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葉鞘網斑病(水稻葉鞘網斑病)

稻葉鞘網斑病

水稻葉鞘網斑病一般指本詞條

稻葉鞘網斑病是由稻葉鞘網斑病菌引起的、發生在水稻的病害。該病在自然條件下只發生於葉鞘,先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發生,初為濕潤狀小斑點,隨後變淡黃褐色,逐漸擴大呈1-3厘米。

稻葉鞘網斑病主要分布於日本和中國,一般年份零星發生,為害較輕;病重時,病株葉片發黃,影響光合作用,使穀粒千粒重減輕。該病在稻株分櫱盛期至拔節期發病最多;種植感病品種,稻田排水不良,病害常較重。

在防治方面,發病地區應做好選用抗病良種,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排水曬田,以及做好處理病草等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葉鞘網斑病
  • 外文名:Sheath net-blotch of rice
  • 別名:水稻葉鞘網斑病
  • 病原:稻葉鞘網斑病菌
  • 為害作物:水稻
  • 為害部位:葉鞘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稻葉鞘網斑病的病原為稻葉鞘網斑病菌(學名: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 ex Aoyaqi),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柱枝雙孢霉屬。
病斑表面白色霉狀物為病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等。分生孢子梗無色,生2-3次叉狀或輪狀分枝的小柄,頂端著生分生孢子。主軸頂端膨大呈頭狀,大小為170-320微米×4-8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圓筒形,具有1個分隔,雙胞,大小為49-76微米×3-5微米。在葉鞘組織內生白色菌核。
稻葉鞘網斑病菌生長溫度為5-35℃,以25-30℃為適宜。稻葉鞘網斑病菌除為害水稻外,還能侵染羽扇豆;人工接種可侵染大麥蕎麥

為害症狀

稻葉鞘網斑病在自然條件下,只發生於葉鞘。先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發病,初為濕潤狀黑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大至2-3厘米,病斑橢圓形或紡錘形,呈淡黃褐色、褐色或黑褐色,其上布滿褐色或黑褐色網紋。後期可危害劍葉葉鞘,黃綠色但不軟腐。葉鞘內常有灰白色石灰質顆粒狀菌核。葉片受害先是葉尖黃化,後沿葉緣兩側向下蔓延,葉脈黃化(此時症狀易與二化螟低齡幼蟲群集為害的變色葉鞘混同)。檢視病鞘內側組織可見白色菌絲及石灰質顆粒狀物,表面有白黴,為病菌的菌絲及分生孢子等,病葉自葉尖向下褪黃;嚴重時,病鞘上部葉片枯死。

分布範圍

稻葉鞘網斑病主要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南方稻區,主要分布於浙江、湖南、江蘇、台灣、江西等省。

侵染循環

病稻草及土內越冬的菌絲塊和菌核,是稻葉鞘網斑病的初次侵染源,來年灌水翻耕,菌核和菌絲塊漂浮於水面,插秧後附著於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菌核萌發侵入稻株引起發病,其侵染過程與水稻紋枯病和水稻小粒菌核病相似,病斑表面形成的分生孢子靠水和風傳播,引起再次侵染。

流行規律

稻葉鞘網斑病在水稻處於分櫱盛期到拔節期前後發生最盛(6月);多雨低溫日照少有利於發生,長期灌深水的田發病也重;稻田排水不良,病害常較重;氮肥施用過多時發病也重;品種之間的抗病性也有較明顯的差異,如糯稻就較抗病。

防治方法

稻葉鞘網斑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選育抗病品種。
  2. 排除漬水,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排水曬田。
  3. 可以結合稻瘟病、水稻紋枯病開展藥劑防治。孕穗初期,噴0.1%硫酸銅溶液(硫酸銅50克,水50千克)或0.5%波爾多液(硫酸銅500克,生石灰1千克,水100千克)。
  4. 處理帶病稻草,用作燃料、高溫堆肥或工業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