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永州鐵爐步志1
江之滸圖2,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3。永州北郭有步4,曰鐵爐步。余乘舟來,居九年5,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問之人6,曰:“蓋嘗有鍛者居,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7。”
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8?”
步之人曰:“子何獨怪是9?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10,曰:‘吾門大11,他不我敵也12。’問其位與德13,曰:‘久矣其先也14。’然而彼猶曰15:‘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於號有以異於茲步者乎16?向使有聞茲步之號17,而不足釜錡、錢鎛、刀鈇者18,懷價而來,能有得其欲乎19?則求位與德於彼20,其不可得亦猶是也。位存焉而德無有,猶不足大其門然世且樂為之下21。子胡不怪彼而獨怪於是22?大者桀冒禹23,紂冒湯24,幽、厲冒文、武25,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號26,以至於敗,為世笑僇27,斯可以甚懼28。若求茲步之實,而不得釜錡、錢鎛、刀鈇者,則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驚於是,末矣29。”
余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30,采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嘉其言可采31,書以為志3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永州:唐代州名,現在湖南省零陵縣。鐵爐步:唐時永州的一個小地名。步,同埠,碼頭。志:記,古代文體的一種,多用來記敘人物、制度、地方的歷史情況。
滸(hǔ):水邊。
縻(mí):系,拴。
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城牆。
九年:作者自永貞元年(805)被貶永州,至作此文時已有九年。
問之人:向人們打聽。
冒:假冒,冒充。
固:確實,真的。
子:你。獨:單獨。是:這件事。
負:依靠,憑藉。姓:姓氏。
門:門第。
敵:相當,比得上。
位:職位,官位。德:才德,功德。
先:指祖先。
彼:他,指上述那種人。猶:還是。
茲步:這個鐵爐步。
向使:假使。
釜(fǔ):無腳的鍋。錡(qí):有腳的鍋。錢:鐵鏟。鎛(bó):鋤草的鋤頭。鈇(fū):斧頭。
得其欲:滿足他的要求。
彼:指冒姓氏立於天下的人。
大其門:光大他們的門第。
胡:為什麼。
幽:
周幽王,西周末代國王。厲:
周厲王,西周第十代國王。文:
周文王,商末周部族領袖,統一了渭河流域一帶,為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礎。武:
周武王,周文王之子,西周開國之君。
由:由於。推:推究。本:根本,此指祖先之所以建立名望的根源。姑:姑且。
僇(lù):侮辱,羞辱。
懼:戒懼警惕。
末:微小,低下。
太史:古代史官。
嘉:讚許,誇獎。
書:寫下來。
白話譯文
江河岸邊,凡是船可以系纜、人可以上下的地方叫做“步”。永州城北有個步,名叫鐵爐步。我乘船來永州居住了九年,反覆尋求它何以叫做鐵爐步的原因卻不能獲悉。向人打聽這件事,回答說:“大概曾經有個打鐵的人居住過,那人離去後鐵爐已毀壞不知有多少年了,唯獨這個字號名不副實地存留下來。”
我說:“嘻!世上果真有事物消失而名稱卻保留著,名不副實到這種程度的嗎?”
鐵爐步的人說:“您為什麼只對這個感到奇怪?如今世上有依仗著他的姓氏而立身於天下的人,說什麼我家門第高,別人比不上我。要是問他的官位和功業,便說是很久以前祖先的事情。可是他仍然說我門第高,世人也說某人門第高,這樣冒用名號與這個鐵爐步有什麼不同嗎?假如有聽到鐵爐步的名稱,而又缺少鐵鍋、鐵鏟、鋤頭、刀斧的人,帶著錢前來,能夠實現他的願望嗎?那么想要在那些冒用祖先名號的人身上尋求官位和功業,必然不能獲得,就像到鐵爐步買鐵器一樣的。有官位沒有功業,仍然不能夠光大他的門第,可是世人卻甘心拜倒在他面前。您為什麼不奇怪那樣的事卻只對鐵爐步感到奇怪?突出的例子是夏桀王冒用禹的名號,商紂王冒用湯的名號,周幽王、周厲王冒用文王、武王的名號,用來傲視天下。由於他們不知道尋求祖先建功立業的根本卻只想誇耀舊有的名號,以至於敗亡,被人們恥笑羞辱,這很可以令人戒懼。如果有人訪求鐵爐步的鐵爐,沒有買到鐵鍋、鐵鏟、鋤頭、刀斧,那么就離開這裡到別處去買,又有什麼害處呢?您為此感到驚奇,眼光太窄小了!”
我認為古代有太史,主管觀察民間風習,採集民間言論,像上述這些話就很有價值了。我讚賞這些話值得釆集,就寫下來作為一篇志。
創作背景
此文作於
唐憲宗元和八年(813)。中唐時期,門閥世族的勢力雖有所削弱,但仍享受種種特權,在社會上占有特殊地位,對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文章即對此而發。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文從永州鐵爐步的名存實亡、名實不副說開去,譏諷了當時一些無位無德但卻仗恃門第、妄自尊大的貴族、富家子弟,批評了只看門第、不辨賢愚的社會風氣。這在唐朝當時,是很有針對性與現實意義的。這也體現了作者希望打破閥閱制度、主張任人唯賢的進步思想。文中的鐵爐步雖實有其地,但其中兩個人物的對答,卻是從漢賦中主客問答辯難的寫法變化而來,是作者藉以表達自己觀點的種方式。實際上,真正能代表作者觀點的並不是文中“余”的想法,而是“步之人”的一番議論。
文章第一段首句扣住文題中的字,次句扣住“鐵爐步”三字,展開筆墨,顯得開門見山,入題迅捷。接下去,文章記述作者循名求實,發現它有名而無實,以及向人詢問所得到的回答。繼而又引出了對這種現象的驚怪態度。這幾句是下文全部議論的出發點和憑藉。第二段雖然僅有一句話,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十分重要,因而它是前後兩段的過渡段。
第三段,乃此文的中心段、骨幹段。步之人的一段議論,是全文的主體,也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意圖所在。他先用“子何獨怪是”,對“余”的驚怪態度表示了總的否定,接著,便層層轉進,加以嘲諷批駁。先指出:“今世有負其姓而立於天下者”,他們既無位,又無德,卻冒著高門大族的名號自高自大,別的人也把他們看得很高大,這就跟冒號的鐵爐步一樣。接著進一步指出:到鐵爐步求不到鐵制的炊具、農具、刀斧,跟在冒號的高門中求不到位和德,情況是相似的;而且即使有位而無德,也不能光大他們的門第,但世上的人卻仍然把他們看得很高,樂意居於其下,那么,鐵爐步的冒號也沒什麼奇怪的。最後,更進而指出:歷史上的桀、紂、幽、厲分別假冒禹、湯、文、武的名號以做視天下,最後都遭到失敗,為世人所譏辱,這是深可戒懼的。相比之下,鐵爐步的冒號倒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對此感到驚怪,而無視政治上的冒號,那是捨本逐末了。這三層,運用類比對照,從冒號的鐵爐步引出冒號的高門、冒號的帝王,從鐵爐步的人去爐毀,引出高門的無位無德、妄自尊大,進而引出末世帝王“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號”,從“余”的驚怪引出世人不重才德但重門第的陋風和無視政治上冒號的危害的短見,層層轉進加深。作者借步之人的這番議論,不但揭露了政治上已趨沒落,但還以高門自詡的世家舊族,揭露了承襲祖宗舊業和名號、昏庸無能的封建統治者,而且批評了但重名號、不求才德的庸人陋習。
文章的末段,交待文章的寫作目的。所謂“嘉其言可采”,故作嚴肅鄭重之語,使這段虛構的“步之人”的議論顯得實有其事,與首段之寫鐵爐步同一手法。柳宗元帶有寓言性質的雜文,每用此種虛虛實實之筆。
全文以“鐵爐步”為引子,以自己的“末矣”之見為靶子,以“步之人”的答話為主骨,寫得酣暢淋漓,不僅說理透闢,說服力強,而且讀來頗有興味,引人入勝,毫無枯燥之感,這不能不說得益於它的夾敘夾議且有一定故事性的表述筆法。
名家點評
清代·
孫琮:就爐步上發出一段諷世議論,彼世祿子弟,服奇食美,冒先世之號,以自大於世者,讀之能無汗下?(《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柳柳州集》卷三)
清代·
何焯:“則求位與德於彼”數語,筆亦膠繞不圓快。“大者桀冒禹”云云,此文直斥在上者徒建空名,旨趣既已偏宕,求其警策,則又無有,何以存諸集中?按此文似為以門地論相而發。(《
義門讀書記》)
近代教育家
章士釗:子厚此作,明有所諷。蓋唐世重門第,好誇張,子孫冒祖父之名與位,以震駭流俗,所在多有,子厚或親遇其事而惡之,故借鐵爐而揭其事於此。(《
柳文指要》)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
芮城、
運城一帶),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
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
王維、
孟浩然、
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