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古樂

汀州客家古樂

汀州客家古樂,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傳統音樂,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8年7月30日,“汀州客家古樂”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1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汀州客家古樂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人們十分熟識古代的詞譜如《念如嬌》《西江月》《如夢令》《滿江紅》《沁園春》《水調歌頭》《憶秦娥》《蝶念花》《菩薩蠻》等,但大多只熟識這些詞譜的詞,卻鮮見他們的曲調究竟如何。近年,千年古城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縣,發現了一批十分珍貴的古代曲牌。詞譜的“工尺譜”,民俗專家郭如淮還把它翻譯成簡譜,並取名《汀州客家古樂》,其中不少就是上述詞牌的古曲譜。《汀州客家古樂》是流傳於古汀州府的古民族音樂,它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曲調優柔動聽、古樸典雅、辭藻華麗清新,具古代宮廷樂府、教坊遺韻,又具客家地方音樂的特色。
《汀州客家古樂》是宮廷古樂、中原古樂傳進了汀州後,又與當地的原住民古樂相互吸收融匯的產物。它以絲弦、彈撥、管笛、打擊樂等樂器合奏和演唱結合的形式進行表演。先民南遷帶來的古樂,是古代祭祀音樂以及為皇室貴族們享樂演奏的音樂。後官場仿效,許多權勢品級高的大臣家中也供養樂師或樂伎以供取樂。甚至遷任時也攜帶樂師一起前往任職地,因而古樂也就在民間各地流傳開來,並且成為了官場中迎來送往、宴會待客時演奏助興的一道禮儀了。所以古樂在汀州流傳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自東晉永嘉之亂始至唐宋時期,大批漢民為避戰亂,紛紛南遷,進入福建閩西汀州,並在汀江流域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先民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特別是許多衣冠南渡的士大夫等官宦,把中原音樂文化及宮廷古樂也帶來到汀州。
在元朝時期(1281年),以汀州路的長汀、寧化、清流、連城、武平、上杭為元世祖女囊加真公主的賜地。她臨汀時也帶來了宮廷古樂和元曲雜劇等,並使之在汀州流傳開來。至清代乾隆年間,有個叫李玉田的蘇州人,專研崑曲、弋陽腔等曲藝音樂,他來福建任職,也帶來了唐宋曲牌、元曲和江南絲竹等古樂。也傳到了汀州。在唐詩、宋詞、元曲以及當地民間音樂等多種音樂元素的交匯融合,並吸收了歷代古樂精華後,衍生髮展,逐步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汀州客家古樂》。
汀州古樂之盛行在清代,當時演奏古樂者多為一些文人墨客、商賈雅士等人士。閒時相聚一起,操琴弄笛、擊鼓鳴磬、休閒自娛,演唱那些唐宋詞曲,逍遙自得其樂。在汀城當年就有這些演唱古樂的團體,如:“清風軒”“風雅軒”“玉雅堂”等。到民國期間尚存的“玉雅堂”和“詠霓社”還有時演奏些古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最後一批演奏者都是耄耋老人。他們相繼謝世後,《汀州客家古樂》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近年由於挖掘文化遺產時,發現了古樂的工尺譜手抄本,經翻譯整理,才使得《汀州客家古樂》重現於世。經過組織排練,古樂之聲又響徹在汀州這文化古城中。

文化特徵

《汀州客家古樂》的曲目可分為器樂演奏與曲牌演唱。器樂曲有:《貴賓樂》《清風露》《高山流水》《月上東山》《風擺柳》《雨打蓮》等;詞牌的曲譜有:《虞美人》《醉花蔭》《青玉案》《水龍吟》《鷓鴣天》《紅繡鞋》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曲牌佳作。
《汀州客家古樂》因沿襲古風雅韻、融匯地方俗音,形成了有客家特色的古樂,具有明顯的“三古”特徵。
一、詞曲古:其詞、曲系傳承了唐宋宮廷樂府和教坊的古曲、辭藻艷麗、清高典雅、莊嚴肅穆、音律柔美、曲調宛轉、舒緩悠情,又具有元曲、崑腔之風韻及江南絲竹音樂的清音之情趣。
二、樂器古:中華民樂有八音,即金、石、土、木、革、瓠、絲、竹八種材質為原料製作的樂器所發之音,稱作“八音”。而《汀州客家古樂》中八音之外又添一音,它採用牛角為材料製成的琴筒之胡琴,它音色高昂、尖銳清脆、優美,是客家人獨創的高音主奏樂器、名叫“吊圭”。因其角質如玉,懸掛於壁上時如同吊著一塊美玉而得名。其次它又保留了八音中以瓠為材料製成的低音胡琴,俗名叫“膨胡”。它採用當地農家種植的瓠(嫩時可食用,成熟後瓠殼堅硬,剖開可製成瓢使用)來製作的胡琴,音色低沉渾厚,與“吊圭”相配演奏高音與低音和諧優美,具別韻味。這兩件樂器為客家古樂中最具特徵的。
三、演奏者古:昔日演奏古樂者多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現在傳承演奏者又多為七十以上的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