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牛田草蓆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永新牛田草蓆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中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簡介

牛田草蓆製作技藝流傳於永新縣曲白鄉牛田村。這裡山高林密,氣候宜人,土質肥沃,該村百源山流下的水和特殊土質滋生的豐富的野席草,是編織草蓆的天然原材料。
牛田草蓆的製作始於明朝中期,歷史悠久。傳說清乾隆年間紀曉嵐來到牛田,驗證牛田草蓆的特色後,便特意帶了一床獻給乾隆皇帝,皇帝睡後龍顏大悅,特下旨牛田村每年進貢20床。優質牛田草蓆的標準是:席面光滑平整,草色基本一致,席草粗細基本均勻;席面不允許有潮濕、發霉、蟲傷及其他明顯污跡;編織緊密,用手指頂不現縫;卷邊席的卷邊整齊、平順,無明顯鋸齒,破裂和斷草,修邊光平,草頭到邊,席邊寬度不超過5毫米。

歷史淵源

永新建縣於東漢末年。其時,有從黃河流域南移的先民來到曲白鄉的牛田村,紮根落戶,繁衍生息。由於該村地處山高林密的深山區,氣候宜人,土質肥沃,更盛產一種該村獨有的質地優良的野草。據說在明朝中期時,有村民嘗試用它編織成十分簡單的草蓆,墊在床上使用。結果發覺不但舒適美觀,十分耐用,而且還常年散發出一股特有的幽香。於是,牛田村村民紛紛效仿,並在編織技術上逐漸改進、提高,製作出今天這種選料精良、工序複雜、編織技藝高超、成品美觀、結實耐用的牛田草蓆。
牛田草蓆的聲名遠播當歸功於清乾隆年間的大才子紀曉嵐。相傳某年紀曉嵐專程募名來到牛田,反覆、認真地驗證、體驗過牛田草蓆的各項優特點後,發現正如坊間所傳一模一樣。於是,精心挑選了一床獻給乾隆皇帝。皇帝睡後龍顏大悅,下旨定為貢品,責令牛田村每年進貢20床,歸他單獨享用。從此,牛田草蓆身價倍增,開始大量生產,並走出深山老林,遠銷各地。
隨著朝廷貢品的品牌效應,牛田草蓆的製作技藝也日臻完善、成熟,牛田村的牛田草蓆製造業迅速迎來了一個全盛的歷史時期。據說,當時的牛田村,幾乎家家能編,戶戶能織,小作坊、小工棚遍布全村,人人都樂此不疲。隨著牛田草蓆銷量的大增,野生席草遠遠不夠用,牛田村人開始嘗試人工種植,不但解決了資源貧乏問題,還大大提高了牛田草蓆的品質。

基本內容

製作牛田草蓆首先要精選編織用草。一般而言,織席用草講究乾燥,草色灰綠、柔韌、無霉變、無雜質。制席時須選草,按長短分別整理,根據席草的長度來確定織席的規格大小。傳統牛田草蓆是用專制木機架織席。手工草蓆機的編織,先要掛筋,即採用黃(薴)麻搓成線,根據草蓆的寬幅均勻地排布席筋。編織時,一人遞草,一人操作。掌機人員坐在機前,兩腳上下蹬,曲軸踏板,手裡拿著一束席草,一根根地向梭板的掛鈎上投草。投草時,每隔一根草都要把草頭往席筋里對別,並通過第二條席筋,壓一根拿一根,塞進席內,形成鎖邊。依次編織到規定的長度後,把全席從機上脫下。草蓆離機後,轉入鎖邊,即把席尾經繩編成“人”字形,並置於陽光下曬乾。再用剪刀剪平席邊,用平刀削去席面上的梢頭,用布擦去污染物及灰塵。通過壓平,使席面光滑整齊,然後按要求捲成捆,包裝待銷。

基本特徵

牛田草蓆,以原色的素席為主,兼產少量各色彩圖花樣草蓆。牛田草蓆的傳統製作選料嚴格,方法獨特,工藝精細。剖席草是一項精密度高的技藝,要做到均勻恰當,不簿不厚。編織時,添草、壓草都要力度相等,密度相等,不能用力過大,也不能用力過輕。而曬草和曬席更要掌握火候,不能太久,也不能太短,對日光的掌握要恰到好處。

主要價值

通過永新牛田草蓆製作技藝這一系列工序製成的牛田草蓆,具有細緻精巧、色澤清雅、久用無損的特徵,給人以素靜大方的感覺,睡在上面,清爽舒適,特別適合老幼體弱者夏天使用。草蓆美觀大方,經久耐用,柔軟舒適,水潑不漏,小孩撒尿後也只要抹乾仍幽香長存,是純天然產物。

保護措施

牛田草蓆的編席用草全部依賴本地的席草資源。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牛田種植的席草品種比較差,產量也低。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引進良種草,推廣新技術,使席草的種植效益大有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