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形成過程
據考證,永新小鼓約產生於清朝乾隆年間(1740年前後)。那時,湖北遭受特大洪災,一批漁鼓藝人流落到了永新,住在北門“聖恩堂”。“聖恩堂”是專門供養無依無靠的盲、聾、啞等殘疾人的場所。有位叫葫蘆麻子的湖北漁鼓藝人常在大街小巷演唱,“聖恩堂”的盲藝人也跟他學唱。
關於永新小鼓的起源,調査發現的是:永新小鼓的發起是由一個叫歐陽承相的人(盲人小鼓藝術者都號稱他為永新小鼓的祖師爺)。他生於1722年,是永新南鄉煙閣鄉青嶺村人,他年幼時讀了不少詩書略懂文字。一場大病後使他雙目失明,被送入“聖恩堂”供養。他不願坐享其成,也不願過著上面給的一點點餬口之食,便發揮自己的才華,把他曾經看過的魚鼓表演加以發揮。他便把蛇皮製作的漁鼓改用牛皮製作成一面小鼓,用紅帶系在腰間。牛皮小鼓音色渾厚宏亮,又經久耐用,攜帶演唱也十分方便。隨後他又在自己的左手上配上一根小竹棒(形似筷子),右手上配上一副小竹板,又敲又打,有板有眼,唱起來更有聲有色。歐陽承相憑著自己的記憶,把年輕失明前讀過的詩文、故事、戲文等改成小鼓詞。在這個過程中,他十分注重當地廣大民眾的口味愛好,有針對性地編成故事,這就成了當時永新城內極別具一格又極富地方特色的永新號音(即永新小鼓)。
永新號音初具維形後,歐陽承相第一個試著給“聖恩堂”的殘疾人演唱,聽者無不感動。歐陽承相是個聰明人,他想,他的號音能感動這裡的人,肯定也會感動更多的人。於是,每到傍晚,他就腰系小鼓,手持竹捧和竹拍在街頭唱了起來。初次上街,圍觀的人很多。起初,人們都是懷著一種新鮮好奇的心態在聽他演唱,但隨著他演唱出來的故事,人們便慢慢地便沉浸其中。人們看著他唱得口乾唇燥,便端水遞茶給他,人們發現盲人賣藝,實在不易,紛紛遞上幾個小錢以示感謝。歐陽承相這樣唱了一段時間,城裡人每到夜晚,(特別是夏天)幾乎都會想起那個唱號音的盲人。人們便到“聖恩堂”去請他來唱。這樣一來,歐陽承相每晚都會得城裡人不少的饋贈。當時在“聖恩堂”的不少盲人都娶妻生子,生活十分潦倒。歐陽承相便把盲人組織起來,教他們唱,教他們打,讓他們也很自己一樣利用這門手藝去賺點零花錢養子餬口。後來,許多盲人都拜他為師,請他教唱永新小鼓。
發展過程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永新小鼓生存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可以展示出這種民間藝術的發展情況:在清乾隆時期(1840—1910年),永新有28個盲人學唱小鼓,當時基本上是純唱無白,中間只夾雜些鄉間襯語,以口語化的形式表現一些搞笑,來吸引觀眾。其主要表達內容是以娛樂為主,解化醜惡,勸人為善,當時流行教人勤快治家的《懶婆娘》一直深受民眾喜愛就證明了這一點。
到民國時期(1911—1989年),由於地方戲曲的發展,大型節目的演出,永新小鼓的小段子再也不能適應和滿足民眾的需求。於是,他們創作了大批長的連本曲目段子,在這些段子中不但有唱、中間還夾雜道白,道白時拉腔拉調,與戲曲道白融為一體有聲有音,有腔有調,但與戲曲的道白又截然不同,這就成了它獨有的一種風味。
在蘇區時期(1928—1934年),1928年
毛主席帶兵上井岡山時來到永新三灣村。在進行三灣改編後,永新各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當時縣城的禾川鎮蘇維埃政府組織“聖恩堂”的盲人進行集訓,讓這些盲藝人把永新小鼓改造過來,為當時的革命服務。那時,縣蘇維埃政府派出了一位姓劉的同志專門為小鼓藝人創作節目,讓盲藝人到全縣各地去演唱、宣傳。當時新編的小鼓節目很多,最突出的有《打土豪分田地》《歡迎白車反水》《紅軍打敗兩隻羊》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永新小鼓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方針指導下,得到了黨的重視和關懷。為此,永新文化館在剛解放的1953至1954年連續舉辦了兩期小鼓藝人學習班。1953年4月,原任永新縣委宣傳部長,後任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的張濤同志在視察時指示:“永新唱號音很有地方特色,要很好地挖掘整理,剔除糟粕,取其精華,成為黨的有力宣傳工具。全國都是大鼓,唯獨永新是面小鼓,就叫永新小鼓吧。”自此“唱號音”便正式改名為“永新小鼓”。在這兩期學習班後,永新文化館組織了一支小鼓演唱隊,從永新採茶劇團中委派了學員向盲藝人學唱小鼓。
從此之後,永新小鼓打破了只盲人演唱的傳統,改為由專業演員表演。這樣也就改變了盲人絕世後該曲種絕種的現象。由於不是盲人演唱,永新小鼓便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由原來的田頭地角,村巷街口發展的自己有樂器伴奏,配有燈光布景。從此,永新小鼓便登上舞台與觀眾見面了。
1957年手工業工人朱友生首次在永新的大舞台上表演永新小鼓《懶婆娘》,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隨後,他代表吉安地區首次赴省參加全省民間藝術調演,受到省文藝界專家的高度關注和讚譽。1976年,專業演員劉動同志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受到北京觀眾的好評並獲大獎。此後,永新小鼓作為中國獨一無二的一種曲藝品種入選《
中國曲藝志》。
藝術特點
演出形式
永新小鼓一人坐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演唱者左手指間夾兩塊小竹板,右手持一根7寸長的小竹棒,敲打胸前掛的小鼓,自敲自唱,沒有樂器伴奏。春、冬兩季,盲藝人白天在街頭巷尾有人曬太陽處演唱;夏、秋兩季,白天有人請到廳堂或陰涼處演唱,晚上,納涼的廣場曬地,更有民眾爭相請藝人去演唱,有時唱到深夜、天亮。
唱腔特點
永新小鼓的唱腔有平腔(包括小快板)、高腔兩種。平腔平和深沉,善於表現詼諧、諷刺的題材,平腔後的小快板用較快速度,重複唱詞,加強語氣,渲染氣氛。高腔熱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躍起伏,跌宕多姿,可長可短,能剛能柔。曲目的語言樸實,唱詞簡練,既不講究文采,也不講究韻律,多為七言四句,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適用當地的民眾通用語、習慣語、諺語,土音押韻,為民眾喜聞樂見。
演出道具
①小鼓:牛皮做鼓面,直徑11厘米,鼓面10厘米,厚4厘米;②竹桿:長17厘米;③竹板2塊:長8厘米,寬5厘米(2塊);④紅布1條:系吊小鼓;⑤小凳子1張。
經典曲目
永新小鼓自形成以來,由於其簡單的曲調,樸實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而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據老藝人回憶:永新小鼓表演的老段子有100多個,現收藏的有手抄本5本,小段子30多個,有曲目名稱記載有88個。其中:傳統曲目37個,蘇區曲目8個,近代曲目36個,當代曲目7個。
傳統劇目:主要是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社會狀況、倫理觀念及風土人情,如《懶婆娘》《烏金記》《賣水記》;蘇區劇目:主要是反映民眾參加革命鬥爭,如《打倒軍網列強》《紅軍打勝仗》《婦女支前線》;近代劇目:主要是反映新社會的面貌,形象的反映人民生產、生活及男女之間的愛情,倫理道德等,勸導與人為善,因果報應等,如《只育一枝花》《鬧翻身》《打倒地主分田地》《七溪嶺上打兩羊(楊)》;當代劇目:主要是反映社會熱點問題,配合黨的政策和政治進行宣傳,如《給江總書記捎句話》《寶朵接婆》《寶朵衝浪》。
流行地區
永新小鼓流傳於江西省永新縣及其周邊地區,永新縣龍源口鎮一帶最為盛行。永新小鼓早期只流行於永新縣境,後來發展到了鄉村,而且還播及到永新鄰縣泰和、井岡山、寧崗、蓮花、安福、茶陵,靈縣、吉安等地。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隨著時代的進步,盲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解放後又打破了“號音只有傳盲人”的規矩。於是,盲人鼓、學小鼓基本終止。而改革後由專業人員表演也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日新月異,逐漸取代了她的活力。在這樣的環境和氣候中,這門曲藝藝術,多半也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一點關注,在經濟上就根本沒有去扶持她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由此種種,曾經家喻戶曉的永新小鼓面臨的是瀕危狀態。
保護措施
2006年,永新文化部門對永新小鼓獨特的說唱曲藝全力做好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打造文藝新品牌,彰顯地方魅力。成立專項申遺工作小組,組織開展對永新小鼓老照片、老資料等信息的採集;從價值、影響力、傳承保護等方面進行提升;通過走訪永新小鼓傳承人及老藝人,在充分挖掘原生態素材的基礎上,對缺失的傳承素材進行適當的補充;通過實地拍攝申報專題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永新小鼓的傳承歷史、人文內涵以及獨特魅力。
2006年確立朱友生為永新小鼓第十一代傳承人,經過朱友生老藝人的傳幫帶,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曲藝演員,他們是永新小鼓的第 十二代傳承人,平均不到30歲,並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永新小鼓項目保護單位
永新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永新縣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心。
傳承人物
朱友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永新小鼓傳承譜系中的地位十分明晰,對永新小鼓表演技能的掌握比較系統,對永新小鼓傳統節目的繼承也較全面,具有自身表演的相應特點。且在廣泛蒐集整理和繼承表演傳統節目的同時,編演了大量新節目,傳承效果明顯,社會影響較大,是永新小鼓傳承的中堅力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非遺
2006年,永新小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永新小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藝價值
永新小鼓由於它既能配合政策和政治進行宣傳,表演又靈活機動;它能及時準確地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給眾多觀眾,又能勸人為善,鞭撻醜惡,因此,它是一種深深根植於廣大人民民眾之中的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許多永新籍的海外歸僑,一回到永新就會要求聽首水新號音。她成了永新的一種土特產,是家鄉種定盤菜,是根植在永新這塊紅土地上的一朵民間藝術奇葩。
榮譽表彰
1984年,永新小鼓新編曲目《打電話》在江西省人民政府建國35周年文藝創作中榮獲二等獎。
2005年,永新小鼓《寶朵接婆》作品被選入選為第五屆中國曲藝節精品節目。
2007年11月19日,由永新縣文工團自編、自導、自演的永新小鼓《寶朵接婆》,參加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決賽,獲得表演獎。
2010年,永新小鼓《寶朵招工》作品入選全國第九屆藝術節獲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
2010年,12月,永新小鼓《寶朵招工》作為江西省唯一代表前往北京中南海大會堂,參加全國農民藝術節曲藝大賽並獲獎。
2015年,永新小鼓《寶朵衝浪》獲得江西省首屆“贛鄱群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