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主義課程觀是主張以“永恆學科”作為課程核心的觀念。“永恆學科”主要指歷代的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偉大思想家”的著作。這一觀念產生於 20 世紀30 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欽斯、阿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和法國的阿蘭等。其教育綱領:(1)因人性不變,故教育的性質也保持不變;(2)因推理能力是人最顯著的特點,故教育應集中於發展人的理性的官能;(3)因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且不變的,故教育應培養的唯一適應力是適應真理的能力;(4)教育不是生活的複本,而是生活的準備;(5)應教兒童學習能使他們認識精神和物質世界之永恆事物的那些基礎課程;(6)最好從名家傑作中學習這些永恆事物。據此,赫欽斯認為,每個受教育者都應知道希臘人和羅馬人以及中世紀偉大思想家的巨大成就,西方世界的巨著適用於知識的每個部門。
主張把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名著和讀、寫、思考、談話的藝術,以及作為人類推理過程最好典範的數學作為普通教育的課程。阿德勒也認為,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推理能力和培養智力,這種訓練是通過文科科目來達到的。而從古典著作中可以學到適應各時代的永恆的東西,只有閱讀古典著作並背誦其中的重要段落,才能真正豐富生活。反對僅學習當前似乎是重要的課程, 例如,能使美國在征服空間方面與蘇聯競爭的那些科目。永恆主義課程觀由於過分強調“名著傑作”的古典傳統,使課程脫離社會現實,被批評為培養“知識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