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是2010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伶。
基本介紹
- 書名: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
- 作者:唐伶
- ISBN:9787561926833
- 類別:語言文字>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國際輔助語
- 頁數:273
- 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是根據對永州南部75個土話點的實地調查所得,結合公開出版、發表的一些材料,對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的共時特點和歷史演變進行研究和探討,在此基礎上,對永州南部土話進行了地理分類,並簡要探討了永州南部土話和周邊方言的關係。除了餘論以外,全書的主體共六章。 第一章是緒論。 本章首先介紹了永州概況,包括永州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民族人口等內容;其次對本書所說的“永州南部”的範圍給以界定,並概要說明了永州南部的語言狀況和永州南部土話的分布情況;最後交代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包括前人已取得的成績和尚存的不足,本書的研究對象和材料以及本書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對永州南部土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的共時差異和歷史演變進行了研究。這三章的寫作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介紹永州南部土話聲母(或韻母、聲調)的總體狀況,包括共性特點和內部差異;然後選取一些在共時平面表現出較大差異、在永州南部土話範圍內又比較重要的項目進行詳細的比較和分析;最後列舉特字。 第二章“永州南部土話的聲母”主要討論了全濁聲母、幫端母、精組、知系、尖團音的讀音類型和演變情況。 古全濁聲母在永州南部土話里已經全部清化,清化以後的讀音類型可分為“不送氣型”和“有條件送氣或不送氣型”兩大類,後者的“條件”主要指聲母和聲調。幫端母在永州南部土話里除了讀塞音[p][t]母以外,還有鼻音[m][n]、邊音[l]、先喉塞音[?D]、塞擦音[ts][t■]等四類特殊讀音,從共時平面來看,幫端母的上述四類特殊音都受到一定的韻母條件的限制,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這四類讀音並非形成或出現於同一時間,其中鼻音、邊音和先喉塞音之間有音變關係,塞擦音自成一類。精組(主要指精清母)在永州南部土話里有塞擦音([ts][t■]組)和塞音([t]組)兩大類讀音形式,其中精組讀塞音的現象在永州南部土話里有不同表現,但不論具體表現如何,精組讀如端組都屬於後起現象,不具存古性。從音類演變的結果來看,知系知莊章組的讀音在永州南部土話里有共同之處,比如基本上都是逢今洪音韻母讀[ts]組、逢今細音韻母讀[t■]組,都有讀舌頭音[t]的現象;但同時它們又有一些區別,主要表現在知組有零聲母、邊音兩種讀音類型,而莊章組沒有,知組讀舌頭音是存古現象,莊章組讀舌頭音屬於後起音變。尖團音在永州南部的部分方言點還表現出對立,對立的具體表現有[ts/t■-k/c][ts/t■-t][ts-t9][t■-t■[t—k/t■]五種情況,在尖團不分的方言裡,主要表現為[t■-t■]相混,個別表現為[ts-ts]相混。 第三章“永州南部土話的韻母”主要討論了魚虞韻、止攝、鹹山攝、陽聲韻尾、人聲韻的讀音類型和演變情況。 魚虞兩韻在永州南部土話里都有多種特殊讀音形式,根據各種特殊讀音形式之間是否有音變關係的標準,可以把魚韻的特殊讀音分成四大類,把虞韻的特殊讀音分成三大類(分別對應於魚韻的前三類讀音),這些不同類型的讀音體現了不同的層次;同時,部分方言點的魚虞兩韻現在還表現出區別。止攝開口三等支脂之韻在永州南部土話里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別,具體表現為支韻和脂之韻有別、脂韻和支之韻有別、之韻和支脂韻有別、支脂之韻有別四種類型,這些區別可能分別反映了古代某個時期的語言特點。鹹山攝一二等韻、鹹山攝三四等韻以及鹹攝一等覃談韻、鹹攝二等鹹銜韻、山攝二等山刪韻等韻母讀音在永州南部土話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別,綜觀這些韻母的讀音類型和區別關係,一二等韻鼻韻尾弱化脫落的速度普遍比三四等韻快,一二等韻之間的區別也、比三四等韻普遍,鹹攝一二等韻、三四等韻和重韻之間的差別比山攝一二等韻、三四等韻和重韻之間的差別更普遍。陽聲韻在永州南部土話里的今讀形式有純元音韻、鼻化韻、鼻尾韻三種,其中,陽聲韻讀純元音韻的現象和韻攝有一定關係,一般說來,韻攝韻母主元音開口度較大、舌位較低的,鼻韻尾脫落速度較快;陽聲韻讀鼻化韻的現象是鼻尾韻進一步弱化的結果;陽聲韻讀鼻尾韻時有[m][n][■]三種收尾形式,它們和古代收[m][n][■]三類韻尾的字基本上沒有對應關係,而且[m]尾屬於後起的音變。入聲韻的塞音尾在永州南部土話里已經完全丟失,目前絕大多數方言點人聲韻都讀純元音韻,只有江華碼市的入聲韻還有條件地帶喉塞尾[?],另有部分方言點的人聲韻有條件地讀鼻尾韻。 第四章“永州南部土話的聲調”分別分析了古平聲、濁上、去聲和入聲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比較有特點的現象,詳細討論了濁上和入聲的歸併方式。 關於平聲,主要介紹了“平聲不分陰陽”和“氣流分調”兩種現象,並指出“平聲不分陰陽”不是存古現象,而屬於後起的音變。關於濁上,首先介紹了濁上的演變類型,指出在永州南部土話里,濁上除了獨立成調以外,還和陰平、陰上、去聲(陰去)等調類發生了歸併;然後分析了濁上某些歸併方式的性質,比如“濁上歸陰平”的性質和客家方言不同,它是語音系統內部調型相同、調值相近的調類發生合併的結果,濁上歸陰上、濁上歸去聲(陰去)則和官話的影響有關。關於去聲,主要討論了“去聲不分陰陽”、“濁去歸陰平”和“新田土話中‘去’字的聲調”三個問題。關於人聲,首先也是介紹它的演變類型,指出在永州南部土話里,人聲獨立成調的現象主要是針對清人而言的,濁人除了極個別點以外,都已經和別的舒聲調發生了歸併,入聲的歸併方式主要表現為清人和陰去合併,濁人和陽去合併;然後對人聲某些歸併方式的性質進行了討論。 第五章對永州南部土話進行地理分類。 本章分別選取了一些語音條目、辭彙條目、語法條目為永州南部土話進行地理分類。根據我們所選定的分類標準,可以把永州南部土話大致分成東北片(寧遠、新田、藍山)、西南片(雙牌、道縣、江永、江華沱江)和正南片(江華沱江除外)三個小片。 第六章從語音角度比較分析永州南部土話和周邊方言的關係。 本章分別選取了一些聲母、韻母、聲調項目比較了永州南部土話和其周邊方言(主要是周邊的土話),如永州北部土話、郴州土話、粵北土話和桂北平話等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對“南嶺土話群”——湘南土話、粵北土話和桂北平話的關係提出了幾點看法。 餘論部分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語言的發展演變和非語言因素之問的關係,一個是和永州南部的語言生活有關的問題。
目錄
永州南部語言分布圖
永州南部土話分布圖
第一章 緒論
1.1 永州概況
1.1.1 歷史沿革
1.1.2 自然地理
1.1.3 民族人口
1.2 永州南部的語言狀況
1.2.1 永州南部的範圍
1.2.2 永州南部語言概貌
1.2.3 永州南部土話的地理分布
1.3 本書的研究背景
1.3.1 前人的研究
1.3.2 研究材料和方法
1.3.3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永州南部土話的聲母
2.1 總體狀況
2.1.1 共性特徵
2.1.2 內部差異
2.2 全濁聲母
2.2.1 演變類型和分布
2.2.2 全濁聲母清化後送氣與否的條件
2.2.3 全濁聲母的特殊音變
2.3 幫端母
2.3.1 演變類型和分布
2.3.2 幫端母特殊讀音的語音條件
2.3.3 幫端母特殊讀音產生的時間
2.4 精組
2.4.1 演變類型和分布
2.4.2 精組讀如端組的性質
2.5 知系
2.5.1 演變類型和分布
2.5.2 知系讀舌頭音的性質
2.6 尖團音
2.6.1 分混類型
2.6.2 地域分布
2.7 特字
第三章 永州南部土話的韻母
3.1 總體狀況
3.1.1 共性特徵
3.1.2 內部差異
3.2 魚虞韻
3.2.1 魚韻
3.2.2 虞韻
3.2.3 魚虞韻的比較
3.3 止攝
3.3.1 支脂之韻的區別類型
3.3.2 支脂之韻區別類型的比較
3.4 鹹山攝
3.4.1 成攝
3.4.2 山攝
3.4.3 鹹山攝的比較
3.5 陽聲韻尾
3.5.1 陽聲韻尾的演變情況
3.5.2 陽聲韻收[m]尾的性質
3.6 入聲韻
3.6.1 演變類型和分布
3.6.2 入聲韻和陽聲韻的合併
3.7 特字
第四章 永州南部土話的聲調
4.1 總體狀況
4.2 平聲
4.2.1 平聲不分陰陽
4.2.2 氣流分調
4.3 濁上
4.3.1 演變類型和分布
4.3.2 濁上的演變方式
4.4 去聲
4.4.1 去聲不分陰陽
4.4.2 濁去歸陰平
4.4.3 新田土話“去”字的聲調
4.5 入聲
4.5.1 演變類型和分布
4.5.2 入聲的演變方式
4.6 特字
第五章 永州南部土話的地理分類
5.1 語音條目
5.1.1 聲母
5.1.2 韻母
5.1.3 聲調
5.2 辭彙條目
5.2.1 永州南部土話的辭彙特徵
5.2.2 辭彙條目的地理分類
5.3 語法條目
5.3.1 永州南部土話的語法特徵
5.3.2 語法條目的地理分類
5.4 小結
第六章 永州南部土話和周邊方言的語音比較
6.1 聲母
6.1.1 全濁聲母
6.1.2 幫端母
6.1.3 精組
6.1.4 知系
6.1.5 尖團音
6.2 韻母
6.2.1 一等韻和二等韻的分合關係
6.2.2 重韻的分合關係
6.2.3 陽聲韻尾
6.2.4 入聲韻尾
6.3 聲調
6.3.1 調類
6.3.2 人稱代詞的聲調
6.4 小結
餘論
附錄一 永州南部土話詳細調查點方言音系
附錄二 永州南部土話詳細調查點字音對照
附錄三 發音合作人簡況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