求吉鄉

求吉鄉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轄鄉。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有潘州古城、苟象寺、包座戰役遺址等。潘州古城位於求吉鄉甲基村西南,距縣城達扎寺鎮約38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求吉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 
  • 電話區號:0837
  • 人口:3326 人
  • 方言:藏語,四川方言
  • 著名景點:潘州古城、苟象寺
  • 車牌代碼:川U
基本概況,重要歷史,重要建築,歷史遺蹟,行政區劃,求吉鄉人口數據,位置境域,

基本概況

潘州因其首領潘羅支而得名,當地又叫它阿哈(意為吐谷渾)。據史書記載,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置上潘州,明洪武中又在該地置潘州衛。上潘州古城歷經幾百年風吹雨打,現仍然保存較好。寬敞的城門和雄偉壯觀的城牆遠外可見。該城坐北向南,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城東面開有一城門,北面緊靠蒼翠覆蓋的高山,南面是扣人心弦的高坎及河岸,由東至西為鳥語花香的林中古道。山頂壘有不高的石土牆,牆腳不遠處挖有壕溝。古城東門殘高4.7m,寬5.3m,牆厚6.3m。城牆保存較好的還有四堵:東北方向的一堵城牆殘長82.9m,高7.8m,牆體上厚4m,下厚6.6m;北面一殘牆長88m,高5.5m,牆體上厚4m,下厚7.6m;西面城牆殘長61.8m,高7.5m,牆體上厚3.5m,下厚4.4m;東南方城牆殘長111.2m,高7.5m,牆體上厚4.7m,下厚5.2m。城牆總長343.9m,城牆城門均由夯土構築而成。夯牆採用板夾人力夯,並逐漸往上收分的築牆法,使城牆形成上窄下寬的體態,有極強的軍事防禦能力,充分體現了築牆的思想目的。

重要歷史

據當地傳說,潘州築牆的泥土是從20里路之遙的桃恩寨挖掘、人力運來的,為什麼要從這么遠的地方取土築牆這還是一個謎。潘州及潘州衛曾經是該地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為這裡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而發揮過重要作用,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神聖使命。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右路軍前敵指揮部就駐在這裡。上潘州古城遺址是宋、元、明幾代封建王朝在這裡建州設衛的歷史見證,是若爾蓋縣不中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又是紅軍右路軍前敵指揮部曾駐紮過的舊址。昔日的潘州古城門庭光輝,今日的潘州古色古香。上潘州古城風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1995年該古城遺址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要建築

苟象寺位於若爾蓋縣求吉鄉苟哇村,是阿壩洲最早的幾座寺廟之一,已有1780餘年歷史,規模宏大,是若爾蓋縣苯教的中心寺院。苟象寺下有內7寺和外18寺,統領著128座寺廟,其中包括甘肅省迭部縣的部分寺廟。寺內藏有各種法器300多套,經書1500餘部,唐卡150多幅,大小菩薩數千尊及幾代象帕大師的舍利。26代象帕大師一生致力於苯教的興旺和宏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永遠紀念大師,信徒們在其圓寂後將遺體火化,並把骨灰放在銀塔內,供後來的信徒僧眾朝拜。
苟象寺苟象寺

歷史遺蹟

包座戰役遺址位於若爾蓋縣求吉鄉和包座鄉交界處,南北長10km、東西寬6km。分上、下包座,多為高坡、森林地帶,扼松(潘)甘(肅)故道要衝。遺址現存有國民黨軍修築的地堡、戰場及國民黨軍指揮部達戒寺。1935-8-29日紅三十軍和紅四軍發動包座戰役,經過一天一夜的英勇奮戰,殲敵四千餘人,俘敵八百餘人,繳獲大量的槍枝彈藥和物資,取得重大勝利,打開了北上的通道,使紅軍北出四川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計畫得以實現。屬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求吉鄉村莊名錄
德翁村
下黃寨村
甲基村
尕哇村
上黃寨村
麻藏村
荀哇村

求吉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326
1677
1649
家庭戶戶數
679
家庭戶總人口(總)
3293
家庭戶男
1647
家庭戶女
1646
0-14歲(總)
993
0-14歲男
528
0-14歲女
465
15-64歲(總)
2067
15-64歲男
1048
15-64歲女
1019
65歲及以上(總)
266
65歲及以上男
101
65歲及以上女
16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192

位置境域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求吉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