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此地因有泉水長流,得名“流水溝”。清同治十年(1871年),富順知縣吳鼎立取“永安厥業、長樂有年”之意,命名“永年”,並設永年場。“永年”一名即緣於此。
建制沿革
清同治10年為永年場,後置玉正鄉永年保;
民國元年,為永年團;
民國24年,名永年鎮;
民國36年,改鎮為鄉;
1951年,名永豐鄉;
1955年,永豐鄉、龍灘鄉、永年鎮並稱永年鄉;
1958年,改鄉為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為鄉;
1988年,撤銷永年鄉建立永年鎮;
1995年,沙欏鄉整體併入永年鎮;
2001年4月,區鄉行政規劃調整,新興鄉整體併入永年鎮。
資源
境內有
天然氣、
滷水、頁岩、石灰石礦、矽化木等自然資源;鎮溪河高硐至貓橋段,長17公里,屬富順縣境內唯一飲用水天然河流;筍竹林7613.12畝;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和寨;全鎮個體私營企業以竹膠板、機制磚、白酒、顆粒塑膠生產和大米加工等為主。
經濟發展
鄧孔公路、川雲公路中段橫穿境內,
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鎮溪河縱橫流經境內,有客運碼頭4處;村級公路通車裡程162.5公里,永年場鎮屬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幅員面積120公頃,居民人口約4700人。有高完中學1所,完全國小10所,幼稚園3所。
公安、
法院、工商、
金融、
郵政、
電信等的單位均有分支機構派駐永年。
2003年國民經濟總產值3.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2元,招商引資190萬元,鄉鎮企業產值2.12億元,勞務輸出1.04萬人。駐地永年場,設有
糧食、
供銷、
金融、
電力、
電信、
郵政等分支機構和公安、法庭、工商、稅務等派出機構以及永年中學、永年中心國小。場鎮供電、供水、供氣及商貿、通訊、醫療、就學等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永年鎮黨委和政府力抓通村公路建設,在國家補助和村民集資、社會捐資熱潮中,再修築總長42.8公里的26條通村、通組公路,進一步改善全鎮交通環境。境內
天然氣、
滷水、頁岩、石灰礦石等資源豐富。鄉鎮企業以生產竹膠合板、機制磚、
白酒為主。農村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是自貢市黑山羊繁育基地鎮之一,也是自貢市黑山羊能繁母羊核心區之一。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業“5133”工程全面完成(即新發展筍用竹5000畝,桑園1000畝,肉羊出欄3.3萬頭,發展養殖大戶300戶),農業“415”工程全面啟動,以自貢市六順養殖開發有限公司和富順縣三羊牧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實施“肉羊工程”及“黑山羊寄養工程”,著力打造“福順”牌黑山羊品牌,自貢市六順養殖開發有限公司和富順縣三羊牧業有限公司兩家龍頭企業,年產值達100萬元以上。黑山羊產業已成為永年鎮經濟發展的一項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筍材兩用竹,蠶桑生產已形成規模。
交通
該鎮雖有30多公里各級公路連通大部分村組,但一些邊遠交通死角的民眾出行仍然不便,制約著經濟發展。鎮黨委和政府把通村公路建設列入惠民行動之首,報請縣政府批建總長36.8公里的22條公路,同時自籌修建總長6公里的4條公路。在建公路除國家補助外,已有村民集資120餘萬元。經鎮領導多方奔走動員,激發了鎮域內企業和本鎮在外人士的捐資熱情。富江水泥有限公司即拿出25萬元,富洲水務公司拿出23萬元,本鎮在深圳的老闆呂太存拿出15萬元,在廣東的老闆呂全余拿出30萬元,另有20多名老闆也紛紛捐資,投入本鎮公路建設。全鎮已修通總長18.7公里的7條公路。其中13.7公里已鋪築水泥路面;被列為全市不通公路的四個村之一的菜田村,已有一條3公里長的公路連通。還有總長10.8公里的6條公路正抓緊修築,其餘公路也將在年內全面建成。
場鎮建設
境內有中心集鎮1個,小集鎮4個,場鎮面積55公頃,均建有農貿市場,有經營日用百貨、服裝、家電、副食品等商戶360餘家,場鎮居民5000餘人。永年中心集鎮占地面積約30公頃,有民主街、建設街、自由街、和諧街等主要街道4條,駐有公安、法院、工商、金融、郵政、電信等縣級企事業單位分支機構16家,逢農曆一、四、七趕集。三河場、沙羅集鎮逢農曆二、五、八,皂桷樹集鎮逢農曆三、六、九,石夾口集鎮屬百日場,無固定場期。鎮境交通便利,鄧泥公路、川雲中路(省道S206)穿境而過。有高硐客運碼頭、石夾口南客運碼頭、石夾口北客運碼頭、糖廠客運碼頭、高硐枯水碼頭等客運碼頭5座,巨子橋、馬朝灣渡運碼頭2座。
社會事業
村鎮建設
2015年,新建村級公路17.2千米,中型垃圾庫1座、垃圾收集池152口。聘請村、社區衛生保潔人員100餘人,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通過國家級檢查驗收。主要場鎮永年場占地面積約30公頃,有街道4條,居民4000餘人;石夾口集市占地面積約30公頃,有居民600餘人。2011—2015年,修建農民集中居住點21個,占地面積15.22公頃,建築面積12.24萬平方米,有住房736套。
文化體育
2015年,建成15個村廣播室、75個廣播點,新建菜田國小、沙羅國小留守兒童文化之家。建有連蕭隊、腰鼓隊、龍燈隊、舞蹈隊等民眾文體隊伍11支,參加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全縣首屆農產品展銷會表演等活動5次,舉辦籃球賽、文藝演出等文體活動10場(次),電影下鄉放映180場。春節,民眾自發組織舞龍、獅燈、牛兒燈等傳統活動。農時應節、婚喪嫁娶等傳統生活、生產習俗得以較好的保留與傳承。
教育
2015年,轄區有高中1所、九年制學校2所、完全國小1所、村級國小9所、幼稚園(班)17所,在校高中生1772人、國中生1113人、小學生255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及國小、國中學生合格率、升學率均為100%。
醫療衛生
鎮境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70人,開放病床60張、有萬元以上設備5台。2015年,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4.76萬份,健康體檢年滿65歲及以上人群和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患3785人(次),兒童免疫接種疫苗5950餘人(次),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09萬人。
社會保障
2015年,納入城鎮低保504人、農村低保1814人,供養“五保”人員314人,醫療救助227人(次),發放救災救濟資金38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85萬人,發放6615人基本養老金595萬元。
資源與人口
境內有天然氣、滷水、頁岩、石灰石、石料等礦產資源。水資源豐富,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鎮溪河、鐵錢溪縱橫流經境內,有小型水庫6座、山坪塘694口,有效灌溉面積500公頃。耕地面積2465公頃。其中,田1756公頃。出產稻穀、高粱、田藕、豐水梨、花椒、甜橙等優質農產品。交通便利,縣道鄧泥公路、省道206穿境而過,通車公路里程207千米,另有通航客運碼頭4座。2015年末,居民戶數1.45萬戶,人口5.1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6萬人。
經濟狀況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7.3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4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3萬元。
第一產業 2015年,示範種植中稻—再生稻233.33公頃、優質高粱433.33公頃,播種糧食總面積3345公頃,產量2.45萬噸;種植蔬菜80公頃,栽植水果66公頃。畜禽養殖發展規模生豬養殖戶9戶、蛋雞養殖戶1戶、黑山羊養殖戶305戶,全鎮出欄生豬4.96萬頭、羊2.95萬隻、兔83.13萬隻、家禽30.69萬隻,禽蛋產量528噸。有水產養殖面積850.6公頃,水產品產量1160噸。植樹造林53.3公頃,撫育森林81.3公頃,有林地面積2260公頃,森林覆蓋率33.3%。
第二產業 2015年,鎮境有生產瓦楞紙、矽酸鈉、硫酸鋇、竹膠板等產品的規模工業企業7家,產值8.07億元、利潤3846.9萬元。年末,全境有工業企業24家。
第三產業 為縣境中心場鎮,商貿興旺。2015年,境內有中心集鎮1個、小集鎮4個,場鎮面積100餘公頃,均建有農貿市場,有經營日用百貨、服裝、家電、副食品及餐飲等商戶1720餘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億元
名勝古蹟
境內明、清時曾因佛教、道教興盛,建造有沙羅寺、回龍寺、白節寺、川主廟、火龍廟等眾多廟宇。新中國成立後,多在破”四舊“運動中拆毀,現今境內保留有保和寨、萬壽宮等古蹟,無政府批准的宗教場所。
保和寨 位於蔡灣村,又名安和寨,清鹹豐九年(1859年),由鄉人周五福、雷開衢集眾資修建,為鄉眾防範兵燹匪患之所。山寨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沿山修築石砌寨牆,周長880餘米,高3米~5米、厚2米,牆外四周陡坡峭壁,唯南面經石梯通南寨門。現今寨內設施已毀,唯石砌寨門、城牆保存基本完整,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 位於永年社區民主街,建於清代。原建築規模宏大,占地面積1760餘平方米,具有典型清代大型建築特色,現僅存外牆與後殿。外牆為磚石結構,部分牆磚刻有“江西館”字樣。後殿為抬梁式木結構,小青瓦屋面,面闊7米、進深12米,大門及石柱均刻有對聯,字跡已風化難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