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建炎庚戌題吳江》是宋代時期的一首詞。這首詞以沉痛的心情,憂傷的筆致,抒發抗金無路、報國無門、功業未遂而歸隱江湖的悲憤。全詞深沉激憤,慷慨悲涼,作者樸實而又自然地運用了“愁與水雲多”的心境與“淨洗胡塵千里”的壯懷痛苦地交織在一起的寫法,充分反映了當時有志抗金而又無用武之地的愛國者的矛盾心理,從而有力地斥責了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建炎庚戌題吳江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建炎庚戌題吳江
宋 無名氏①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②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鱠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③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①一說作者是宋朝南渡詞人張元乾。
②銀艾:銀是銀印,艾是拴印的綬帶,因為用艾草染成綠色,所以叫艾。
③三江:流入太湖的吳淞江、婁江、東江。
④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馬》最後兩句: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白話譯文
一生生長在太湖邊上,劃著名小船在太湖多次來往。現在又來到這裡,為什麼心中的愁緒跟水雲一樣的繁多呢?想把匣子裡的長劍,去換一葉扁舟,回去做一個穿蓑衣的老漁翁。做官已經不是我的事了,心中丘壑般的抱負已隨時光流逝。
新鮮美味的鱸魚,斟酌著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在太平時期生長,哪裡會知道如今卻遭遇著戰爭的動亂。只要傾瀉三江之水,洗淨千里戰氛,用不著力挽天河。回頭仰望天空,兩行熱淚似斷串的珠兒滾入湖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公元1131—1162年間題在吳淞江長橋上。因為南宋初年,金人大肆南侵,當時秦檜專權,朝政日益弊敗,有志發憤圖強之士報國無門,因此不少具有匡世濟民之才的熱血男兒灰心喪志,只求歸隱。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詞以沉痛的心情,憂傷的筆致,抒發抗金無路、報國無門、功業未遂而歸隱江湖的悲憤。
上片著重寫功業無成而將隱居江湖的憂傷情懷。“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一生生長在太湖邊上,劃著名小船在太湖多次來往。首句點明作者生長的地點,二句寫出泛舟太湖的情形,行文中含有一種安閒自在的寓意。“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意思是說:現在又來到這裡,為什麼心中的愁緒跟水雲一樣的繁多呢?“如今”,表明時間。“重到”,說明舊地重遊。接著提出疑問,突出心中的憂愁多如雲水。這樣就將這次重遊太湖與往日不同的心境明顯地表達了出來。“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自己打算把匣中的長劍去換取一葉小舟,從此歸隱江湖,做穿蓑衣的老漁翁哩。這三句是激憤之詞,失意之語,不再想抗金建功之事,而要歸隱於漁。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呢?因為南宋初年,金人大肆南侵,當時秦檜專權,朝政日益弊敗,有志發憤圖強之士報國無門,因此不少具有匡世濟民之才的熱血男兒灰心喪志,只求歸隱。這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某些人的思想狀況。“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做官不是我的事情,早就該退隱山林了。這是一種不滿現實而無可奈何的情緒的流露。
下片主要抒寫抗金的懷抱。“鱠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前兩句寫歸隱後的生活情況——吃魚、喝酒,怡然自得。後一句唱出心中的積鬱,抒發對當時現實不滿的深沉感慨。而這兩者緊密聯繫在一起,可見歸隱不是心甘情願的,大有“人在江湖,心憂漢闕”之意。“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在太平時期生長,哪裡會知道如今卻遭遇著戰爭的動亂。表面上是說自己生逢不幸,實際上卻影射北宋王朝的覆滅,是由於沉溺於奢侈淫佚的腐朽生活所導致的結果。這裡巧妙地運用了李後主《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的詞意。這正是作者“起悲歌”的主要原因。“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大意是說:只要傾瀉三江之水,就可洗淨千里戰氛,用不著力挽天河。這不是故作驚人的壯語,而是作者抗金抱負的集中體現。杜甫《洗兵馬》中有“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的詩句,這三句反用其意。“不用挽天河”,表明江南的人民有足夠的力量,暗示對南宋朝廷不抱任何幻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回頭仰望天空,兩行熱淚似斷串的珠兒滾入湖中。因為江南人民有信心、有力量抗金,但極力主張對金妥協的南宋王朝是決不會支持人民自發起來抗金的行動的。以空灑熱淚作結。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悲憤心情已到了難以言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