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小球菌核病

稻小球菌核病是由稻小球菌引發的一種危害水稻的疾病。

症狀,病原,防治方法,

症狀

多發生在稻株下部的葉鞘和莖稈上,初期在近水面葉鞘表面上產生黑褐色小斑,逐漸向上擴展成黑色細條狀、紡錘狀或橢圓形病斑。同時侵入內層葉鞘和莖稈,莖稈上形成黑色線條狀病斑,嚴重時莖稈基部變黑,組織腐爛,軟化倒伏。剖開葉鞘和莖稈可見灰白色菌絲和黑褐球形小菌核。在葉鞘病斑上或水面浮游的菌核表面往往產生一層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病原菌以菌核在稻樁、稻草和土壤內越冬。第二年春季經耕耙和灌水,菌核漂浮水面,當日平均溫度升至17℃以上,萌發產生菌絲,接觸水稻,侵人葉鞘組織,並蔓延至莖稈,又產生大量小菌核。多施氮肥,或後期缺水乾旱時,病害發展很快,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1.減少病原 重病田提倡齊泥割稻,稻樁稻草儘早處理,並把稻渣打撈乾淨。2.加強肥水管理 分櫱末期適當曬田,孕穗期保持水層,後期保持四面濕潤,防止斷水過早。多用有機肥作基肥,增施鉀肥。3.藥劑防治 在圓稈拔節和孕穗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各噴藥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