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窪灘

水窪灘

水窪灘位於黃河腹地,是黃河灘的一重要分支,於今魯西南。長壽之鄉,這裡的百歲老人達幾十人,主要得益於土地肥沃、水質清澈、沒有任何工業污染,農作物光照時間長,特別是冬小麥更是優質穀物。此地人善食麥仁,早飯及晚飯農戶通常煮麥仁粥,兒童身體健壯且身高較高,美女帥哥如雲,老人清瘦健康長壽無惡性疾病,多為自然至老。

此地是難得的沒有工業污染之鄉,交通發達,黃河大道直通灘邊,位於魯、蘇、豫、皖四省交界,於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窪灘
  • 外文名:shuiwatan
  • 水窪灘:優質冬小麥主產區
  • 水窪灘:盛產多種優質穀物
  • 水窪灘:長壽健康之鄉
自然氣候,旅遊景區,摺疊交通,摺疊非物質遺產,

自然氣候

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535.2小時,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206天。

旅遊景區

水窪灘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上古屬“顓頊之墟”,西漢初置行政區域,特別是投資 4.5 億人民幣的孫臏旅遊城建設後,將發展成為連線山東省和中原地區的旅遊之地,構築山東省西部繼泰山、“三孔”、菏澤牡丹之後的又一旅遊勝地。

摺疊交通

水窪灘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濟董、臨商及其複線三條省級公路縱橫東西南北,220國道及濟菏、菏蘭、日東高速公路分別靠縣境東、南兩面穿過。京九鐵路穿越縣境,並設有客貨站。已規劃建設的德商高速公路縱穿鄄城縣境,並設三個進出口;投資9.1億元的鄄城黃河公路大橋正在緊張建設,建成後將在北京正南方105國道和106國道之間形成南北交通大動脈。

摺疊非物質遺產

國家級
商羊舞
鄄城磚塑
市級
抬閣舞(舞蹈)
主要分布於鄄城西南部的臨卜鎮崔樓村一帶。1983年縣政府組織了大型抬閣表演,觀眾達5萬餘人。2005年初縣政府在臨卜鎮成立了抬閣隊。2005年縣政府、文體局組織了大型抬閣表演,觀者8萬餘人。
抬閣是一種美術造型藝術:
1.綁閣首先準備的道具有一個方桌,固定鐵架的木樁,固定表演人物的鐵架和故事人物的服裝等。
2.由本村輩分較長的老藝人綁閣,綁閣時外人不得觀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豎立鐵棒,桌上固定二人,年齡在10-12歲左右,分別扮演故事中的兩個人物角色,穿上人物服裝,不露道具痕跡,一人用手托著另一人在上面表演,上面的人站在花扇上,或站在寶劍上翩翩起舞,由四人抬著緩緩而行。在抬閣的前面有樂隊和抬盒小官等的襯托,在每架閣的四方各有旌旗一面,彩旗30-50面,抬起閣來彩旗飛舞,鼓聲陣天,十分引人,在抬閣行進中,每架閣須12人輪換抬,這樣一架閣表演需30人左右。抬閣造型優美,場面壯觀,加上鑼鼓相伴,給人產生一種懸念,驚奇之感美不勝收,幾百年來這項藝術一直為人們喜愛。
3.常表演的故事有《呂洞賓戲牡丹》《白蛇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台》《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哪吒鬧海》等。
抬閣的道具有:一個方桌,固定鐵架的木樁和固定表演人物的鐵架,各個故事的服裝,經常表演的故事有《呂洞賓戲牡丹》、《白蛇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台》、《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哪吒鬧海》等。
擔經(舞蹈)
擔經在我縣有一千餘年的歷史,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代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斷的得到繼承和發展。
據老藝人講,擔經這門藝術是由佛教音樂傳入後與我們本地的民間傳統藝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民間藝術形式。
擔經表演藝術是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流傳很廣,民眾參與較強,所表現的內容主要以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祈求平安,教人敬老愛幼,多做好事和反映現實生活故事等內容,擔經音樂旋律優美抒情,曲調有十多種,這些曲調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填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民間藝術主要在民間傳統廟會上表演,本縣較多的表演地是閆什鎮的黃河廟會,鄭營鄉的信儀廟會,彭樓鎮的白雲寺廟會等,一般在三月三等時期表演。擔經表演的形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一人或多人擔著吟唱,另一種是在寬闊的場所表演,表演者身穿彩衣,擔著經挑進行表演。一般表演3—12人,走的隊形有十字步八字步和同行等。花盆經,主要以兩人一邊演唱一邊表演的形式進行表演。擔經表演時伴奏樂器為嗩吶等民間樂器。
擔經表演所用道具是一個特製的經挑,擔挑的扁擔用一根柔軟的竹坯做成,兩邊擔挑著的花籃,都是由擔挑的婦女自己製作的,花籃繡著五顏六色的鮮花,鮮艷奪目,十分艷麗。
擔經常表演的曲調有:民歌曲調、戲曲曲調、曲藝曲調等十幾種,表演曲目有:白菜經、保麥子經、泰山經、十二月經、五月經、走路經、進廟經等100多首。
鬥雞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鬥雞的歷史。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鬥雞之風可以說風靡全國。不少王公貴族以及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都很喜歡鬥雞。其中一個很著名的玩家,就是曹操的三兒子,也就是大才子——曹子建,他還寫了一首鬥雞詩。他把鬥雞的威風勁兒描繪的栩栩如生:
揮羽激清風,悍目發朱光。
嘴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
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翱翔。
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鬥雞有著悠久的歷史,魯西鬥雞也是歷史悠久,而且相比起其他品類的鬥雞,魯西鬥雞還具有一種特有的性格:不在一個級別的不鬥,一旦都起來絕對不逃跑,哪怕到最後一息也要戰鬥不息,這就是鬥雞的性格。當地老百姓對鬥雞喜歡了近兩千年。由於鬥雞是個別人的嗜好,現在玩傳統鬥雞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魯西鬥雞面臨著瀕臨絕種的危險,鬥雞行業還是一片慘澹。
鄄城人高翔通過思路轉變,打破常規把鬥雞端上了餐桌,變成餐桌上的 “戰鬥機”。 因為鬥雞的生長期長,產蛋量低,又善於扑打運動,肉質自然比一般的雞要好。而且每一隻鬥雞都是精心餵養啊,吃糧食不吃飼料。所以價格也比一般的雞肉高出許多,有了主打高端市場的思路,高翔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終於大規模養起了鬥雞。從鬥雞比賽到餐桌佳肴,鬥雞的價值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鬥雞到餐桌上的“戰鬥機”,體現了鄄城人民善於轉變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市場的創新精神,同時對於傳承鄄城鬥雞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馬叉
旋木(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
旋木製品具有造型精巧別致、圖案新穎、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生動傳神、鄉土氣息濃郁的特點。旋木伊始,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旋制各種實用刀把、木碗、木人、花啦棒槌、耳報子神、猴子爬桿、三羊抵頭、公雞叨架。隨著旋制刀具的改進和旋制技術的提高,旋木品種不斷增多。主要有筆筒、臉盆架、掛衣架、書畫軸頭、軸桿、彩蛋座、茶葉筒等。經過幾百年來的發展演變,旋木品種逐漸發展到今天60多個品種,通過因材而異的加工,取得各種不同的效果,利用木材本色,略施彩繪,便成為生動活潑的不倒翁、小猴吃桃等玩具和形象逼真的桃、梨、蘋果、檸檬和蘑菇等水果蔬菜;利用木材細白的顏色,施以火烙,便成為古樸典雅的梅花鹿、小雞等擺件;利用木材的韌性,挖空毛坯,繪以水墨丹青,又能做成實用大方的筆筒、茶盒等用具。
手工糖果餞(傳統手工技藝)
糖果餞是以白砂糖為原料,經模製澆注而成的各種糖質造型。
鄄城民間手工糖果餞目前主要分布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其中尤以紅船鎮紅船村、舊城鎮任莊村、城關鎮邰莊村從事民間手工糖果餞的技藝最為精湛。
糖果餞的前身是模製面質的動物造型,主要在鄄城民間春節時期“請新客”的獨特民俗活動中使用。該風俗具有悠久的歷史,模製面質造型早在明代就已出現,俗稱“花饃”。隨著白糖在民間套用的普及,逐漸的代替了以往的面製造型,演化為以糖為原料的風格獨特的鄄城糖果餞。糖果餞的規模生產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糖果餞通常在紅白事上使用。在鄄城有正月初二“請新客”的風俗,即當年成婚的新女婿在春節初二這天要到岳父家走親戚,岳父這天要大擺筵席,並請女方本家兄弟和姑表兄弟做陪,這一民俗行為俗稱“請新客”。前來做陪的姑表兄弟要帶糖果餞赴宴。宴席結束上茶時,姑表兄弟們要按照年齡順序逐一呈上各人帶來的大型和小型的糖果餞。每個親戚帶來的果餞通常由大型的龍、馬、魚、公雞、麒麟送子、寶塔、桃、獅子、牌坊等和部分小形果餞組成。分別代表了慶豐祈祥、馬到成功、連年有餘、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建功立業、長命富貴、剛強勇猛的美好寓意。最特殊的要屬牌坊型的糖果餞,它的寓意具有重要的文化傳統內涵,意在希望女方要牢記婦女三從四德的古訓,以貞節烈女的品行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岳父要在呈上糖果餞的時候告知新女婿,這是某某親戚上的果餞,並請新女婿品嘗。這種儀式也是加深新女婿對女方親戚印象的一種方法。儀式過後,糖果餞由新女婿帶走一部分,給各姑表親戚作為回禮帶走一部分。
在鄄城民間過喪事的時候,糖果餞的作用主要是作為給死者的供品。在鄄城縣紅船鎮農村過喪事時,通常要有四十碗的供品,一般是十碗雞、十碗肉、十碗饃、十碗糖果餞。果餞的組成主要是魚、雞、桃、馬、羊、豬、觀音、壽星、獅子和塔,也有用八仙人物和觀音、壽星組成十樣。白事上使用的糖果餞除了在內容上與紅事上不同外,果餞的大小也明顯小一些,沒有紅事上的糖果餞的雄偉和張揚。
水窪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