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唱花”,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9年5月31日,永安“唱花”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唱花”
- 主題詞:永安“唱花”,曲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曲藝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永安“唱花”,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9年5月31日,永安“唱花”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永安“唱花”,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9年5月31日,永安“唱花”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種將民間說唱...
永安大腔戲,福建省永安市傳統地方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永安大腔戲形成於明代中期,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是“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故稱大腔戲。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並向當地藝人學習弋陽腔,而後結合本地的山歌、小調及道士音樂...
永安市槐南鎮南山村安貞旌鼓歷史悠久。它最初是作戰時的戰鼓,當進攻時,擂打旌鼓,用來鼓舞士氣,也用於歡迎凱旋的將士。南山村多為羅姓,旌鼓是羅姓家族所特有的每家每戶必備之物,是羅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項傳統。據《羅氏家譜》記載,羅氏先祖孟二公選槐林龍潭後居住(所稱槐林即滿地都生長著槐樹),故稱槐林...
永安“唱花”,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9年5月31日,永安“唱花”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種將民間說唱與民俗表演相結合的獨特曲種,自明朝末年形成曲種形式以來,“唱花”迄今已有近四百...
朱仲祿1922年生於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全鎮永安村。朱仲祿的祖父朱成林出生在甘肅河州大北源朱家破,清末同治年間的戰亂中逃亡到青海同仁,當時年僅13歲。同仁位於青藏高原的邊緣。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相接壤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交流之地,也是“花兒”音樂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張君仁先生介紹...
龍角舞是紮根於民間的民俗說唱作品,是永安地方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對永安話的傳承和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對民俗學、社會學、舞蹈學研究有重要價值。傳承人物 楊國民,漢族,三明市永安人,1967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角舞”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國民從小秉承家學,跟隨其父楊世炎學習龍角舞,...
漢時屬南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分秭歸縣北界而立,因縣治興起於群山,故名“興山”。因為古屬楚地,加之山區封閉,其地域文化遺存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楚文化的特徵。據《寰宇記案·甲乙存稿》記載:“揚歌,郢中田歌也。其別為三聲子、五聲子。一日樵聲,通謂之揚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數,音節極悲。”《...
天門山古稱嵩梁山,三國吳永安六年(263年),山體忽然峭壁洞開,玄朗如門,形成迄今罕見的世界奇觀——天門洞。吳帝孫休認為這是吉祥徵兆,於是易嵩梁山為天門山。天門洞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南北對開千尋素壁之上,扶搖而通天,氣象變化萬千,似明鏡鑲嵌於蔚蔚天幕之上,終年白雲紫霧,是世界罕見的高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