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安貞旌鼓

永安安貞旌鼓

永安安貞旌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民間信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安安貞旌鼓源於古代戰鼓(起源於唐代或宋代初年),相傳槐南鎮羅氏祖先隨軍征戰,掌管軍中戰鼓。每臨戰事必先祭鼓,以雄渾,激昂的鼓聲鼓舞士氣,得勝歸來,以歡悅的旋律迎接凱旋將士,因與作戰的旌旗並用,故稱“旌鼓”,又因與安貞堡相近,俗稱“安貞旌鼓”。羅氏後裔因緬懷先祖軍功,祖祖輩輩對鼓由崇拜而成為信仰,形成鼓俗,並留下家族祖訓:建房必建鼓,每房都備鼓。鼓成為永安市當地民居的精神核心,稱為“房心”,供奉在廳堂橫案之上,作為護宅家鎮宅之寶,絕對不可外借。

2007年8月28日,“永安安貞旌鼓”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9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安貞旌鼓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保護單位:永安市槐南鎮新農村建設服務中心(加掛“永安市槐南鎮村鎮建設規劃站”)
  • 項目編號:Ⅹ-94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主要場合,表演形式,道具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永安市槐南鎮南山村安貞旌鼓歷史悠久。它最初是作戰時的戰鼓,當進攻時,擂打旌鼓,用來鼓舞士氣,也用於歡迎凱旋的將士。南山村多為羅姓,旌鼓是羅姓家族所特有的每家每戶必備之物,是羅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項傳統。
永安安貞旌鼓
永安安貞旌鼓
據《羅氏家譜》記載,羅氏先祖孟二公選槐林龍潭後居住(所稱槐林即滿地都生長著槐樹),故稱槐林福地,分為今槐南村、南山村。隨著歷史發展,孟二公的後代子孫,就將旌鼓給予衍化發展,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期間,組織全村人員列隊繞村敲打旌鼓,以示驅邪和祈禱神靈的保佑,祝福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也增添了節日氣氛。

民俗內容

主要場合

千百年來,鼓俗給槐南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成為槐南一帶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其中較為隆重的莫過於祭祀用鼓,每年除夕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期間,才可敲打大鼓,通過神靈祭祀和祭祖儀式,禳除災厄,納吉呈祥,給家族帶來安寧。其次是重大節慶或家族中的婚喪事宜,都要進行旌鼓演奏。旌鼓的演奏方式豐富多彩,其打擊音律、演奏技巧及隊形變化,可根據各種俗事,各種場合變化。

表演形式

安貞旌鼓隊伍陣容大,整齊壯觀,鼓點變化無窮,可快可慢,多在重要節日晚上踩街表演。旌鼓有大有小,周邊都漆成黑色,中間為紅色,大鼓放在房屋大堂的左側,人稱“房膽”,只有吃完大年三十年飯後,才可以敲打,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每家每戶便可隨時敲打,正月十六早上便收起鼓槌,表示在以後一年的日子裡,決不允許再打。表演時,每人一面旌鼓,擂鼓人將用竹製的“龍棍”挑在肩上,為了保持平衡和隊伍的協調性,在挑鼓的龍棍前端披上一條毛毯,又因多在夜晚走村道,所以每人右肩還插著一盞這裡特有的古燈籠,邊走邊擂,時而擂鼓心,發出“咚咚”響,時而敲擊鼓邊,發出“叩叩”聲響,通過有序地變化節奏,形成獨有的歡快鼓樂。

道具特徵

旌鼓結構獨特,整套旌鼓包含配有鼓架的一面大鼓,木製橢圓形,大張牛皮蒙面,鼓面直徑約80厘米,高度約100厘米; 小鼓也呈橢圓形,鼓面約50厘米,高度約18厘米。鼓身均塗黑色,鼓面中塗直徑10厘米紅心,配有鋩鑼和小磬。旌鼓採用黑紅兩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寓意為陰陽和諧、天人合一。
永安安貞旌鼓
旌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永安安貞旌鼓歷史悠久,它的形成與發展,是軍伍文化在閩中民間流傳的結果,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傳承人物

羅立根,漢族,三明永安人,1940年10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安安貞旌鼓”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羅立根自幼跟隨族人學習旌鼓的設計、製作和表演技藝。每年春節和元宵時,他都參與組織旌鼓隊繞村表演。他多次帶領安貞旌鼓隊參加大型表演活動,2006年,羅立根進京到中央電視台表演。多年來,羅立根致力於向村中年輕一輩傳授安貞旌鼓的設計、製作與表演技藝,培養後繼人才。同時,他熟悉安貞旌鼓發展演變的歷史,熱心安貞旌鼓隊的建設和相關文獻的整理。
永安安貞旌鼓
羅立根

保護措施

2016年11月,在槐南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永安市安貞旌鼓藝術團成立,南山村村主任羅志韶任團長,成員100多人,以槐南鎮當地村民和學生為主,其中婦女占了三分之二,約六七十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5年,永安市槐南鎮被文化部評為2014—2016年度中國文化藝術之鄉項目;同年,安貞旌鼓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國家地理標誌。
表演活動
2015年10月,安貞旌鼓隊參加全國青年運動會開幕式。
2016年6月,安貞旌鼓隊參加全國非遺日福州三坊七巷非遺展示。
2017年11月,安貞旌鼓隊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影像志》的拍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