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樂古道
- 地理位置:永嘉東南部至樂清中西部(虹橋、四都等)
人文歷史,特色,推薦行程,
人文歷史
珍溪流域歷史悠久,文人輩出。唐代廊下有黃、瞿、郭、李、呂、朱等姓世家居住。宰相呂諲(718~775)及其子兵部尚書仁灝(736~798),墓葬於永嘉真溪里十景坊鳳山巒,後人稱之為呂公山。瞿端媚(806~885),登唐開成丙辰(836)第,授明州(今寧波)府尹,贈中憲大夫,避亂隱居廊下。宋代珍溪朱氏宗族人才輩出。朱師回,元祐元年(1088)進士,肇慶府士曹,富有文才。此後又有朱利涉(學究科)、朱敏功(八行科)、朱叔玉、朱通(1190)、朱弼(鄉薦)、朱夢龍(1196)、朱景彝(1217)、朱直清(國學進士,1229)、朱鑒孫(1256)相繼登科,獲得功名。宋末丞相陳宜中在花坦村中央擁有七進的大宅院,與朱氏宗族和睦相處,其住處舊址至今鄉人稱為“七進基”、“陳宰相府”。
唐宋時期居住廊下的望族有黃、瞿、郭、李、呂等姓,南宋後期聚居花坦的望族有柯、陳、黃、馬、貝等姓,因宋末朱孟善組織鄉民抗元失敗,遭受元兵沉重打擊之後,相繼衰落。明蔡世敦《孝思祠記》:“南宋之際,元兵剽掠山中,房舍宗祠盡毀,只存肅八九公(花坦中興祖朱汝楫,天錫孫)桂芳堂,今之大宗祠也。”
明清時期花坦朱氏宗族人口龐大,人才濟濟。前承宋朝家學,仍然號稱文獻故家,對楠溪鄰近宗族頗有影響力。謝公田附近的杜管(今杜棍)村有“明理學鄉賢思寧朱子之墓”。朱思寧,名必謐。洪武間拔貢,任海州、邳州、光州、永春、通州、南昌、大冶七地學正,致仕歸家,以著述為務,有《易學啟蒙述解》、《四書述義》、《四書補註》、《正蒙述解》、《太極圖解》、《西銘解》、《庸言集》等。永樂四年(1406),朱思寧編修《朱氏宗譜》記載宋代珍溪沿岸古道的抗元戰事。朱思寧後人朱墨臞,其學問素有“溪山第一”之稱。曾任溫州府義學山長、青田縣義學山長,知名門生眾多。墨臞的學生王瓚、朱諫對先生均有記述。明榜眼、禮部侍郎王瓚《桂芳祠記》云:“予幼時,從朱氏之彥墨臞先生游,肄業於祠左。”吉安知府朱諫《贈楠溪象川周氏合族譜序》云:“余少游吾族墨臞先生之門,與王甌濱(瓚)、嚴錦西、奚蘭室、邵石門、章千峰(玄梅)、汪樂梅(汪昇)諸君為筆研友,結書社於包川陳北軒聚星堂中。”宋朝以後,永樂古道的歷史多賴樂清詩人記載流傳。元代大荊田岙李孝光有《和元澤見寄》、《用韻為相思引,送徐十二兄歸南溪》,《遷新居》詩並序:“與表弟徐元澤對床臥,夜半風雨作,推枕賦此。復就枕,夢縛秦檜。既寐,再和前韻,錄呈元澤。”可見,李孝光和楓林表弟兼妹夫徐淮經常往來,感情深厚。李孝光《苦竹村》一詩中提到的“古峴”,位於現科竹村朱氏始遷祖初創宅基地的毛竹園前面,至今稱為水庫峴,原是小水潭,為婦女洗衣服的地方。科竹村的古道四通八達,經過村北的樟樹鳥,向北進入楓林田寮村,向西取道雄雞坳,通往楓林烏弄村。從科竹向東經過高福龍,通往樂清虹橋、大荊。科竹南面通往水岩村,沿珍溪下行,經過黃村嶺,進入楓林包岙村。明樂清窯岙朱諫《寄陳北軒》詩曰:“黃村嶺上雲,包岙山頭月。瑤川舊雨情,望北山陰雪。”
舊時沿著永樂古道來到廊下村尼尖,半山腰有朱彝尊抗清失敗後隱居的山寨遺址。留有《華壇望雁宕山歌贈方十三朱生朱十八振嘉》:“登華壇之絕頂,眺雁宕之回巒。……君不見謝康樂,跡近名山遠城郭。”《題廊下村主人壁》:“江城獨客一千里,海月愁人十上弦。夢裡還家無長物,天涯歸思逼殘年。饑寒僮僕今何有,雨雪關山劇可憐。珍重主人投轄飲,幾回把酒意茫然。”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曾參加纂修《明史》。著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明詩綜》、《曝書亭集》等。從烏弄到水岩的古道也是民國軍事要道,曾在浙南軍事史上寫下濃彩的一筆。1930年春,烏弄紅軍由郭繼玉、朱德洪(花坦鄉馬田人)和謝用清帶領,兩次前往樂清芙蓉鎮攻打鹽兵。1942年,樂清嶺底鄉澤基周丕振、永嘉楓林徐壽考等人建立正崗山游擊根據地。1944年11月,樂清縣郵局遷到大荊,永嘉郵件在永嘉縣政府駐地楓林交接,永樂郵線改從這條古道運行,全程二日半到達。日本軍隊兩次侵略楓林,都從珍溪黃村嶺過來,然後從孤山溪古道退到樂清境內。永樂古道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常有行人提及永樂古道上謝公田之名,因此謝公蹤跡不至於湮沒。
特色
永樂古道起始於陡門鄉(現為東城街道)平坑村。陡門鄉位於楠溪江下游,東鄰樂清市雁盪山,西連永嘉縣城。平坑村內風光秀美,有古村石韻、古根歸岸、靛青染布古術展示、天下奇觀陡門一絕、梯田風光、青蛙王子、石鑊古寺、崇隱禪寺、鳥山等風景點。
古道周圍散落著平坑、郭公山、黃檀硐三個古村落。平坑村有著天然景觀人稱“天地父母”。 又叫“石林公、石林婆”,被稱為“徒門奇觀,天下無雙”。 柱狀石頭沿山體伸出,向上翹立,這就是傳說中的“石林公”,在“石林公”的不遠處,有兩塊女人大腿形的岩石,中間形成一個橄欖形山洞,人們稱她為“石林婆”。沿著上百年的永樂古道,鑽過一人多高的茅草,就可以看見郭公山村。
郭公山村有多座建於明末時期的古民居。村落布局巧妙自然,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其中最出名的是“下座屋”,其主人姓黃,據他所知這座房子起碼有400多年歷史。黃檀硐村,為靈山風景區八大景觀之一。該村始建於宋寶慶年間,從高處俯瞰古村落,山色、石質及黑瓦、石牆、木板壁的古屋渾然一體。
在這裡,至今仍遺留著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十二座。村東有五龍谷瀑布和關公洞,村西有西龍瀑和古城門。整個古道古建築林立,歷史風韻猶存!
推薦行程
難度係數:初級戶外路線
7:00溫州體育館西大門集合
7:30準時出發,車經過甌北、上塘直達永嘉陡門龍潭村
9:30活動熱身操
9:45到達永嘉龍潭古村落,輕裝賞紅楓、古道叢林、攝像遊玩---石門村
12:00石門村--農家樂吹吹牛,加加油(農家樂吃飯AA)
14:00遊覽樂清中雁盪山-道士岩
16:30返程回家
Copyright 2014 中國古道網 著作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4028401號-1
關於我們·聯繫我們·下載手機客戶端·隱私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