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屬鱗翅目,夜蛾科。分布在除新疆、西藏外,其他各地,是稻作上間歇性、局部為害的害蟲,長江中下游及以南稻區受害相對較重。寄主於麥、稻、粟、玉米等禾穀類糧食作物及棉花、豆類、蔬菜等16科104種以上植物。低齡時咬食葉肉使葉片形成透明條紋狀斑紋,3齡後沿葉緣啃食水稻葉片成缺刻,嚴重時將稻株吃成光稈,穗期可咬斷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故稱“剃枝蟲”。大發生時可在1-2天內吃光成片作物,造成嚴重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稻稻田粘蟲
- 拉丁學名:Leucunia separata(Walker)
- 別稱:東方粘蟲,俗稱剃枝蟲、行軍蟲、五色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綱:昆蟲綱(Insecta)
- 目:鱗翅目
- 科:夜蛾科
- 分布區域:除新疆、西藏外,其他各地
形態特徵,成蟲,卵,蛹,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7-20mm,淡黃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緣各有2個淡黃色圓斑,外側圓斑後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小黑點,頂角具一條伸向後緣的黑色斜紋。
卵
饅頭形,單層成行排成卵塊。幼蟲6齡,體色變異大,腹足4對。高齡幼蟲頭部沿蛻裂線有棕黑色“八”字紋,體背具各色縱條紋,背中線白色較細,兩邊為黑細線,亞背線紅褐色,上下鑲灰白色細條,氣門線黃色,上下具白色帶紋。
蛹
長19-23mm,紅褐色。
生活習性
粘蟲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順氣流由南往偏北方向遷飛,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隨偏北氣流南遷。中國內由南到北每年依次發生8-2代。在中國東半部,北緯27°以南一年發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麥世代發生較多;北緯27°-33°地區一年發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發生較多;北緯33°-36°地區一年發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麥世代發生較多;北緯36°-39°地區一年發生3-4代,以秋季世代發生較多,危害麥、玉米、粟、稻等;北緯39°以北一年發生2-3代,以夏季世代發生較多,危害麥、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溫線0℃(北緯33°)以北地區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遷入;1月等溫線O℃-8℃(北緯33°-27°)北半部多以幼蟲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叢、蓮台、雜草等處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蟲在麥田雜草地越冬,但數量較少;1月等溫線8℃(約北緯27°)以南可終年繁殖,主要在小麥田越冬為害。
成蟲順風遷飛,飛翔力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喜食花蜜。卵多產於稻株枯黃的葉尖處或葉鞘內側,幾十粒至一二百粒成一卵塊。在適宜條件下每雌一生可產卵1 000粒,最多達3 000粒。幼蟲孵出後先吃掉卵殼,後爬至葉面分散為害,3齡後有假死習性。幼蟲老熟後在稻株附近鑽入表層土中築土室化蛹,田間有水時也可以在稻叢基部化蛹。
發生數量與遲早取決於氣候條件。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為15℃-30℃,最適溫度為19℃-21℃;相對濕度低於50%時產卵量和交配率下降,低於40%時1齡幼蟲全部死亡。成蟲產卵期和幼蟲低齡時雨水協調、氣候濕潤,粘蟲發生重,氣候乾燥發生輕,尤其高溫乾旱不利其發生。但降水量過多、特別是暴雨或暴風雨會顯著降低種群數量。
防治方法
(3)還可用2.5%敵百蟲粉或2.5%辛硫磷粉劑或4.5%甲敵粉撤施。每667㎡用藥2kg,拌入細沙或細土15—20kg,製成顆粒劑撒施,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