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萍島

永州萍島

永州萍島又稱頻洲,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城北4公里,瀟水和湘江兩水匯合處。島呈橄欖狀,周長約6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相傳島有隨水漲落之奇,故又有“頻洲春漲”之稱。島上竹蕉繁茂,風帆與島上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詩情畫意,風物宜人,系永州八景之一。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這裡初春桃李比綠,盛夏芭桑爭艷,深秋金桂飄香,嚴冬修竹搖影,被宋代著名詩人米芾稱之為“瑤台”仙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州萍島
  • 又稱:頻洲
  • 位於州市零陵區城北4公里
  • 面積:0.6平方公里
萍洲書院,基本簡介:,地理特徵:,國學課程:,建築格局:,講堂正面,講堂側面,講堂內,中門,大堂內,大門匾,門庭,影壁,影壁外面,長廊內側,長廊外側,儒行齋,經義齋,風雨亭,風雨亭內,萍洲八景:,

萍洲書院

萍洲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令眭文煥父子創建。光緒十三年(1886),湘軍名將王德榜、席寶田重建,周崇富為山長。近些年第三次重建。自創建至今歷時274年之久,萍洲書院清代又稱白萍洲書院、白萍書院,因建於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長白苹而得名。“白萍洲”、“萍洲”名稱源於《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騁望,與佳人期兮夕張。”“白苹”又作“白薠”,意義相同。胡文英《屈騷指掌》云:“薠草有青白二種,青薠草似香附,生楚北平地,白薠草似藨草,生楚南湖濱。”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詩:“非是白苹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所說“白萍洲”為永州實景,“瀟湘”用湘妃典故,詩句全由演繹《楚辭·湘夫人》而成。
永州萍島
中文名:萍洲書院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萍島
始建:萍洲洲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

基本簡介:

萍洲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令眭文煥父子創建。光緒十三年(1886),湘軍名將王德榜、席寶田重建,周崇富為山長。近些年第三次重建。自創建至今歷時274年之久。
永州萍島
萍洲書院清代又稱白萍洲書院、白苹書院,因建於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長白苹而得名。“白萍洲”、“萍洲”名稱源於《楚辭》。
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騁望,與佳人期兮夕張。”“白苹”又作“白薠”,意義相同。胡文英《屈騷指掌》云:“薠草有青白二種,青薠草似香附,生楚北平地,白薠草似藨草,生楚南湖濱。”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詩:“非是白萍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所說“白萍洲”為永州實景,“瀟湘”用湘妃典故,詩句全由演繹《楚辭·湘夫人》而成。
《尚書·堯典》記載帝堯將二女下嫁給帝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史記》記載帝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列女傳》又載,帝舜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帝舜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水經注》稱,二妃常“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堯舜一代史跡揭開了中國文明史的第一頁,而帝舜與湘妃的感情傳說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愛情故事。日本文學史家兒島獻吉郎稱湘妃故事為“古今戀愛文學之祖”。
從屈原開始,湘妃故事頻繁出現在包括詩詞、散文、音樂、繪畫等的古典文藝中,與之有關的事物諸如湘水、瀟水、瀟湘、瀟湘樓、瀟湘館、瀟湘閣、瀟湘門、瀟湘驛、湘妃廟、湘妃、江妃、湘君、湘夫人、湘妃淚、湘妃怨、瀟湘八景、瀟湘水雲等等,由於被反覆歌詠,早已成為古典文藝中淒清幽艷的風格基調和永恆意象。

地理特徵:

萍洲為瀟湘之會,而瀟水源於九嶷,《楚辭·湘夫人》一篇描寫湘妃出入瀟湘之浦,登白萍洲,望九嶷山,與萍洲的地理情勢完全吻合。
永州萍島
萍洲位於瀟水、湘水交匯處。水域開闊,四季澄碧,隔岸青山,旁生白鷺。明代徐霞客來訪此地,稱萍洲在湘口之中,瀟湘瀠洄,恰如龍口之含珠。
光緒《零陵縣誌》記載:“黃葉渡下有白萍洲,廣半里,長二里余,舊多白苹,故名。今則古木叢生,柯葉蓊葧,夏日綠陰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畫圖。上有白苹書院。”
湘水發源於湘源陽海山,瀟水發源於營道九疑山,其上游古稱深水,深水源出九嶷山最高峰三分石,古稱三分石水。
古文“瀟”字又作“潚”,其字從水,為水名,即瀟水的專名。《說文解字》云:“瀟,水名。”又云:“潚,深清也。”《水經注》:“瀟者,水淸深也。”古典詩文中有“雨瀟瀟”、“風蕭蕭”,如《詩經·鄭風》“風雨瀟瀟”,謂風雨深密、淒清,即為“瀟”字的引申義。
由此可見瀟水古以深清得名,為古代第一清澈瑩潔江川。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湘水深”並非泛泛描寫,而是依據文字訓詁的典型描寫。羅含《湘中記》稱“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納‘瀟湘’之名矣”,也是由文字訓詁而立說。
“深”字亦從“水”,亦為水名,即深水的專名。《說文》云:“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繪古地圖,九嶷山及發源於九嶷山的深水處於《地形圖》的中心位置,山體旁邊標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彎曲狀從中流出,旁註“深水原”三字。
深水源即瀟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記》稱之為“瀟源水”,又稱“三分石水”。古人有言:“兩山夾一川。”有山必有川,有川必有山,山水相連,密不可分。柳宗元《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詩:“九疑浚傾奔,臨源委縈迴。”故古人言萍洲必言瀟湘,言瀟湘必溯源九嶷山。
瀟湘與九嶷山山水相連,南北相望。
萍洲書院位居南國靈秀之地,瀟湘的核心地帶,碧波平闊,二水縈繞,氣象清淑,意境幽遠。一石一木,皆足以感發人心,啟迪良知。

國學課程:

萍洲書院秉承唐宋以來的書院傳統,開設有國學課程,內容包括:國學概論、經學通論,史學通論、子學通論、集部通論、儒家學術通論、道家學術通論、佛學通論等等。
永州萍島
萍洲書院國學課程追求和保持學術的條理性、純粹性,以子輔經,以學輔政,務於典雅,祈望文明,激勵士風,貢獻教育。
有鑒於近百年來民族、國家、學術、世風的變遷歷程,萍洲書院國學課程務於追求和保持學術獨立與學術自覺。對於古人、古典、古史,以及本國一切優秀文化傳統,懷抱溫情與敬意。在學術見解上,不感情意氣用事,不直接追隨時政和市場,不遷就社會大眾的現狀,不浮誇矯飾宣傳。謇謇謙謙,尊師敬業,求真求是,求其大義所在。
萍洲書院國學課程立足於湘南歷史、地理與文化特色,特別是務於追摹九嶷遺烈與瀟湘意象,求純正而不求駁雜,求清幽而不求浮躁,求精湛而不求規模,求淡泊寧靜而不逐一時之利。

建築格局:

萍洲書院的建築格局,中軸線自北向南,有奎星閣、講堂、中門、大堂、大門、門庭、影壁和長廊。
永州萍島
奎星閣是書院的藏書之所。《孝經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蒼頡仿象。”張懷瓘《書斷》云:“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講堂為半開放式的大廳。

講堂正面

為“十六字心傳”楷書,即《尚書·大禹謨》所載舜告禹之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為堯、舜、禹三聖心傳,中國古代治道與學術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朱子說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便是堯舜相傳之道。”“堯舜禹數聖人出治天下,是多多少少事,到末後相傳之要,卻只在這裡。”王陽明說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

講堂側面

為“禮義廉恥”四字榜書。《管子》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足見“禮義廉恥”四字是治國、治家、治學的根基所在。

講堂內

有湖廣總督張之洞所作楹聯:“至今破八百里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亘古望卅六灣白雲皦日,還思鼓瑟吊湘靈。”又有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聯:“南風如水,承傳天下為公,必知民生無小事;夜雨似琴,啟奏湘靈鼓瑟,方覺世上有真情。”

中門

在院落中央。院落中間有清代遺留的青石甬道,甬道兩旁植有十六株古桂,樹齡兩百餘年,枝葉紛披,覆蓋了整個院落。中門題有匾額,為“金桂天香”四字。宋之問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中秋時節,十六桂樹全部開放,香飄滿天。

大堂內

有湘人王闓運所作楹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又有張京華教授所作楹聯:“此脈接瀟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風本四時本二儀本太極有有無無。”濂溪為瀟水支流,王闓運以濂溪、湘水、長江比喻學術的本源和流派,濂溪喻周敦頤,湘水喻湖湘學,長江喻理學,意謂全部理學皆發祥於周子。

大門匾

額題寫“古瀟湘”三字榜書,以最簡潔、最樸拙的風格,體現出萍洲書院恢弘、古雅的內涵。
大門兩邊的楹聯:“南風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歸清弦。”出自唐人《纂異記》逸文所載張生故事。進士張生,善鼓琴,好讀孟子書。一夕宿廟中,夢見帝舜召見,取五弦琴為之歌《南風》,音韻清暢,爽朗心骨。歌詞云:“南風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歸清弦。蕩蕩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

門庭

命名為“簫韶庭”。為萍洲書院嘉禮、賓禮、樂舞、閒適的場所。帝舜出身於音樂世家,其父瞽叟為樂師,帝舜曾“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琴瑟中論》云:“朱襄氏制為五弦之瑟,瞽叟判為十五弦,舜益之為二十三。”舜帝的宮廷雅樂名為《簫韶》。《白虎通》云:“堯樂曰《大章》,舜樂曰《簫韶》”。《尚書》云:“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影壁

內面繪有九疑山主峰圖,仿照國家一級文物《九疑山詩圖》石刻創作。石刻上有“舜源峰”、“三分石”、“瀟水源”字樣,並有文字說明:“九疑山左邊諸界水為瀟水,由江華、道州、寧遠、永州、祁陽、白水。其右邊諸界水由藍山、嘉禾、桂陽左右逢源,會契約出北方。此瀟湘之所由來也。”圖繪線條簡潔,風格疏朗,價值珍希。在地理上,體現出萍洲與瀟湘發源地的對應;在文化上,象徵著湘妃與帝舜的親密關係。

影壁外面

書寫著《大戴禮記》中的一節文字:“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倡,好惡以節,喜怒以當。”四言八句韻文排比整齊,蟬聯而下,自天地、日月,至萬物、人心,體現出傳統的天人秩序。

長廊內側

繪畫出《瀟湘八景圖》,共八福。宋迪、馬致遠作《瀟湘八景圖》,描述湘江上下沿岸勝景,有瀟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鐘、山市晴嵐、遠浦帆歸、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漁村夕照,是為“瀟湘八景”。

長廊外側

書寫著《尚書·帝典》,即《堯典》、《舜典》二篇。仿南宋雕版,共十六幅。
《尚書》為五經之一,所載虞舜一代史事為中華文明史的開端,虞舜時代即中國古史的黃金時代,“虞舜之道”、“唐虞之道”即歷朝治道的最高準則,政治、哲理、文學、史學、教育、孝道等等均在此時濫觴發源。《尚書》開篇的《堯典》、《舜典》,歷敘二女下嫁有虞,及帝舜南巡九疑,為記載帝舜、湘妃事跡的最早典籍。皮錫瑞《經學歷史》云:“有《堯典》,而《舜典》即在內,蓋二帝合為一書,故《大學》稱《帝典》。”《孔叢子》云:“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
沿中軸線兩邊的建築,有清淑堂、清慧堂、夷猶館、北渚館、上善館、含珠館、儒行齋、經義齋。
清淑堂在大堂左側,清慧堂在大堂右側,為萍洲書院的文化館。古人稱山為地之形勢,水為地之脈絡,皆扶輿清淑之氣所鐘,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說文》云:“淑,淸湛也。”《爾雅》云:“淑,善也。”韓愈《送廖道士序》云:“衡山之神既靈,而郴之為州又當中州清淑之氣,蜿蟺扶輿磅礴而鬱積,其水土之所生,神氣之所感,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間。”劉禹錫《海陽湖別浩初師並引》云:“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是氣,往往清慧而文。”蘇軾《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句云:“雨中有淚亦悽愴,月下無人更清淑。”陸雲《為顧彥先贈婦》詩句云:“目想清慧姿,耳存淑媚音。”
夷猶館在院落東南,為萍洲書院的收藏博物館。“夷猶”為留戀不捨之意,《九歌·湘君》云:“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北渚館在院落西南,為萍洲書院的藝術展覽館。“北渚”為仙人降臨之所,《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上善館在院落東北,為萍洲書院的國學館。上善、至善,為學術、人生乃至人類文明的最高準則。老子《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禮記·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含珠館在院落西北,為萍洲書院的書畫館。萍洲為橢圓形,恰似瀟湘之明珠,徐霞客《楚游日記》云:“湘口之中,有砂磧中懸,叢木如山,湘流分兩派瀠之,若龍口之含珠。”

儒行齋

在講堂東側。命名出自《禮記》篇名,記儒者之德行,立標準十七條,有云:“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經義齋

在講堂西側。命名出自《禮記》篇名,記六藝政教之得失。“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萍洲書院的其他建築,有山門,匾額“萍洲書院”四字,用清代永州知府趙宜琛告示碑的楷書。趙宜琛告示碑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高2米,寬1米,形制宏大,書體端正,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山門兩側的楹聯:“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出自南朝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為歷代紀詠瀟湘詩篇中最優美的詩句。萍洲岸上舊有故人亭,光緒《零陵縣誌》:“故人亭:在瀟湘合流處湘口驛側”,取名亦出於柳惲《江南曲》。洞庭與舜帝、湘妃有關,洞庭君山也有湘妃廟,《莊子》書中說道:“《鹹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洞庭與瀟湘同為南楚最具浪漫色彩的古地名。

風雨亭

在萍洲登岸處。匾額一題“瀟湘雨”。李商隱《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詩:“逡巡又過瀟湘雨,雨打湘靈五十弦。”侯寘《青玉案》詞:“短篷孤棹,綠蓑青笠,穩泛瀟湘雨。”
一題“零雨其濛”。《詩經·豳風》云:“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風雨亭內

有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聯:“瀟湘文波連四海,就此能悟,道在兩儀太極;浮島秋月映萬川,於斯便知,學須一理殊分。”

萍洲八景:

萍洲八景是萍洲的自然景觀,顯示著萍洲的天然之美與環境特色。萍洲八景為:瀟湘聽雨、白苹騁望、湘口觀漁、瀟湘之浦、南極瀟湘、瀟湘水雲、清奪湘流、萍洲金桂。
永州萍島
“瀟湘聽雨”,在風雨亭。元楊顯之雜劇有《臨江驛瀟湘秋夜雨》。清周皚著有《瀟湘聽雨詞》五卷,江昱著有《瀟湘聽雨錄》八卷。零陵多雨,雲雨祁祁,嫻靜以聽,隨遇而安。至風雨亭而聽雨,亦一樂也。
“白苹騁望”,在風雨亭下觀景平台。對面青巒中有瀟湘廟,右側南望,遠山高峻。屈原《九歌·湘夫人》云:“登白薠兮騁望”,王逸註:“‘薠’或作‘苹’”,《昭明文選》引作“白苹”。騁望,放眼遠望,原意指湘妃望九疑山。
“湘口觀漁”,在萍洲南端,對面為犁頭尖漁村。湘口為瀟湘交匯處水道的別稱,柳宗元有《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詩。而零陵漁船夜晚打漁,“瀟湘漁火”為舊日一大景觀。元結《欸乃曲》:“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溪口石顛堪自逸,誰能相伴作漁翁?”邢恕《朝陽岩》詩:“岩巔風雨落泉聲,岩下江流見底清,夾岸松筠倒疏影,炊煙漁火近寒城。”錢邦芑《瀟湘賦》云:“或夜漁之方出,又火照而網張”,自註:“湘中漁人每夜中用火照捕魚”。
“瀟湘之浦”,在萍洲西側江邊。命名出自《山海經》。“瀟湘”一語最早出現於《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古書引文,有“瀟湘之浦”、“瀟湘之淵”、“瀟湘之川”、“瀟湘之源”諸說。浦,水瀕也,有平緩、安和之意。
“南極瀟湘”,在萍洲西北角,北望衡山、嶽麓、洞庭,連綿不絕。范仲淹《岳陽樓記》:“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以瀟湘之交為南國之極致。
“瀟湘水雲”,在萍洲北端望江亭。命名出自郭沔的古琴曲《瀟湘水雲》。《瀟湘水雲》為古琴大曲。郭沔字楚望,南宋著名琴家。元兵南侵,移居南嶽,眼望瀟湘、九嶷,有家國將亡之感,因作此曲。朱權《神奇秘譜》解題云:“先生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瀟湘水雲》曲譜共分十段,各段標題為: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雲影、水接天隅、浪捲雲飛、風起雲湧、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
“清奪湘流”,在萍洲東側,碧梧桐下。命名出自《唐才子傳·元結傳》:“《大唐中興頌》一文,燦爛金石,清奪湘流。”“瀟”字本義為“清”,瀟湘自古以“深清”著稱。羅含《湘中記》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納‘瀟湘’之名矣。”於此可觀瀟湘之清,亦可想見古人忠孝廉節之大義。
“萍洲金桂”,在萍洲書院院落內。每逢中秋時節,桂花飄香,傳布四野。月中之桂與人間之桂相應,人間之香與月中之香相應。可賞桂,可賞月,月圓之夜,讀書論學,尤見雅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