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雨斷翻驚浪》是宋代詞人張元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詞人於麥秋季節泊舟江村觸景生情而作。上片直言歸隱田園的志趣;下片進一步表現自己晚年嚮往的生活,即以清談為樂,以詩酒自娛,表達了淡泊功名之意和隱居閒逸之樂,其中又融合了長期閒居的激憤、牢騷。全詞情景交融,巧妙化用典故,情緒跌宕起伏,顯示出詞人獨特的個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雨斷翻驚浪,山暝擁歸雲。麥秋天氣,聊泛征棹泊江村。不羨腰間金印,卻愛吾廬高枕,無事閉柴門。搔首煙波上,老去任乾坤。
白綸巾,玉麈尾,一杯春。性靈陶冶,我輩猶要箇中人。莫變姓名吳市,且向漁樵爭席,與世共浮沉。目送飛鴻去,何用畫麒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暝(míng):日落,天黑。
⑷征棹(zhào):遠行的船。
⑺柴門:柴條編成的門。指簡樸居所。
⑽玉麈(zhǔ)尾:《晉書·王衍傳》:“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玉麈,用麈尾製成的玉柄拂塵。麈,指鹿一類的動物。
⑿性靈陶冶:謂怡情養性。《顏氏家訓》卷四:“至於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
⒁“莫變”句:《漢書·楊胡朱梅雲傳》:“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後去官歸壽春……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又,《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
⒂浮沉:此指隨波逐流。
⒄何用:表示不屑此舉。畫麒麟:即畫像置於麒麟閣。漢武帝時建麒麟閣於未央宮內,畫功臣像置於其中。《漢書·李廣蘇建傳》:“(蘇武)因出使匈奴有功,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雨歇了,江浪翻騰。日色已晚,雲靄環繞遠山。正是麥熟的時節,暫且將遠行的船停泊在江村邊。我不羨慕那些做官的人,卻只愛隱居鄉間,沒事的時候就關上柴門。年老了,任憑乾坤變化,我只管在山水之間自由自在地生活。
頭戴白巾,手執玉麈,品嘗美酒。我也想做此中怡情養性之人。不必像伍子胥那樣歷經艱辛為當權者謀劃,而要到山林湖泊中去隱居,與時世共浮沉。目送著鴻雁遠去,哪裡用得著在麒麟閣中放置功臣畫像呢?
創作背景
宋室南渡之後,主戰派漸被棄用、打擊,張元乾為忠義愛國之士,懷抱滿腔熱情壯志卻遭讒言。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他因為“不屑與奸佞同朝,飄然掛冠”(毛晉《蘆川詞跋》),離開了官場是非之地,歸隱福州故里,此後度過了二十餘年漫長的閒居歲月。據王兆鵬《張元乾年譜》考證,此詞作於紹興二十三年(1153),詞人晚年游吳越之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張元乾的一首隱逸詞。上片以景落筆。開頭兩句極力概括當時當地的特有景致:雨霽初晴,白浪翻滾,夏水迷天,是近觀;遠山遮掩,雲氣簇擁,是遠視。遠山近水,盪人胸懷,怡人性情。詞中寫夏日出遊,泊舟江村的悠閒自得,表現了“卻愛吾廬高枕,無事閉柴門”的屏絕人世的隱逸心態。詞人觸景生情,難怪會流連忘返,只願“搔首煙波上,老去任乾坤”了。
下片由所見觸發思緒,借用典故,抒發淡泊情懷。粗看來,似為即興之作,其實滿心而發中,蘊含著無限感慨。詞人晚年流落江湖,但愛國抱負始終不渝。他自紹興元年(1131)辭官後,閒居二十多年,這樣的處境使詞人的平生意氣轉化為“與世共浮沉”的激憤與牢騷。同時,他雖然一身清閒,但壯心猶在,因此在他筆下既有憤世之情,又有淡泊之心,二者融進辭章,更顯示了他獨特的個性風格。“莫變姓名吳市,且向漁樵爭席”,雖說是要避世隱居,但多少也有激憤、不得已的味道。《史記》卷七十九載,伍子胥在父親被殺之後,逃離楚國到吳國,隱去姓名,吹簫乞食於吳市,後來被吳王重用。詞人用這個典故時加上了否定詞“莫”,表示對南宋統治者失去了信心。“何用畫麒麟”,不僅是曠達,更是深沉痛切,正所謂“愈質愈厚”。
從這首詞中可以窺見詞人長期閒居所產生的志意,不是羨慕腰間金印,而是喜歡柴門無事,高枕無憂;不再希望立功垂名,而願“與世共浮沉”。這是一個愛國者為現實鬥爭所迫,心靈被扭曲之後的寫照。
名家點評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濟平《張元乾詞研究》:詞人在夏日泊舟江村,觸景生情,抒發了“不羨腰間金印,卻愛吾廬高枕”的不願涉世的隱居心態。長期閒居的處境使他平生意氣轉化為“與世浮沉”的激憤、牢騷,顯示出獨有的個性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