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永寧橋建成。
1990年,永寧橋重新修繕橋面和石欄桿。
建築格局
永寧橋為單孔石拱橋,呈東西走向,跨橫瀝河,採用圓弧形拱券,橫聯並列式砌築,橋身以青石為主;橋長14.5米、寬3.65米,橋孔淨跨6.3米、拱高3.2米,橋面兩側各有台階踏步16級橋孔,石階橋面。
文物遺存
永寧橋遺存有明延佑六年(1302年)書法家
趙孟頫為圓通寺書寫的《大報國圓通寺記》,碑額由
高麗國王
王璋書寫,碑石毀於文革之中,只存一隻石贔屓。
歷史文化
命名由來
在
嘉定孔廟北約1里地的
橫瀝河西側,曾有過1座名為“圓通寺”的佛寺,原是
宋朝嘉定首任知縣
高衍孫的住所。高衍孫是浙江鄞縣人,卸任後沒有回鄉,留在了嘉定,住在衙門西邊。元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的一個子孫出家為僧,法號明了,他舍宅為寺,到元大德三年(1299年),元武宗欽賜匾額“圓通寺”,後又加賜“大報國”的封號,明了也被封為“妙明圓悟普濟佛心大禪師”;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了法師募建圓通寺橋,即為今永寧橋。圓通寺創自元初,歷經明清,清
嘉慶二年(1797年)曾經重修,到清
光緒年間(1871~1908年)損壞,現僅存《大報國圓通寺記》碑刻和永寧橋。
相關歷史
永寧橋西側原有圓通寺弄,可通往北大街。圓通寺弄南側,曾有解放初渡江南下部隊用毛竹粱、稻草頂和磚牆搭建的禮堂,人稱“軍人禮堂”,較為簡陋,是20世紀60~70年代嘉定老城廂地區集會、娛樂的重要場所;20世紀80年代禮堂拆除後,建有“秋霞樓”(現為商場),阻斷了永寧橋西去的路。
文物價值
永寧橋對研究嘉定人文歷史、橋樑史及橋樑建築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文物保護
1992年1月,永寧橋被原上海市嘉定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永寧橋的安全狀況堪憂,嘉定區市政部門將其封閉,禁止行人通行。
2011年,永寧橋在嘉定區域內城市橋樑常規檢查工作中的安全狀況被評為不合格,計畫對其進行修繕。
2013年,嘉定區再次對永寧橋進行修葺,新置了橋欄望柱和抱鼓石;整個橋面還利用了原來的石料,顯得更為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