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永濟虹光蒲劇團,原為永虞縣虹光蒲劇團,“文革”中一度更名永濟虹光蒲劇團。70餘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虹光人”披星戴月,默默奉獻,用心血與汗水澆灌出絢麗無比的梨園之花,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永濟地處黃河中游,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這裡人文薈萃,唐多文士,宋多畫家,明多官宦,清多藝人,如薛四兒、祁彥子、任金祥等堪稱梨園英華,聲名遠播。發源於本土的蒲劇,又名“蒲州梆子”,俗稱“亂彈戲”,其扮相英俊瀟灑,唱腔熱情奔放、細膩婉轉,做派剛健明快、張弛有度,是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永濟虹光蒲劇團成立於1948年7月。老一代“四大名旦”的
王存才、馮三狗,老青衣姚庚寅(白菊花)、
李玉成(翡翠玉),蒲劇第一坤角馮銀娥,名淨馬初生,名醜“晉南醜”(呂庚仁),小(武)生董銀午,小生
王福奎、賈悅發,鬚生屈興成、楊天保、王占奎,淨角王鬥鬥等都曾在該團從藝。
1947年4月23日至25日,虞鄉、
永濟縣先後解放,1947年9月15日,兩地合併為永虞縣。1948年年初,新成立的永虞縣人民政府,為配合全國革命形勢發展,宣傳黨的新解放區政令,決定一年一度的“龍王廟會”(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在趙伊鎮搭台唱戲。為此,縣政府成立了以賀奉先為首的領導組,並責成縣文教科長韓剛以此次演出為契機,籌備成立一個專業劇團。
在韓剛的積極動員下,鬚生楊天保、鴻典、周全勝,大淨陳玉元,小生賈悅發、樊仰池,正旦王寬心、元娃,老生任悶桶等一批知名藝人欣然接受邀請。大家將操場當舞台,以教室為住所,同心協力,日夜排練,僅十餘天,便籌劃出一台名家薈萃、行當齊全的“戲曲大餐”。
六月初一上午10時,賀縣長親臨祝賀、韓剛負責指揮的專場演出正式開始。早就憋足了勁的演員們使出渾身解數,文工武略,各顯絕技,台上異彩紛呈、高潮不斷,台下觀眾如痴如醉、歡聲雷動。
六月初四, 縣政府的決定成立永虞縣虹光蒲劇團。
1948年8月24日(農曆七月二十),永虞縣虹光蒲劇團在張營鎮舉行建團後的首場演出,為提振士氣,還特邀了享譽秦晉豫的一代名伶王存才。在其後的“百里行”演出活動中,虹光劇團一炮打響,撂紅晉南。馮三狗、竹葉青、刁玉芳、紅菊花、白菊花、黃菊花的加入,更為虹光蒲劇團的藝術根基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0年4月15日,永、虞分縣,虹光團也更名為永濟縣虹光蒲劇團。
1958年11月20日,
永濟、臨猗、解虞、安邑四縣合併為運城縣,虹光蒲劇團接受改制,成為運城縣戲曲公社(蒲劇團)。
1961年5月,晉南復置永濟縣,永濟縣虹光蒲劇團名稱得以延續,演職人員隊伍基本無變化。
早在1953年8月,永濟縣就創辦了戲劇學校,負責人為虹光劇團文化教員李文昭。輔導教師有“晉南醜”呂庚仁、楊天保、正旦“翡翠玉”李玉成等。學員中成績突出者有鬚生杜義功,旦角衛硯俠、賈淑蘭,小生杜金芳,丑角王民孝等。
1958年6月,劇團招收了第二期實習生,教師為老藝人呂庚仁、馮三狗、馬初生、刁玉芳和任生髮等。學生中成績優秀者有梁可婷、薛克儉、祁玉文、段茂盛、馬秋成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虹光劇團受到衝擊。1967年4月解散,7月恢復,一度改稱“紅光蒲劇團”。1977年恢復原名。
1994年元月,永濟撤縣設市,虹光蒲劇團更名為永濟市蒲劇團。
永濟虹光蒲劇團成立伊始,誠邀當地名角及返鄉知名老藝人加盟,使得劇團藝術力量雄厚,演出劇目豐富,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成為譽滿秦、晉、豫、甘、蜀、蒙等蒲劇流行地域一支藝術勁旅。
突出名家
“晉南醜”,本名呂庚仁,1892年生,原籍河南,後定居永濟石橋村,工小丑。抗戰前夕,他赴西安晉風社獻藝,並擔任過班主,因性情耿直,曾與憲警據理抗爭,致雙目失明。他堅持鍛鍊,不棄舞台。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在虹光團工作,王民孝為其得意門生之一,1977年離世。
翡翠玉,本名李玉成,生於1910年,原籍曲沃,後落戶永濟東開張村,工青衣。其扮相俊美,颱風嚴謹,在蒲劇青衣行中有較高造詣。他對蒲劇旦角台步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碎步為闊步,動作大方瀟灑,不拖泥帶水,1948年後一直供職於虹光團,1972年辭世。
陳玉元,生於1919年,又名東元,永濟西胥村人,工大淨,17歲拜名淨王鬥鬥為師。1948年8月加入虹光團。陳玉元扮相威武,嗓音如雷,富有激情,以演黑頭和白臉戲聞名,被戲稱為“黑臉白臉全能演,忠臣奸賊都能行”。名淨張大發為其高徒,2001年離世。
永濟虹光蒲劇團被譽為“人才搖籃”,先後為地級劇團輸送了張大發、王天明、王民孝、趙月華等尖子演員。其新生代杜義功、梁可婷、蘇滿屯等,都曾在省、地戲曲調演中獲獎。他們為數眾多的看家戲、拿手戲,如《假金牌》《忠保國》《秦香蓮》《青蛇傳》《紅橋風雨》《乾坤嘯》《楊繼業爭親》《柴郡主掛帥》《媽媽的婚事》《秦香蓮後傳》等數十個優秀劇目,深得廣大觀眾的青睞。
王天明(1929~1998),永濟董村人,工鬚生。1942年投師杜清秀,成為杜派藝術傳人。1949年3月在永濟東開張村加入虹光團。1960年調入晉南蒲劇院青年蒲劇團,任演員隊長。1963年4月,隨晉南蒲劇院青年團赴京演出。1970年臨運分專後,王天明留在了平陽。他飾演《空城計》里的諸葛亮,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戲劇人物。他的唱腔音色優美,行腔有味,吐字清晰,入耳動聽,在戲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張大發(1933~1994),永濟風柏峪村人,工大淨,國家二級演員,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49年到虹光團當茶爐工。有一次演出,恰逢《空城計》劇中司馬懿扮演者因故缺席,張大發主動要求替演,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1954年到西安向秦腔名伶學成《鍘美案》。1959年被選入晉南蒲劇院青年蒲劇團。
蘇滿囤,生於1934年,原籍解州,後落戶永濟孫常村,工大淨,省劇協會會員。他身材魁梧,工架穩健,動作規範,聲音洪亮,獲京劇名家於智魁讚許。後調入虹光團。曾任永濟縣五屆人大代表、政協六屆委員。2006年逝世。
人才培養
永濟縣戲曲學校創辦於1953年8月,校址設在趙伊鎮梁家。負責人是虹光團文化教員李文昭。教師有“晉南醜”呂庚仁、老生楊天保、正旦“翡翠玉”李玉成等。學員43名。較突出者有鬚生杜義功,旦角衛硯俠、賈淑蘭、小生杜金芳、丑角王民孝等。
1976年到1984年年間,劇團與戲校緊密合作,先後培育出200餘名戲曲人才。李英傑、
楊煥育、賈俊傑等先後擔任校長。優秀教師賈淑蘭、李少春、任愛卿、朱宏斌、於蘊芝等嘔心瀝血,身體力行,深受學員擁戴。
1958年6月,戲校招收了第二期學生(隨團學習)。1959年元月,永濟併入運城,在解州成立了戲曲公社,永濟虹光團的學生被編入戲曲公社蒲劇班。教師為虹光團老藝人“晉南醜”、馮三狗、馬初生、刁玉芳和教師任生髮等。學生畢業後分配到虹光團。其突出者有梁可婷、薛克儉、祁玉文、段茂盛、馬秋成等。
1976年4月,第三期招收學生52人,校址在永濟中學,負責人為杜運佳,教師有賈淑蘭、楊伯騏、王應福等。1978年7月學生進虹光團演出。較突出者有朱紅鵬、張愛蓮、岳淑珍、杜春景、郭麗珍、侯秋菊、胡增龍等。
1984年8月,第四期學生入校,校址在永濟北郊劇團留守處。校長先後由李英傑、楊煥育、賈俊傑擔任。教師有賈淑蘭、李少春、任愛卿、朱宏斌及於蘊芝。兩個演員班、一個音樂班共100餘人,較突出者有楊秀蘭、邢平、王澤霞、薛紅衛、樊力學、蘇小明、張俊霞、紀燕燕、武小勇、申建強等。
永濟戲校二期學員梁可婷,國家二級演員,原籍解州,後遷永濟,工小旦兼刀馬旦、青衣。她1960年參加運城縣戲曲公社蒲劇班,師承老藝人馮三狗、刁玉芳。1961年進入永濟虹光蒲劇團,後擔任副團長。梁可婷扮相俊美,表演大方。她在其代表劇《殺狗》中飾演的焦氏,繼承了前輩王存才、“月月鮮”的表演套路,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她在《秦香蓮後傳》中的精彩唱段,宛轉悠揚,悅耳動聽,有如洞簫沁人肺腑。梁可婷在《三打白骨精》里的變臉與武打動作,神秘莫測,有板有眼,令名家與觀眾讚不絕口。
著名板胡演奏家
王傳經,13歲考入虹光劇團,師從當紅琴師黃應福。他為人誠篤,勤奮好學。夏天蚊子多,他就提前為老師準備好茶水和清涼油;冬天寒風勁,他專門為師傅買了羊皮護膝。黃應福深深地被這位徒弟的誠心所感動,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了板胡演奏的知識和技巧。在為王天明的《空城計》伴奏時,王傳經反覆思考,不斷實踐,摸索出最佳的伴奏方法,使觀眾欣賞到婉轉而優雅、流暢而地道的王派唱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