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益村位於東鳳鎮的南面,距東鳳鎮政府約2.8公里,東南面被橫瀝與西罟村隔開,四面河道流通,西南面為小欖水道,西北面與小瀝第一河毗鄰,東北與舊東阜路隔河相對。轄區總面積4.06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益村
- 定義:廣東中山市東鳳鎮下轄村
- 轄區總面積:4.067平方公里
- 戶籍人口:6388人
- 黨小組:15個
- 榮譽:中山市東鳳鎮文明村
村情概況,地理位置,基本情況,社會事業,經濟狀況,自然災害,古樹,永益村之最,大事記,
村情概況
現有戶籍人口6388人,外來人口約4500人,下設17個村民小組和1個永益國小集體戶,永益村黨支部現有黨員127人,下設有15個黨小組。
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113萬元,村集體純收入92萬元,組級經營性收入612萬元。2010年度被評為中山市東鳳鎮文明村。
地理位置
永益村含啟龍、仁龍、永龍、南龍和齊龍。村委會駐地地處於元末明初淤成的中洲沙,明末清初開始有人墾耕,清嘉慶、道光年間(1935~1845年),先後有新會縣及本市小欖等地梁、劉、鐘、羅、楊、鄧等姓人遷居此地。張氏、龔氏等從小欖遷到仁龍社居住,築成永龍、啟龍、仁龍、齊龍等圍,後把各小圍連成一大圍,以抵抗年年泛濫的洪水侵襲,後經梁秀幫、梁勤光等人商議把大圍命名為永益圍,寓意永遠受益,永葆村民利益,1958年間曾改永紅大隊,以後復改永益並沿用至今。該村位於石岐西北19.4公里,鎮政府2.8公里處,聚落在新舊東阜路的西南側,呈線、點狀分布。該村東南面被橫瀝與西罟村隔開,四面河道流通,西南面為小欖水道,西北面與小瀝第一河毗鄰,東北與舊東阜路隔河相對。
永益村
基本情況
1、區域劃分
永龍社的社頭坐落在永益閘頭南面堤外,含一片、二片。分別在嘹哥咀(現村府)、竹尾沙(陳錦枝舊屋)、西丫、東丫(下十字河)、南角地堂墩(現11隊),即現今的1、2、3、7、8、9、10、11、12、13隊範圍。仁龍社的社頭坐落在15隊圍角,含親墩(舊機磚廠附近)竹尾沙上半部。益龍社靠近永益圍河邊一帶(即現仁龍河邊一帶),社頭後改遷到14隊,甘榮華屋邊,含三片、現14、15、16隊。齊龍社座落在東和平的葆生,村5、6隊,東丫一帶與和平2、3隊同一個齊龍社。連勝社坐落在西罟步村的正西面,橫瀝涌邊,永益4隊大部分。
2、人口、姓氏、總面積及九十歲以上的老人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小瀝大隊(永益和小瀝稱小瀝大隊)總戶口770戶,總人口4120人,男2102人,女2018人;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與小瀝分開),總戶口541戶,總人口3096人,男1553人,女1543人;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總戶口817戶,其中農業戶808戶,總人口4351人,其中農業人口4320人;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總戶口1162戶,其中農業戶1153戶,居民戶9戶,總人口5172人,其中農業人口5139人,居民33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總戶口1427戶,其中農業戶1353戶,居民戶76戶,總人口5834人,男2965人,女2869人,外來人口520人。2005年全村共有1523戶,其中農業戶1448戶,居民戶75戶,總人口6199人,男3195人,女3064人。全村有66個姓氏,30戶以上姓氏有:陳姓161戶,梁姓133戶,劉姓91戶,張姓8戶,李姓87戶,歐姓64戶,羅姓71戶,黃姓58戶,盧姓49戶,麥姓48戶,郭姓39戶,胡姓45戶,吳姓41戶,馮姓30戶。總面積4483畝。
3、道路交通、河流、橋樑
①道路交通:
解放前,該村以水路運輸交通為主,陸路的特點是密、小、縱橫交錯。
1980年前,小農艇為主要運輸工具。1958年,公社成立腳踏車運輸站,腳踏車的數量不斷增加。1973年,全村有腳踏車197輛。
1979年,人民生產水平有所提高,道路有所改善,腳踏車已發展到530輛,有貨車2輛(60匹馬力),大板車50輛,機動運輸船10艘,大船28隻,能使用的木農艇313隻。 1985年,加強道路建設,村主要的道路搗成水泥路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汽車和機車開始進入村民家庭,木農艇逐漸被腳踏車取代。當年全村擁有腳踏車1936輛,機車22輛,機動運輸船61艘,水泥船16艘(主要運輸紅磚和煤砂),小汽車2台。1990年是腳踏車擁有量的高峰期,全村有腳踏車3496輛,機車42輛,機動運輸船48艘,魚用機動船6艘,大小汽車19輛,其中貨車4輛,麵包車3輛,的士12輛。 2000年,鎮政府重視公路建設,不斷擴建路面,為了加快村的道路建設,我村於2002年共投入1200多萬元把村內所有的道路重新修建,共建道路30多公里,使村內道路路路暢通。隨著工業的逢勃發展,農村經濟收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2005年全村共有汽車245輛,機車2882輛。
②河道:
主要有十大河道:
仁龍河,占地面積13.3畝,長1300米,寬6.8米;
永益河,占地面積15.8畝,長1400米,寬7.5米;
永齊河,占地面積15.2畝,長1350米,寬7.8米;
永南河,占地面積17.9畝,長1750米,寬6.8米;
永中河,占地面積25.9畝,長2350米,寬7.5米;
永樂河,占地面積14.7畝,長1400米,寬7米;
西丫河,占地面積8.9畝,長850米,寬7米;
南角河,占地面積6.5畝,長720米,寬6米;
齊南河,占地面積7.6畝,長630米,寬8米;
五隊河,占地面積2.7畝,長400米,寬4.5米;
河流總占地113畝。由於河面收收窄、河床變淺以上河道只能荷載5噸級船隻。
③橋樑
據2005年統計,全村有大小水泥鋼筋橋樑37座,從技術分類:一類橋4座,二類橋23座,三類橋9座,四類A橋1座。
社會事業
1、學校
永益國小的前身是啟龍國小(啟蒙學館),是該村歷史最早的學校,始辦於1911年,初辦時只有初小及小班。
解放前,永益共有3間學館:永龍學館(蒙館,作啟蒙之意),位於閘頭邊,有教師1名,後期遷入13隊(現永中路),改稱啟龍國小,李大榮為第二任教師。仁龍學館設在仁龍社頭(現15隊仁龍路),初任老師袁梓超,第二任老師孫耀南,後改為仁龍國小(現永中路仁龍社頭),1964年併入永益國小。齊龍學館設在齊南路4隊,1952年拆遷到永齊路,改稱齊龍國小,何志正、李萬廉夫婦第一任老師,1960年拆遷到永齊路十字河邊,改設永益一片分校。1964年後,開始增設高小班,1964年,由3間分校合併為2間。2000年9月,合併為1間。1965~1968年,校舍為平房課室。
1999年,動工興建新校舍,三層半現代化教學大樓建築面積達4340平方米,占地面積28畝。共投資420萬元,其中村、隊投入資金340萬元,鎮政府補貼10萬元,社會熱心人士捐助70萬元。2000年,學生人數642人,教師22人,大專學歷以上20人。教室13間,電腦室1個,電腦32台,設有投影機、多媒體電教室、語音室、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勞作室、少先隊大隊部、舞蹈室、儀器室、實驗室,教師專用電腦11台等。近年來學校教學教育質量穩步上升,第二課堂教學成績顯著,特別突出的合唱隊和小學生武術隊。1998年,參加中山市中國小武術集體基本功榮獲第二名。2000年參加中山市“日康杯”中小學生武術長拳比賽,個人獲獎16個名次。2001年參加中山市第四屆運動會武術賽基本功第一名,個人獲獎17名。合唱隊多次參加鎮市比賽皆獲優異成績:1994年參加第二屆中小學生合唱節獲三等獎,1996年獲第三屆中小學生合唱節一等獎,1996年獲大中小學生合唱節一等獎,1998年獲第四屆小學生合唱節一等獎,第四屆大、中小學生合唱節二等獎,2002年獲大中小學生合唱節二等獎。1996年被評為市“四優”達標學校。2004年6月18日被評為市一級國小,並為每名教師增加一台手提電腦,當年在2003年度全鎮升中考試中脫穎而出,全鎮排名第一。2004年2月10日還被市體育局和教育局命名為“中山市武術項目傳統項目學校”。 2005年全校有781名學生,教師28人,大專以上學歷有27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8人。近年來全校共有300多名教師、學生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
2、醫療衛生
解放初期,村只有1位醫生(郭德勝),一般感冒發熱,開一兩劑中藥即可,重病則要到小欖醫院治療。1963年村成立衛生站,地址在12隊大地堂的大隊部內,醫師劉國添,護士張嬋娟。1965年,重建衛生站,建築面積60平方米,磚木結構瓦平房,內設中醫生1人(杜慶秋),西醫赤腳醫生2人(薛流芬、劉國源),護士1人。1967年後,逐步培訓醫務人員,有醫務人員5人,分別為:陳權標、蔡金成、譚添廣、歐珠成(社區醫生)、鐘翠容(護士),並設1名財務人員。1982年,增設1間小衛生站,位於橫瀝中學涌邊,內設醫務人員3人。1998年,東鳳醫院統一管理,小衛生站被取消。1998年,重新拆建衛生站,成立社區服務點,社區醫生由東鳳醫院安排,有醫務人員3個。2000年,參加合作醫療5669人,參加率95%。2005年衛生站設有醫務人員2人,全村參加合作醫療6131人,參加率100%。
3、華僑及港澳同胞
該村共有華僑及港澳同胞42戶538人,其中香港35戶451人;澳門3戶41人,加拿大2戶31人,馬來西亞1戶9人,新加坡1戶6人。
華僑及港澳同胞對家鄉的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1999年,翁慶福捐資5萬元進行校園建設、捐資5萬元進行道路建設;黃癸仙捐資3萬元進行校園建設,黃淑鑽、黃淑煥、黃淑華、黃滿開等捐資50萬元進行道路建設,投資5萬元進行校園建設,捐資10萬元支持各種社會福利;1978年,何華志、何新有父子把貨車1輛、電視機、收錄機等一批物品捐贈給村府。翁帶友、麥培榮、麥開榮、韋運信、廖基玲、廖昌玲、陳志祥、吳日洪、譚滿枝、張國基、羅釗南、劉月娥等為學校建築出錢出力,多的捐贈2000元,少的也有300元。
4、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以農業維持生活,主產水稻、甘蔗、蠶桑、魚塘和香大蕉,由於耕作技術差,產量極低,又加上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兩餐溫飽的生活也難以維持。解放初期,經過土改,清匪反霸,人民公社等一系列運動,農產品產量逐步提高,農民能每年按國家下達的生產指標完成任務。 1964年,全村人均分配56元, 1973年,人均分配達到86元。
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的生活用品也不斷增加,當年全村擁有縫紉機176部,電視機4台,收錄兩用機6部,腳踏車53輛,人均收入213元,是1973年的2.47倍,是1964年的3.8倍。 1985年,廣東省批准鄉鎮興辦工商企業,當年人均分配859.7元。生活用品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村民擁有腳踏車1936輛,機車22輛,縫紉機920部,電視機191部,洗衣機6台,電飯煲295個,電風扇1007台。新建磚屋13戶,只剩下8戶茅房。 1990年,村民的生活水平突飛猛進,擁有耐用高檔的生活用品不斷增多。全村有縫紉機412部,洗衣機32台,收錄機395台,熱水器1部,錄像機3部,鴻運風扇500台,電飯煲410個,音響組合3套,鐘錶2100隻,沙發80套,紅木家具100套,電視機324部(其中黑白機220部,彩電104部),腳踏車3496輛,機車42輛,人均收入1405元,勞均收入2400元。200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豪華住宅、電話、手機、彩色電視機、洗衣機、冷氣機、機車、沙發、紅木家具等基本普及,空調也大量進入農民家庭。當年人均收入5164元,是1964年的92.2倍。村內擁有大小車輛1052輛,其中小車53輛,麵包車21輛,1.5噸以下貨車54輛,5噸以下貨車22輛,機車880輛,三輪機車22輛。隨著工業的逢勃發展,農村經濟收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2005年全村共有汽車245輛,機車2882輛。
5、傳統文體活動——賽龍艇
賽龍艇活動歷史悠久,是我村村民最喜歡的一項文體活動,其中仁龍艇多次在鎮內、市內參賽奪冠。
為了使賽龍艇更加規範、更方便管理,村於1978年8月2日成立賽龍艇會。舉辦賽龍艇前,賽龍艇會負責制訂賽程、賽期,定出獎品,並張貼海報。參賽的隊伍近有本鎮兄弟大隊,遠的來自南海、番禺、順德、五邑、小欖、黃圃、古鎮等地。賽龍艇之日,村頭巷尾懸掛著“慶國慶(或慶中秋),賽龍艇”的大橫標,到處彩旗飄揚,廣播喇叭不斷播出悅耳的歌聲。12時整放龍,但不到10時,村莊兩岸已人山人海。比賽前,集中賽艇執籌,然後按順序排列。指揮員手中的紅旗一揮,炮竹隨即一響,只見排列整齊的龍艇齊奔前方,各隊的勇士們互斗幹勁,互斗耐力。龍艇進入內河,頓時鑼鼓喧天,歡聲雷動,隨著龍艇的經過,鞭炮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經過3~4個小時的拼搏,勝負已定,龍艇按先後進入龍門,最後按名次領獎。
經濟狀況
1、農業經濟
屬經濟作物地區,主產甘蔗、塘魚、蠶桑、禾田,次為香大蕉。
1963年,以四大生產為主,魚塘992.95畝,畝產203斤;蠶桑290畝,畝產桑108.9斤;禾田1201畝,畝產1055斤;甘蔗808.75畝,畝產9500斤。1971年,加強農業生產管理,加大投資改良土壤,蠶桑種植面積345畝,畝產繭150斤,畝產值143.44元;塘魚1032畝,畝產282斤;甘蔗907畝,畝產3.97噸;禾田1288畝,年畝產1461斤;生豬總飼養2714頭,上市692頭,平均畝產4.8頭,平均每人0.74頭。
1979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品結構,保證農業穩步發展。當年蠶桑種植面積345畝,畝產值282元,畝產繭249斤,在全社排第10;魚塘面積986畝,畝產348斤,在全社排第10;禾田面積1274畝,畝產1326斤,在全社排第5;甘蔗838畝,畝產2.975噸,在全社排第9;生豬總飼養量3193頭,上市1274頭,人均0.77頭。1985年,大力加強農業生產管理,落實管理責任制,向優質高產的品種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大豐收。當年魚塘面積1198畝,畝產741斤,是1963年的3.6倍;稻穀2456畝,年畝產1440斤,比1963年增加385斤。農業總產值(按現價計)309.5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46.4%。1990年,深入貫徹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促進農業生產穩步提高,向高科技高效益發展。當年塘魚放養面積1014.7畝,畝產508公斤;稻穀2548畝,年畝產768公斤;生豬總飼養4420頭,上市3000頭;香大蕉187畝,畝產1100斤,農業總產值474萬元。1994年,農村土地實行深化改革,推行土地分包改投包政策,農民有了種養的自主權,發展高科技養殖先進技術,農業生產穩步提高。當年塘魚面積985.1畝,畝產632公斤,比投包前提高124公斤;稻穀1860畝,年畝產700公斤;生豬總飼養6017頭,上市5263頭;三鳥總飼養量1.96萬隻,上市1.58萬隻;香大蕉生產273畝,畝產2890斤,農業總產值1569萬元,是1990年的3.3倍。 2000年,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實現了水產、畜牧、蔬菜、花卉、水果增產增收。引進新品種結構,推廣科學種養,向優質高效的目標發展。穩定桂花魚、生魚的養殖,保持農業用地的面積,全村農用地面積3802畝,其中禾田地822畝,水果地305畝,蔬菜地590畝,花木地408畝,魚塘1027畝,其他用地657畝。生豬4787頭,上市3292頭,家禽總飼養1.72萬隻,上市1.1萬隻。 2005年農業生產大幅增長,蔬菜地1000多畝產量達6000噸,淡水產品860噸,生豬1886頭,上市1195頭,家禽總飼養19800隻,上市10800隻。2005年農業生產總值2381萬元。
2、工業經濟
1931年,興辦1間榨糖廠,由村民梁業財和劉國標等人合股興辦,位於該村南角外圍仔上濂渡附近,1940年遷到永益水圍仔,廠房為瓦木結構,占地面積6畝,廠房3000平方米,內設4個查糖爐,每個爐每天生產蔗糖2000斤。1952年遷移往中山港口。1963年前,村民都要到小欖、黃圃等地碾米。1963年興辦一間糧食加工廠(直車米機),1976年發展到3部碾米機。
改革開放前,該村有五金廠、釘廠、木廠、磚廠,1967年,並有一支建築隊。
1979年,村創辦機制輪窯磚廠1間,主產南方格出口紅磚,企業從事人數307人,總收入69.44萬元,利潤34.01萬元。1978年,投資成立一支船隊,隨後個人投資發展運輸業。當年擁有機動船10艘,107噸212匹馬力,大船28隻。1985年,根據本地的交通地理環境等,著手發展建築業和運輸業。當年全村從事工業468人,其中建築業占442人,建築業總產值83.78萬元,當年工業總產值213.68萬元,建築業占工業總產值的39.2%。 1990年,主要以發展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為主。當年建築業產值436萬元,運輸業211.2萬元,商業飲食業58.92萬元,其中商業42萬元,飲食業16.92萬元。工業總產值111.4萬元,比1985年減少2.48萬元。1995年,工業有較大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企業實施轉讓,租賃和股份制等改革。當年有企業17間,企業人數194人,工業總產值1027.5萬元,企業總收入1815.8萬元,當年的工業總產值是1990年的9.2倍。2000年,認真貫徹執行《關於加強建築用地管理的暫行規定》和《東鳳鎮鼓勵招商引資加快工業發展的暫行規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當年有企業20多間,從業人員532人。較大的企業分布在永益第一工業區和第二工業區,第一工業區的主要廠企有:中山永裕彩印包裝廠、中山上富泡沫廠、中山市美新五金電器廠、中山慶偉天線網加工廠、中山駿盛膠粘廠等;第二工業區有:立城電器廠、東興印花廠、華昊洗水廠、中麥服裝廠、恆美食品廠、華潤滑油廠、永成方樁廠等。主要產品有:電器、膠紙製品、布料印花、服裝、機油、潤滑油、不鏽鋼配件、天線網、紙箱、彩箱、紙板、扇葉風輪、消毒櫃外殼、五金配件拋光加工等。當年工業總產值上升到7184萬元,是1995年的7倍。通過近幾年的大力招商引資,2005年我村企業已超過30家,而且大量是規模企業,通過企業加大投入,200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9860萬元,是2000年的2.7倍,從業人員3000多人。
自然災害
1、1964年9月4日至6日,在珠江口登入的強颱風正面襲擊中山,平均風力10~11級,陣風12級以上,颱風過程雨量211.3毫米,是歷史上罕見的。據統計,全村倒塌民房323間,部份倒塌312間,學校教室倒塌8間(磚木結構),受災戶400戶,水浸受損面積900畝,魚塘走魚面積895畝,損失塘魚10萬斤,香大蕉倒伏508畝,樹木吹毀250棵,甘蔗倒伏面積480畝,吹毀蠶室301間,牛欄301間,共損失47.468萬元。
2、1994年6月,鶯哥咀水位最高達5.38米,是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雨量多,電站不能排水,魚塘過滿,造成經濟損失20多萬元。
3、2005年6月23日西江水位不斷上漲,離1994年的水位只差幾厘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永益11隊和興沙石場圍堤段出現險情,經過500多名村民的努力,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戰鬥,終於取得了抗擊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勝利。
古樹
榕樹:
樹種為細葉榕樹,位於永益閘頭堤外海邊,樹齡139年,樹高15米,周長3.32米,覆蓋面積225平方米,由梁勤光、鐘錫榮、劉佳忠、梁秀幫等人種於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春,當年一共種植4棵,1968年砍掉3棵。
龍眼樹:
1、位於該村15隊張洪華住宅,蟠龍街12號,屬大古元龍眼,樹齡105年,由張登輝種(張洪華二伯)種於1900年春,樹高8米,周長2米,覆蓋面積100平方米。
2、位於該村15隊仁龍路28號崔乾宗屋後,舊耕寮位,屬脆肉龍眼,樹齡104年,1901年由龔洪錦種植(十五隊龔堅廣父親),樹高7米,周長1.2米,覆蓋面積50平方米。
3、位於該村10隊永德街22號,鄧明根住宅邊西北面,樹齡102年,1901年由鄧秋九父親種植,屬脆肉龍眼,樹高11米,周長1.4米,覆蓋面積160平方米。
4、位於1隊南角東街8號,陳有林住宅門前西南面,樹齡101年,1902年春由梁秋財(三隊梁澤開祖父)種植,屬水果龍眼,樹高6米,周長1.5米,覆蓋面積36平方米。
葵樹2棵(姐妹樹):
位於該村15隊蟠龍街12號張洪華基尾北面涌仔邊,屬新會葵樹,樹齡102年,1901年由張顯輝(張洪華五叔)種植,樹高6米,周長1.35米,覆蓋面積30平方米。
永益村之最
1、永益最早安裝的電燈是1964年。
2、永益最高的建築物是成宏製衣廠,樓高五層。
3、永益樹齡最老是永益閘頭堤外海邊細葉榕樹,樹齡139年。
4、永益占地最大的房屋是黃淑煥家,占地2畝。
5、永益最老的老人是李焯培,104歲。
大事記
1、永益十二友慘劇:1940年2月21日,該村有2人搶劫路經橫瀝前往雞龍的一隻經濟艇,艇上載有1000斤大米。船主麥發的女兒要求駐小欖的日軍捉賊歸案,日軍聽後立即派兵到該村追捕,在永益閘頭附近1間舊合德鋪頭仔處把在場的13人全部抓獲。落船後,其中1人躍身鑽入海中逃跑,其餘12人被帶到軍部後全部無故被殺,這稱十二友慘劇。
2、1952年2月20日,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發動貧下中農清算地富分子,共清算地主71戶,富農17戶,共88人,沒收土地1403.7畝,繳獲一批財物及槍枝彈藥,在鬥爭中地主梁葉枝牴觸抗拒被工作隊長馮一平當場打死。
3、1964年7月2日,安裝了低壓電網,配置第一個變壓器100千伏安,村民第一次用上了電燈,抽水機等電器設備。
4、1964年9月4日,在珠江口登入的強颱風侵襲中山沿海地區,全村50%的房屋被吹毀,農作物嚴重受損,造成經濟損失47.5萬元,人畜無一傷亡,是罕見的一次災害。
5、1969年12月25日,於1968年10月動工的永益大隊舊會堂落成,占地面積1.2畝,建築面積850平方米,假三樓紅磚,瓦杉木結構,由該村建築隊承建。
6、1973年5月20日,排灌站落成,水泵為500厘米,排水量每秒1.6立方米,電動機為110千瓦,變壓器180千瓦。1995年10月13日擴建水泵為1000厘米,排水量每秒2.6立方米,電動機155千瓦,變壓器250千瓦,共投資450萬元。
8、1978年9月5日,何新有先生和香港同胞合資捐贈1輛5噸貨車(萬事得)和1台電視機。
9、1978年9月15日,村糧食加工廠由於鐵釘混入磨盤中,擦出火花,引起大火,燒毀屋頂木杉,木行角板,稻穀及大米一批。
10、1978年10月15日,永益機制磚廠第一爐機制紅磚成功出爐,日產紅磚萬塊,年產紅磚1440萬塊產值90萬元。
11、1986年12月31日,建造裝容水量50立方米的自來廠,80立方米的沉澱過濾池,從此村民飲用上了自來水。
12、1988年6月30日,村路、街道、門牌重新命名。並取得鎮政府、公安部門審批確認。
13、1991年11月2日成立了第一屆管理區,選舉了蔡星旺為書記、關涼森為主任、張金良為副書記、羅新明為副主任、黃潤標為治保主任、陳教枝為民兵營長、周玲嬌為婦女主任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14、1994年7月20日,韋權開先生捐贈用永發泡沫廠外貨指標進口的12座本田麵包車,價值25萬元。
15、1994年8月進行換屆選舉,選舉了張金良、蔡星旺、關涼森、羅新明、陳教枝、黃潤標、周玲嬌7位同志組成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16、1998年8月18日,成立了第一屆村民委員會,並選舉了蔡星旺同志為村委會主任,羅新明、劉錫生為副主任,成員有黃潤標、周玲嬌等5人。
17、1999年6月13日,該村17隊隊長與愛人及侄兒葉添容承包拆卸村民危房,由於不懂得拆卸技術,牆身倒伏,葉壓倒在牆下,經搶救無效。
18、1999年7月28日,永益木廠外來工李東生之妻帶著小孩在電站海邊洗澡,不幸被水浸死,屍體都找不到。
19、1999年10月11日,舉行五人飛艇公開賽,參賽的龍艇有52隻,獎品23名,由永益建築有限公司奪冠。
20、2000年10月11日,為慶祝永益國小教學大樓落成典禮,舉行五人飛艇分開賽活動,各界熱心人士共捐建校費75萬元。村特設120宴席,接待嘉賓,還邀請佛山粵劇團精彩演出。
21、2001年9月26日,舉行首屆敬老活動,舉行五人飛艇公開賽活動,參賽龍艇50隻,獎品23名,結果本地仁龍奪冠。特設宴100席招待,並首次贈給10位老翁金壽桃留念。
22、2001年12月22日,永益機磚廠邀請廣東省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用2.5公斤的炸藥,採用定向定時的爆破方法拆卸,拆卸費只用了2.85萬元。
23、2002年9月28日,慶祝國慶迎中秋暨敬老活動,舉辦五人飛艇公開賽活動,46隻龍艇參賽,獎品23名,結果順德高贊洪聖公奪冠。村特設123宴席招待,並給10位老翁贈送金壽桃留念。
24、2002年12月1日,村成立捐資助學理事會,參加人數48人,邀請了村內熱心於教育事業的老幹部、黨員、企業負責人等,並選舉了第一屆理事會會長、理事長及理事成員。選舉結果,韋權開先生和龔均泉先生當任會長,林潤成先生任理事長,張金良書記任名譽會長。當日熱心人士共認捐25萬元作學校助學基金。
25、2002年10月9日永益村全村道路基本完善,並在永益路路段安裝了路燈,首期路燈投資51000元,共安裝了17枝豪華型燈桿。其後三年全村道路都安裝上路燈,共安裝400多枝,總投資40多萬元。
26、為改善環境,給民眾一個環境舒適的美好家園,經過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和市、鎮政府愛衛辦的多次指導、調研,於2003年3月15日順利地通過市愛衛辦及有關部門的驗收。
27、2003年8月1日,永益村成立了復退軍人基金會,老復退軍人蘇明權、關禮森、陳國良為發揚我軍的光榮優良傳統,籌集些基金,幫助有困難,因病返貧的同志。該日,成立了由七人組成的理事會理事長由蘇明權擔任、副理事由陳國良、黃潤標、陳教枝、梁照發、張孝敏、呂文希擔任。當場共捐助3000多元。
28、美化村內環境是永益村近年來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村民民心所向的一件實事,在原有創建市衛生村的基礎上,村兩委提出2003年爭創省衛生村,通過宣傳發動,使村民改變舊觀念,樹立新風尚,並認識到改善美化環境的重要性。經過努力,於2003年11月通過了省愛衛辦及有關部門的驗收。成為東鳳鎮第一批獲得省衛生村殊榮的村。
30、永益國小武術教育成績斐然,在歷次比賽中一直居全市前三名,2004年2月10日還被市體育局和教育局命名為“中山市武術項目傳統項目學校”。
29、根據黨委提出“教育強鎮”的要求,我村於2002年投入200多萬元加強永益國小的軟硬體設施建設,並於2004年6月18日成功創建市一級國小,永益國小被中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市一級學校,當年在2003年度全鎮升中考試中脫穎而出,全鎮排名第一。
31、2004年12月25日永益村在永益國小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聯歡會。一是永益國小創建中山市級國小掛牌儀式;二是捐資助學會理事長第二屆換屆就職典禮;三是2004年度教師、學生獎教、獎學頒獎;四是永益村第四屆敬老活動;五是聯歡晚宴;六是聯歡晚會,並邀請了中山市六歲神童表演彈琴,邀請了東鳳鎮業餘曲藝社參加精彩的表演。並為10位老壽星頒發了一年一度的金壽桃。今屆最老的壽星是李焯培,103歲。
32、2005年6月份我村順利完成了新舊班子換屆工作。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永益村兩委班子面臨新老交替,經過充分的考察醞釀,在嚴格的程式中產生了黃啟陸同志為黨支部書記,陳汝根同志為主任、陳教枝同志為黨支部副書記,劉偉堅同志為副主任、吳鳳霞同志為支部委員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33、2005年12月30日,為了使我村兒童能有一個舒適的讀書環境,我村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籌措資金200多萬元按市一級幼稚園的硬體標準,建設永益中心幼稚園,完善了教育設施,改善幼稚園的辦學條件,使我村的教育又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