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5萬兩白銀,動用數十名工匠,歷經百餘天的封閉式構建,一座巧奪天工的中國最大銀樓終於驚艷亮相。2008年07月2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舉行的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中國銀都白銀藝術博物館揭牌暨中國白銀第一坊開園慶典儀式上,數百名慕名而來遊客共同揭開了銀樓富麗奢華的“面紗”。
基本介紹
- 名稱:永興銀樓
- 地址:中國白銀第一坊(銀都坊)
- 總面積:140平方米
- 總投資:5萬兩白銀
基本信息,遭質疑,兩闖生死線,發展史,特色,戲題永興,
基本信息
銀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新建成的銀樓顯得分外妖嬈。銀樓借鑑日本金都的金樓而建,樓層高二層,一樓是柱式空透建築,中間鑄一大型鎏金神龜。而二樓雕樑畫棟,有門窗隔壁。樓二層空間配有鴛鴦椅一張,採用鎏金、銀打造,盡顯精緻與奢華。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整座銀樓雕樑畫棟,除屋面瓦片外,主要構件全部用銀片裝飾包裹,就連門窗上的鏤空雕花都用銀片裝飾,而所用5萬兩白銀全部都是回收於來自全國各地的廢渣、廢料、廢液。
中國白銀第一坊占地面積40畝,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景區按冶煉觀光區、形象展示區、旅遊購物區、道教活動
區等四區進行規劃,整個景區為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式園林建築,包括銀樓、信儀堂、祖師殿、原始冶煉作坊、銀文化博物館、原始作坊展區、草堂寒竹等經典景點。其中銀文化博物館設古代館和現代館,古代館收集整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冶煉史,陳設了從戰國時期到明清時代的民間銀器,挖掘了永興三百多年的冶煉文化;現代館通過沙盤展示、圖文並茂的形式,將永興19家規模冶煉企業進行集中展示,是各界人士領略“沒有銀礦的銀都奇蹟”的主要視窗。
遭質疑
永興縣縣委書記陳方敏介紹說,用純銀打造“中國第一銀樓”是“中國銀都”——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彰顯銀都文化魅力、鑄造新的旅遊亮點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向外界展示永興人變廢為寶,運用技術從三廢中回收金銀的高超技藝。
兩闖生死線
2007年
剛剛竣工的永興一“樓”——5萬兩白銀打造的“銀樓”,泛起了不小的波瀾。七嘴八舌間,非議撲面而來:“花這么多錢,瞎胡鬧!”“形象工程”、“政績工程”!2008年9月4日,記者探訪永興,得到兩個事實:一、這是企業投資,不是政府投資;二、這已經是永興銀業工廠旅遊的一大景點,“中國銀都”的知名度由此更為擴大!
剛剛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的縣委書記陳方敏深有感觸地說,這是永興銀業在爭議中發展的一個縮影,永興銀業的歷史,就是一部思想交鋒、觀念碰撞的歷史,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中國銀都”的崛起!
早在明末清初,不甘貧窮的永興人下南洋謀生,逐漸掌握了從金號、首飾店的樓板、灰塵、洗手水中提鍊金銀的技術,金銀冶煉之火開始在永興鄉村點燃。改革開放後,永興人又學會了從醫院廢舊用品,照相館用過的定影水和膠片,有色金屬冶煉後的廢坩堝、陰溝泥以及車間垃圾等廢料、廢渣中提鍊金銀。一時間,永興的“三廢”回收大軍穿梭全國各地,縣內冶廠遍布。然而,由於黃金、白銀是受管制的商品,永興銀業長期面臨生死危機。他們從廢物中提煉出了銀,但是沒處賣。永興人身上的金銀經常被縣外市外的執法部門扣押甚至沒收,年平均扣押金額300萬元以上。
還能搞嗎?永興人陷入彷徨。從當時的條文上講,永興是不能搞,但從客觀實際來講,永興的銀,跟其他地方的銀不同,它不是由銀礦煉出來的,而是從廢物中回收來的。難道寧可丟棄,也不讓它成為社會財富?郴州市的全國人大代表楊重喜等人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解決湖南省永興縣利用“三廢”回收金銀冶煉產品出路的建議》。永興縣委、縣政府向省委、省政府、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積極爭取支持。轉機終於來了!省委主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轉了楊重喜等代表提案,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向永興縣正式發放經營金銀產品許可證。後來,永興又獲得特殊政策,成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區)中唯一擁有生產、銷售“三廢”金銀權的縣。
永興銀業,成功闖過了一道生死線,成為永興人民通過合法勤勞致富的主要渠道。資金、人力和其他生產要素迅速集聚,出現空前繁榮的盛景。一時間,冶煉企業遍布全縣25個鄉鎮中的14個鄉鎮,冶煉企業(戶)高峰值達40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人民銀行從永興縣收購黃金最多的1997年達到2.4噸,收購白銀最多的1996年達19.8噸。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永興人在環保上又遇到了問題。1999年,永興縣黃泥鄉汶村發生冶煉環境污染事故。2000年,永興縣柏林鎮馬橋村又發生環境污染事故,50多畝農田被毀,甚至出現村民砷中毒情況。上級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責令嚴厲查處。
永興銀業,再次被推向全面關停的邊緣。“小冶煉”與“小化工”、“小造紙”等一起,屬國家明令關停的“十八小”。100多人的執法隊伍已經集結,決定予以徹底取締。執法部門動身的前一天,永興人再次找到了執法負責人,力陳永興從“三廢”中回收金銀髮展之不易,發展之利,表明治污決心,請求暫緩全面查封。執法結果,一批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受到查處,其他大一些的企業停產整治。
永興銀業,又一次迎來生機。永興人痛定思痛,開始大力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全面治理環境污染。特別是2006年以來,永興人認真執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冶煉企業進園區,上規模,關小廠,深加工,環保投入更加不遺餘力,效果十分顯著。永興縣已經背回了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授予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縣“金字招牌”。全縣113家金銀企業,全部辦理了環評手續。永興正在申報國家級再生白銀及稀貴金屬精深加工新材料產業基地。
來到永興,你至少會有兩個想不到。一個想不到,別的地方的煙囪是直的,永興的煙囪是彎的。太和工業園10家冶煉企業,煙塵全部通過半人高的彎管收集,在一個處理站淨化。第二個想不到,是廠房居然是旅遊的景點。走進鑫達銀業,但聞花香撲鼻,但見芳草萋萋,一撥又一撥遊人在導遊的帶領下參觀白銀的生產全過程,“銀樓”就在廠區矗立。
2007年,永興縣生產白銀191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7.3%,連續9年成為全國最大的白銀產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正式授予永興“中國銀都”稱號。2007年1至8月,儘管遭受冰災嚴重影響,永興產銀仍高達1000噸,占國內再生銀產量的三分之二。
兩闖生死線,永興大步前行。關鍵是什麼?主管工業的副縣長江軍告訴記者,就是看你是墨守成規、求穩怕亂,還是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永興人選擇了後者。
永興銀業還會有生死線嗎?永興人說,也許還會有。例如來自市場的風險等。但是,只要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求變,永興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發展史
剛成立5年的白銀冶煉和精加工企業,年加工生產白銀近500噸,占永興白銀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強。“鑫達”5年的發展,企業一年一個台階做大做強,主要是有政府的重視和銀行的扶持。
當時,金銀冶煉加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瓶頸尤顯突出。“鑫達”成立之初,便面臨數百萬元的資金短缺。在貸款的問題上,縣內金融機構引發了爭論。不少人認為,永興的民營金銀冶煉加工企業來勢強勁,前景可觀,但流動資金需求大,特別對這類中小民營企業的誠信又不甚放心。
在創建“鑫達”前,曹生文曾做了多年生意,在外有著良好口碑,這讓縣工行下決心與他坐在一起。工行派專人上門對“鑫達”進行融資輔導,幫助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制度。
2003年,曹生文獲得了工行貸給他的第一筆300萬元貸款。在這筆貸款的幫助下,曹生文建起了加工車間,很快投入生產。當年底,他順利償還了這筆貸款的本息。次年,工行對“鑫達”貸款規模翻了一番。
工行永興縣支行行長鄧志軍表示,為“鑫達”這樣的中小民營企業提供貸款,在當時是一個解放思想之舉。2006年,在為“鑫達”逐年增加數百萬元質押貸款的基礎上,縣工行又對其放出了永興縣有史以來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的第一筆500萬元信用貸款,以解“鑫達”的燃眉之急。“鑫達”在縣工行的年貸款額占縣工行總貸款量的四分之一。有了貸款的支持,“鑫達”建起了白銀精加工車間,不斷推出高檔白銀工藝新品;打造了白銀生產加工製作全流程的特色工業旅遊,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
縣工行還根據企業的實際要求,為永興中小民營金銀冶煉加工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縣委、縣政府也適時出台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中小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和誠實守信經營,鼓勵並獎勵銀行對中小民營企業擴大貸款規模。2007年,縣財政又投資成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搭建起與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對接的融資平台。
企業的努力,銀行的支持,政府的引導和鼓勵,合力堆起了永興這座高高的“銀山”。
特色
運用技術從三廢(廢渣、廢料、廢液)中提煉再生白銀是永興的產業特色,始於明末清初,興旺於當下,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扶持引導下,永興金銀冶煉產業已迅速成為全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永興縣共有各類金銀企業100多家,再生白銀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強,共從“三廢”中累計回收白銀1.5萬噸,黃金50噸。2002年,在世界白銀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舉辦的中國首屆白銀年會上,永興縣被授予“中國銀都”的美譽。
戲題永興
天才著意羨人寰,
第一銀樓許汝攀。
熠熠猶呈冰雪意,
何時照得庶民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