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病

水稻菌核病

水稻菌核病包括稻小球菌核病、稻小黑菌核病、稻球狀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稻褐色菌核病、稻褐色小粒菌核病、稻黑粒菌核病、稻赤色菌核病,病原依次為稻小球菌核病菌、稻小黑菌核病菌、稻球狀菌核病菌、稻灰色菌核病菌、稻褐色菌核病菌、稻褐色小粒菌核病菌、稻黑粒菌核病菌、稻赤色菌核病菌。危害比較重的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稻小黑菌核病。該病主要為害水稻的葉鞘、莖稈和葉片。後期病葉鞘和莖稈內有無數黑色、圓形、有光澤的小顆粒(菌核);重病株萎蔫倒伏,葉片青枯,不能抽穗或穗子發白不能結實。

水稻菌核病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稻區,北方稻區如遼寧、吉林省也偶有發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沿江南北水稻後期的重要病害,單、雙季晚稻發生普遍。每年7-8月開始發生,9月下旬到10月稻株被害顯著。受害重的田塊一般減產10-30%,多達50-60%。

對水稻菌核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著重於清除菌源,種植抗病品種,改進肥水管理技術;藥劑防治只須結合治蟲,適當施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菌核病
  • 為害作物:水稻
  • 為害部位:葉鞘、莖稈、葉片
  • 病原:稻小球菌核病菌、稻小黑菌核病菌等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灌水,施肥,氣候,其他,防治方法,病情檢查,防治措施,

病原特徵

水稻菌核病包括稻小球菌核病、稻小黑菌核病、稻球狀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稻褐色菌核病、稻褐色小粒菌核病、稻黑粒菌核病、稻赤色菌核病,均為真菌病害。
稻小球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其有性世代為小球腔菌屬的(Leptosphaeria salvinii Catt.),不過在中國尚未發現。在葉鞘的病斑上或在浮出水面的菌核上長出稀疏不分枝、深褐色的分生孢子梗,其上產生新月形的分生孢子,大小為(41-63)微米×(11-15)微米,有0-4個隔膜,普通為3隔4胞,中央兩細胞暗褐色,兩端細胞淡色或無色。菌核球形,表面光滑,黑色有光澤,大小約1/4毫米,剖視菌核,有內外兩層,外層細胞黑褐色,內部淡褐色。菌核在土中或水中能存活238天以上,在乾燥的稻柱中可存活750天以上,在日光下曬133小時才喪失活力。
稻小黑菌核病菌(Helmirdhosporium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 Crall. et Tullis)是稻小球菌核病菌的一個變種,其有性世代尚未發現。分生孢子有2種形態:在葉鞘病斑上形成的和稻小球菌核病菌相似;而從菌核上形成的大多有4個隔膜, 其頂端有25-100微米×2微米的卷鬚。菌核較小,約1/7毫米,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黑色無光澤。剖視菌核,無內外層之別,均為深欖褐色。
稻褐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 oryzae-sativae Saw.),菌核在莖稈、葉鞘的空隙內、葉鞘組織內或偶在葉鞘外形成,數量較少,球形、卵圓形或圓柱形,可相互連結,先是白色,漸變深褐色,大小0.3-2毫米,表面粗糙,剖視內部,切面為淡褐色,無內外層之分。
稻球狀菌核病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 Saw.),菌核褐色或黑色,球狀,比小球菌核病的菌核大。稻灰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 fumiatum Nakata ex Hara),菌核球形或橢圓形,下面扁平。稻黑粒菌核病菌(Helicoceras oryzae Linder et Tullis),菌核黑色,鼠糞狀。稻赤色菌核病菌(Rhizoctonia oryzae Ryk. et Gooch),菌核為短圓柱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稻褐色小粒菌核病菌(Sclerotium orizicola Nakata et Kawam.),為深紅至褐色球狀菌核。

為害症狀

稻小球菌核病和稻小黑菌核病的症狀相似,初期在近水面的葉鞘表面形成小的黑褐色病斑,由此向上、向下生成黑色的細條線。病斑在擴大的同時,病菌侵染到葉鞘內部及莖稈,生成同樣的黑色條斑,最後使莖稈基部變黑、腐朽。病株上部失去光澤,稻穗發白、穀粒空癟,葉片青萎、枯黃,嚴重時稻株萎蔫倒伏。剝開病部可見葉鞘和莖內有無數黑色細小菌核(病輕時,莖基節間變淡褐色,莖內有白色菌絲)。病斑褐色橢圓形,多數群生,中心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聯合後,形成雲紋狀類似紋枯病的病斑。後期在葉鞘組織里或莖內,生有短圓柱形或球形的暗褐色菌核。
稻褐色菌核病侵害稻的葉鞘和莖,在葉鞘上形成(0.3-0.7)厘米×(0.5-1.5)厘米橢圓形病斑。病斑中心灰褐色,邊緣褐色,分界明顯,常互相連線成雲紋狀大斑。近水面處的病斑,由於浸水,呈暗綠色,邊緣模糊。莖部受害變褐枯死,但一般不倒伏。後期在葉鞘組織內或莖稈腔內形成小的褐色菌核。
稻球狀菌核病,使葉鞘變黃枯死,一般不形成明顯的病斑。在孕穗期發病時,因幼穗被病鞘緊裹,以致不能抽出,莖稈也可受害。菌核小,黑色,球狀,主要在葉鞘組織內形成。
稻灰色菌核病,為害葉鞘,形成淡紅褐色小斑,抽穗後21天也可在劍葉鞘上看到長的病斑,一般不引起水稻倒伏。在病斑的表面及內側形成灰褐色小粒狀菌核。其他幾種水稻菌核病的症狀與之相似。

侵染循環

水稻菌核病是以菌核在稻樁、稻草中越冬,在乾燥的稻樁中菌核可存活2年以上,埋入稻田土內或沉在水下也能存活7-8個月以上。稻樁組織中菌核數量最多,是下季或第二年水稻發病的主要初次侵染菌源。
稻田翻耕灌水時,菌核隨病組織落入土中,漂浮水面,插秧後即附著於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溫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直接從葉鞘表面或傷口侵入,在稻株組織內向上下和深層蔓延擴展,可直達莖稈髓部,引起發病。菌絲還能侵害表土下的葉鞘、莖基和根部。病害潛伏期的長短,主要受溫度影響,舊平均氣溫在17.4-20.2℃時為12天,23.4℃時為7天。病害在田間傳播蔓延,主要是靠菌核和稻株病部表面不斷產生的分生孢子,隨風、雨、流水和飛虱、葉蟬等害蟲活動而四處擴散侵害健株;病部的菌絲或菌絲塊,也能與鄰近健株接觸而侵染。晚稻收穫期間,病害隨之停止發展,在病葉鞘、病莖稈或殘留稻樁內產生大量菌核越冬。

流行規律

水稻菌核病的發生和流行程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以灌水、施肥、降雨與病害發展關係最密切。

灌水

水稻生長前期、中期深灌,後期斷水過早,或長期深灌、排水不良的爛泥田,或土壤乾燥時間太長的稻田,發病往往較重。這是因為田水深,容易使土中菌核在農事操作和水浪衝擊下漂浮水面,擴散開來,有利於病菌萌發侵害稻株基部葉鞘。又由於長期積水,土壤通氣性差,抑制了水稻根系發育,稻稈組織軟弱,抗病力降低,易受病菌侵襲。水稻孕穗和灌漿期,如缺水過早或遭受千早、田土乾裂,也因根系傷害,減少了稻株水分養料吸收供應,生機衰弱,易於發病。淺水勤灌,適時烤田,保持土壤濕潤,會促進稻株健壯生長,並使菌核下沉土面,減輕病害發生。

施肥

氮肥施用過多、過遲,磷、鉀肥缺少,常常加重病勢。因為氮素過多,擾亂了水稻正常發育;鉀素不足,稻株纖維素減少,更使莖稈、葉鞘組織生長軟弱,所以容易發病。同時,莖葉徒長,植株密蔽,田間濕度大,有利於病菌繁殖侵染蔓延。此外,氮肥過多,往往促使根系早衰,水稻生長後期常發生根腐現象,植株生活力降低,病害加重。

氣候

病菌生長發育要求的溫度範圍較大,從11-35℃都可以發病,但以25-30℃最為適宜。7-9月份,早稻成熟期和晚稻生長期間,氣溫高,有利病菌繁殖。如雨日多、降雨量大,溫度在90%以上,則病害嚴童。晚稻抽穗以後,如遇陰雨寒潮,稻株抗病力減弱,一旦轉晴,即會出現枯株或枯叢,3-5天后隨即暴發成災。颱風引起水稻倒伏,也會加劇病害。

其他

菌源多的田塊,病害也重。春季稻樁帶菌率可高達80%。老病田菌核多,發病重,新墾田或旱改水田菌源少發病輕。水稻品種間抗病力也有差異,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也不等,一般抽穗後,尤其是灌漿後,稻株衰老,抗病力最差,一遇缺水乾早或低溫陰雨,都會加劇病情發展。單季晚稻發病最重,雙季晚稻次之,早稻一般較輕。稻飛虱、稻葉蟬危害重,造成稻株傷口多,也會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病情檢查

水稻菌核病盛發危害時期,多集中在水稻灌漿期前後,田間檢查病情時間應適當提早,以便及時掌握病情發展動動態。一般可在分櫱末期、圓稈拔節期、孕穗期、始穗期和齊穗期各檢查一次。檢查重點應選擇比較容易感病品種和施肥數量多、稻株生長嫩綠、長期灌深水的田塊;對早稻發病比較普遍的雙季晚稻田也須著重查看。根據病情發展,及時指導調節肥水管理和噴藥防治。

防治措施

對水稻菌核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著重於清除菌源,種植抗病品種,改進肥水管理技術;藥劑防治只須結合治蟲,適當施用。具體措施如下:
  1. 結合治蟲,清除菌源:稻樁內殘留越冬菌核數量很多,是每年初次發病的主要菌源,可全面實行齊泥割稻,處理綠肥留種田的稻根,拾春花田墾外露稻根,就能清除大量殘留菌核。病稻草漚肥須腐熟後才能施用。重病田或“老病窩”要注意輪作挑茬,龍其是花草須防止連年菌源累積加重病害。翻耕灌水時,可結合防治水稻紋枯病打撈菌核,防病效也能達50%以上。
  2. 合理施肥,科學用水:搞好肥水管理,調節植株生長,是防治病害的一般原則方法。與防治稻瘟病、紋枯病一樣,施灌水要講究科學合理,看天(降雨量)、看地(土質肥瘦)、看苗(品種及生育期抗病力)面定。管水原則是淺水勤灌,適時烤田,但要特別注意防止晚稻後期斷水過早。當套種綠肥後,久晴不雨,土壤乾裂,應即灌跑馬水,保持田面濕潤。施肥要做到基肥足、追肥早,多施廄肥、河塘泥、土雜糞等有機肥料配合磷,鉀肥,既要使氮肥適量,不可過多、過遲,又要避免後期脫肥,降低稻株生活力加劇病勢。
  3. 選用抗病豐產良種:這是防治水稻菌核病的經濟有效方法。各地都種植有一批抗病良種,如晚粳農虎6號、安慶晚2號、中粳東方紅1號、中秈愛武、早稻二九青、廣陸矮4號、珍汕97等都比較抗病。但品種抗病性常隨栽培措施差異而發生變化,因此各地應根據生產條件,因地制宜選用適當的抗病高產品種。
  4. 適時施藥保護:要在田間病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藥劑防治對象田及施藥有利時機。一般在圓稈拔節期發病率達10%以上,到抽穗灌漿期又多雨低溫,即須進行藥劑防治。噴藥以圓稈拔節期發病初期為好,噴藥兩次可在圓桿期、穗期各噴一次。防治水稻菌核病效果較好的藥劑種類和濃度有:①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用75克藥粉加水100千克噴霧;②5%乙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用100克藥粉加水100千克噴霧;③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100克藥粉加水100千克噴霧;④50%異稻瘟淨乳劑或40%稻瘟淨乳劑,每畝用藥液150克加水90-100千克噴霧。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