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江西省寧都縣永寧寺)

永寧寺(江西省寧都縣永寧寺)

永寧寺,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寧都自三國吳嘉禾五年建縣以來,因交通便利,經濟繁榮,而成為江西省東南部的重鎮,元、清時期曾設過直隸州,一九四九年前後也設過專區,據說,寧都的這些發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寧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寧寺
  • 位置:江西寧都
  • 建築時間: 明萬曆年間
  • 建築介紹:坐北朝南,背靠水口塔
傳說,歷史沿革,建築介紹,

傳說

寧都城東面,梅江河蜿蜒而過,流至城南一公里處,形成一深潭,傳說是孽龍巢穴。孽龍作怪,引起洪水泛濫,淹沒城池。邑人受高道指點,擬在潭中建塔,以鎮孽龍,遂投以大量石塊,但因孽龍用妖術將石塊化得無影無蹤,無法立椿奠基。這時,農夫葉柏捐出自家的聚寶盆裝以石塊投入潭中,始得堆石成山,在山上建起了水口塔,鎮住孽龍。故水口塔又叫「鎮妖塔」。被水口塔鎮住的孽龍,雖不敢輕舉妄動,但一直耿耿於懷,總想伺機報復。為徹底制服孽龍,人們便又在水口塔南邊建起「永凝寺」。自此,孽龍常受法會之甘露,聖水焰口普濟之超度,不再作惡。寧都城免於水患,安然無恙,整個寧都也日益繁榮昌盛。

歷史沿革

永寧寺與水口塔同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因塔建寺。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年),蔡誠宇重修,永寧寺開始叫「永凝寺」,清改名「塔下寺」。「文革」期間寺院被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修後改為今名。寺院在「文革」前,規模不大,三間土房占地僅一百平方米左右,「文革」後重建的寺院規模不斷擴大,至今建築面積足有三千平方米以上,建築質量亦今非昔比。寺中現有常住人員四十多名。香港居士來寺舉行過水陸法會多次。廣州、南昌、贛州等地居士常來朝拜禮佛,永寧寺已成為江西有一定影響的佛寺。

建築介紹

永寧寺坐北朝南,背靠水口塔。重建後的寺院,逐年建起了大殿、真君殿、藏經室、齋堂、僧寮、客房等。前幾年,因發展的需要,請一誠法師親臨現場勘測,經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並徵得政府同意,繪出了擴建寺院的整體規劃圖。根據規劃,在一九九六年修建了大雄寶殿,殿高二重,重檐歇山頂式樣,鋼混結構,琉璃瓦蓋頂,仿古造型,金碧輝煌,巍峨雄偉。殿內塑起的三世佛阿難迦葉文殊普賢等菩薩像,尊尊妙相莊嚴,端莊可敬。排列左右兩邊,比真人還大的十八羅漢,姿態各異,形象逼真。三世佛背後的海島觀音、飄海諸佛與山水組成了一幅氣勢不凡的動熊畫卷。殿內還有木雕大宮燈和三張龍案香桌,均採用立體或半立體的浮雕圖案裝飾,內容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人物和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實屬藝術珍品。寺院右側,依山而建的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印慈和尚南普塔,用大理石精鑿組合而成,肅穆氣派。
永寧寺通過十餘年的籌建,已具相當規模。古今風格相融、高低錯落有致的佛教建築和修葺一新的水口塔,依託青山,相伴綠水,形成一幅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組成的優美圖畫。
香菸繚繞,梵音回縈的永寧寺吸引著眾多雲遊掛單僧尼和進香祈福的善男信女;風景如畫,環境幽雅的景致也招來了更多覽勝觀光的遊人。這不僅為寧都的佛教添彩,也為寧都的旅遊發展增色。
寺址∶江西省寧都縣梅江鎮南門塔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