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長安夏秋雨

《水調歌頭·長安夏秋雨》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上闋寫飲酒佯狂,不拘禮法;下闋寫狂飲任性的原因:官小位卑,窮困潦倒,心情沉悶無以發泄,只有與故舊飲酒消愁,表現了詩人出入史館時的心情。全詞清新疏快,意味深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長安夏秋雨
  • 創作年代:金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與欽叔飲,時予以同州錄事判官入館,故有判司之語。
長安夏秋雨,泥潦滿街衢。先生閉戶轟飲,鄰屋厭歌呼。慚愧君家兄弟,半世相親相愛,知我是狂夫。禮法略苛細,言語任乖疏。
判司官,一囊米,五車書。騎驢冠蓋叢里,鞍馬避僮奴。只有平生親舊,歡笑窮年竟日,未必古人如。酒賤可頻置,時為過吾廬。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⑵欽叔:指李獻能,字欽叔,河中(今山西永濟)人,金代良臣、詩人,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與雷淵、辛敬之是元好問最親密的三個好友。
⑶予(yú):同“余”,我。同州:即今山西大荔縣。錄事判官:州所屬的官吏,九品。入館:即詩人進入國史館,任國史院編修官。判司:官職名,屬專司批判文牘的小官。
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金代屬京兆府。這裡代指京城汴京。
⑸泥潦(lào):雨後窪地的泥水。街衢(qú):交通要道。
⑹先生:詩人自稱。轟飲:群聚縱飲大聲歡呼。
⑺鄰家:鄰居,相鄰的住家。
⑻慚愧:僥倖、難得,常用作自謙之詞。君家兄弟:指欽叔、欽用(李獻甫)兄弟。
⑼狂夫:狂妄之人。
⑽苛細:繁瑣的細節。
⑾乖疏:失當,忽略。
⑿囊:口袋。米:粟米,代指俸祿。
⒀五車書:意思是書很多。語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⒁騎驢:指處境不佳的小官吏。冠蓋:高冠華蓋,指大官宦的服飾器用,這裡代指高官要職等大人物。叢:意思是多。
⒂鞍馬:馬和馬具,代指騎馬的人,古代有錢有勢的人才能騎馬,故代指有勢力的大人物。
⒃窮年:全年,一年到頭。竟日:終日,從早到晚。
⒄未必古人如:即“古人未必如”。
⒅頻置:多次置辦。
⒆時為:不時,常常。

白話譯文

和李獻能一起喝酒,當時我因為同州錄事判官的職位,進入國史館任國史院編修官。所以有判司的說法。
汴京夏秋之際多雨,滿大街都是雨後窪地的泥水。我在家關著門和朋友們群聚縱飲大聲歡呼,相鄰的住家都厭煩我們聲音大。難得有欽叔、欽用兄弟們,半輩子與我相親相愛,了解我的脾氣,知道我是一介狂夫。對禮法不大講究,言談舉止任其自然,不事斟酌。
官小位卑,微薄的俸祿,書倒是都很多。我在汴京眾多的做官的人非常卑微,走在大街上,連人家騎馬的家僮、奴僕都得避讓。和一輩子的親朋好友,從早到晚一年到頭飲酒作樂,古人都未必有我們這樣深厚的友誼。不管酒好壞,經常置辦,你們要時常來我家一起飲酒作樂。

創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詩人三十五歲時,進入國史館,任國史院編修官,該詞便作於當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扣題寫與欽叔“轟飲”的事情,飲酒佯狂,不拘禮法。夏秋之際多雨,而這樣的日子詞人也能找到快樂的方法。詞人和李獻能兄弟交遊,放言吐懷,不拘禮法。在這雨後的京城,泥潦滿街全不管他,只顧盡情玩樂。一個“轟”字,寫出聚眾飲酒的場面是多么熱鬧開懷,他們群聚縱飲,大聲歡呼,使得鄰居們都“厭”了。照應“轟”字,詩人在後面解釋道,只因為是自家相親相愛的兄弟,知道我一貫的為人做派,才可以這樣放肆如“狂”。“狂”在詩人精神中,是一種境界。不僅僅是出於對古人狂妄於玩樂的私淑,根本性的是出自對狂歌創作精神的共鳴。而他的“狂”卻不能隨意表現給外人看,只有遇到“君家兄弟”,因為有長久的“相親相愛”的感情,懂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用管那些苛刻煩瑣的禮節,言語也可隨意不拘,不事斟酌,才能放縱,才能盡興。
下闋寫詩人狂飲任性的原因。官小位卑,窮困潦倒,心情鬱悶無以發泄,只好和故舊一起飲酒作樂。作一個判司官,俸金是微薄的,書倒是很多卻沒有什麼用。“騎驢冠蓋叢里,鞍馬避僮奴”兩句寫詩人身份處境,用“騎驢”“鞍馬”形成鮮明的對比。“判司官,一囊米,五車書。騎驢冠蓋叢里,鞍馬避僮奴”看似平直語,其實是很抑鬱的,但即使有這樣的委屈和不平,碰上和“平生親舊”在一起的時候,也就忘到九霄雲外了。所以,真心的快樂,應該好好珍惜才對,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感受。所以在結尾詩人還繼續叮嚀道“酒賤可頻置,時為過吾廬”。
該詞敘寫知遇之樂。先從聚飲著筆,讀來讓人心生艷羨。下闋峰迴路轉,寫到自己宦遊場上的尷尬,讓人心痛心酸。但迅疾收攏詞意,表達了詩人珍視友情,樂觀曠達的心態。一開一合之間,意脈貫穿自如。

名家點評

遼寧大學出版社副編審李文祿《中華思想大辭典》:“元好問表現愛情的《水調歌頭·長安夏秋雨》可與宋詞大家媲美。”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