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登丹鳳樓懷陳忠愍公》是清朝周星譽的詞。“放眼東南”一句領起整個上片,其中有眼見的實景,更多的卻是追憶以前戰鬥場面、充分發揮想像的產物。“令將軍死”卻不能“平此虜”的人,並非因求生計而賣歌笑的商女,而是那些應該對國家負責的掌控軍權的政要。詞人同時還是畫家,從結語的設計可以看出其繪畫的功力與底蘊。該詞是在當時英帝國主義發動鴉片戰爭背景下所創作的,描寫戰鬥場面壯闊,和清朝的腐敗,進而引發作者愛國情懷和無力的感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遇樂·登丹鳳樓懷陳忠愍公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周星譽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詞牌格律,詞牌簡介,格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放眼東南,蒼茫萬感、奔赴闌底。斗大孤城,當年曾此,笳鼓屯千騎。
劫灰飛盡,怒潮如雪,猶卷三軍痛淚。滿江頭,陣雲團黑,蛟龍敢齧殘壘。
登臨狂客,高歌散發④,喚得英雄都起。天意倘教,欲平此虜,肯令將軍死。
只今回首,笙歌依舊,一片殘山剩水⑤。傷心處、青天無語,夕陽千里。
作品注釋
②陳忠愍公:就是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的愛國將領。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縣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謚忠愍。
④散發:披散頭髮。
⑤殘山剩水:殘破的山河,指國土分裂後殘餘的河山。
創作背景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是中華民族處境極為悲慘不幸的時期。英帝國主義發動了鴉片戰爭,入侵中國領土,逼迫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由此開始。而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英勇抗擊侵略者,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民族英雄陳化成便是當時抗擊侵略者的傑出代表。這首詞乃是周星譽登丹鳳樓緬懷陳化成而作。
作品鑑賞
陸上炮台對海中戰艦,戰鬥場面非常壯闊,非登高之視野不足容。“放眼東南”一句,領起整個上片,其中有眼見的實景,如“孤城”、“怒潮”、“江頭”、“殘壘”;更多的卻是追憶以前戰鬥場面、充分發揮想像的產物。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五月,陳化成以江南提督身份鎮守吳淞炮台,身先士卒,擊沉英艦七艘,並非出師不利,只是由於當時兩江總督牛鑒應為後援卻臨陣逃跑,以致陳化成孤軍奮戰、寡不敵眾,最終全軍殉國。吳淞炮台失守,上海、寶山隨即淪陷。實景中的“孤”、“怒”、“殘”已帶有感情色彩,追憶中的戰鬥場面則更加飽含激情:“笳鼓屯千騎”表鬥志之昂揚,“陣雲團黑”表戰鬥之激烈,“三軍痛淚”表最終戰敗之沉痛,“蛟龍敢齧殘壘”尤為悲壯,鎮守炮台的將士已經陣亡,但他們的戰鬥精神和英雄氣概卻震懾了侵略者,使其望而卻步。
下片“只今回首,笙歌依舊,一片殘山剩水”與唐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令將軍死”卻不能“平此虜”的人,並非因求生計而賣歌笑的商女,卻是那些應該對國家負責也必須對國家負責的掌控軍權的政要。聯想起一年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在廣東虎門炮台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也是因當時身為欽差大臣的琦善擁兵不救而戰死沙場,可見在腐敗無能的清王朝,權要誤國並非個別現象。詞人“高歌散發”,前雖以“狂客”引出,但並非高歌縱酒、散發癲狂取樂避禍,而是要“喚得英魂都起”,讓他們看清自己為之獻身的國土之上,居然還是“笙歌依舊”!此言何等憤怒,何等沉痛!節拍“傷心處、青天無語,夕陽千里”對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的絕望展露無遺,雖是緩緩道來,鞭笞卻極有力量。詞人同時還是畫家,從結語的設計可以看出其繪畫的功力與底蘊。
詞牌格律
詞牌簡介
永遇樂,詞牌名。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於柳永。又名《訊息》。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協韻,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協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結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後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放眼東南,蒼茫萬感、奔赴闌底。斗大孤城,當年曾此,笳鼓屯千騎。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劫灰飛盡,怒潮如雪,猶卷三軍痛淚。滿江頭,陣雲團黑,蛟龍敢齧殘壘。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登臨狂客,高歌散發,喚得英雄都起。天意倘教,欲平此虜,肯令將軍死。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只今回首,笙歌依舊,一片殘山剩水。傷心處、青天無語,夕陽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