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永新石灰腦傳說
- 主題詞:民間文學,傳說,石灰腦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間文學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北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石灰腦”的傳說主要講述永新籍北宋宰相劉沆的事跡,介紹他因堅持改革而被朝中奸臣暗殺後擄去其頭顱,在安葬時親人們只好用石灰復原其頭以求全屍為主線,而引發出許許多多他為官一生的傳奇和感人故事。在這些眾多的故事中,有他為官清廉的故事;有他不畏強權的故事;有他當宰相後立志改革的故事;有他為民請命的故事;有他為民辦事的故事……他的為官一生是當時勞動人民和一切正義之士對一個好官的崇敬和發自他們內心的嚮往和期盼,同時也是眾多民眾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表露。
石灰腦的傳說是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故事性極強,傳奇性極強,通俗易懂又易普及,但主要宗旨便是歌頌清廉,鞭撻腐惡。“石灰腦”的傳說流傳於永新全縣各個鄉鎮和周邊湘贛兩省。湘有茶陵、攸縣、瀏陽,贛有吉安、安福、井岡山、寧岡、遂川、泰和、萬安等多地的鄉村和城鎮的人民民眾之間。
歷史淵源
劉沆(994-1060年),字沖之,號廬山,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村人。北宋政治家。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第二名,成為吉安歷史上第一個榜眼。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進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士。他為人剛正,為官清廉,為民作主,深得民心,其事跡見於《宋史·劉沆傳》、呂惠卿《劉沆神道碑》、周必大《祀後隆堂本末》以及《永新縣誌》,並傳誦於當地百姓之口。
基本內容
劉沆做了許多值得稱道的事情,其中最顯著的是抑強、排難、救弊、正時、薦賢、興修水利等。他任宰相後,大力推行改革,遭到了御史中丞張皋的極力反對,張皋糾集眾多官宦攻擊劉沆。劉沆不願與張皋等為伍,一再自請罷相。張皋等人更在宋仁宗面前百般挑撥,誣陷劉沆有謀反野心。宋仁宗聽信了奸臣們的讒言,將劉沆誤殺。劉沆死後,奸臣即令人擄去了劉沆的頭顱,使其死後無全屍。劉沆死後無頭,使仁宗大為震驚,意識到自己錯殺了忠臣,痛惜之餘,寫下了“恩賢碑”一文,並下旨用純金做了一個劉沆頭。劉沆遺體運回故里安葬時,鄉人因害怕金頭被奸臣破壞或被盜,故用石膏重塑了一個“石灰腦”,以代替金頭,同時在劉沆安葬的地方築了三座大墳。自此,“石灰腦”的傳說在永新及其周邊的寧岡、井岡山、安福、吉安以及湖南茶陵、攸縣、瀏陽等地廣泛流傳。也有當朝別州別府曾受劉沆恩澤的同僚官宦、布衣文人等,被劉沆的精神所感動,或報恩、或緬懷、或激勵;或親聞、或眼見、或編撰。近千年來,民間有關劉沆的故事如《紫霧三日出劉沆》《一身清廉好宰相》《剛正不阿的劉沆》《指陽渡》等層出不窮,流傳至今。為紀念劉沆,永新四鄉家家戶戶都會在劉沆被害這天,懸掛劉沆的頭像,頂禮膜拜,進行祭祀。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時祭祀程式更為隆重。許多鄉村的百姓每天早飯時都要在劉沆像前燒上三炷香,敬上一碗齋飯。小孩啟蒙上學前,一定要向劉沆頭像三叩三拜。這種民間自發的祭祀活動,在永新已形成一種習俗,延傳至今。人們敬重劉沆品德,更對永新人繼承劉沆愛國愛民、剛正不阿的精神,同樣給予了極大的欽佩。因此,人們便把永新人統統尊稱為“石灰腦”。
基本特徵
1、“石灰腦的傳說”是勞動人民千錘百鍊而流傳下來的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2、“石灰腦”的傳說塑造了一個清官的形象,在勞動人民長期的口頭傳說中,既刻化出一個民族英雄,又刻化出百姓心目中一個好官的形象。在勞動人民的心中,劉沆成了一個好官的楷模,人們崇敬的偶像。
3、“石灰腦”的傳說多為口頭流傳,很少文字記載,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好惡,隨意編造各種版本的故事。
4、“石灰腦”的傳說,隨意性極強,沒有固定的場所,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稍有空閒,人民都可以互相講述,特別是眾多老人對小孩的講述尤為突出,幾乎把這些傳說作為小孩的啟蒙教育。
主要價值
“石灰腦”的傳說在勞動人民口頭中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是一支永遠唱不完的歌,主要目的是宣洩勞動人民自己心目中企盼、寄託和嚮往,是眾多老人對小孩的的啟蒙教育的材料。
瀕危狀況
文革中“石灰腦”的傳說被當作“封資修”毒草而給予剷除,傳說人也被當作毒草宣傳者而給予打倒。原先已整理的文字也被當成毒草加以焚燒。
改革開放後雖然言論自由了許多,傳說者也可以大膽地在鄉村間傳播,但是年高的老人相繼過世,年輕的青年人沉戀於現代的文化氛圍中。而他們接受新時代的東西又太多,對於這古老的傳說十分淡漠,也無興趣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