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症狀
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果”。該病只發生於穗部,為害部分穀粒。受害穀粒內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包於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初外包一層薄膜,後破裂,散生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河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區時有發生。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稱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徑2-2.5(μm)。分生孢子單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從分生孢子座生出,長橢圓形,長2-20mm,在土表萌發產生子座,橙黃色,頭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長柄,頭部外圍生子囊殼,子囊殼瓶形,子囊無色,圓筒形,大小180-22μm,子囊孢子無色,單胞,線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綠色,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大小3-5×4-6(m)。有性態為
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稱稻麥角,屬
子囊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於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氣溫24-32℃病菌發育良好,26-28℃最適,低於12℃或高於36℃不能生長,稻曲病侵染的時期有的學者認為在水稻孕穗至開花期侵染為主,有的認為厚垣孢子萌發侵入幼芽,隨植株生長侵入花器為害,造成穀粒發病形成稻曲。抽穗揚花期遇雨及低溫則發病重。抽穗早的品種發病較輕。施氮過量或穗肥過重加重病害發生。連作地塊發病重。
發病規律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間萌發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產生多個子囊殼,其內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上越冬,條件時宜時萌發形成分生孢子。孢子藉助氣流傳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穀粒發病。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於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之後和花粉母細胞充實期,而花粉母細胞充實期前後這段時間是侵染的重要時期。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南方稻區的廣二104,選271,汕優36,揚稻3號,滇粳40號等。北方稻區有京稻選1號,沈農514,豐錦,遼粳10號等發病輕。
(2)避免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發病時摘除並銷毀病粒。
(3)氟矽唑咪鮮胺加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農用抗菌素120防治,或用2%福馬林或0.5%硫酸銅浸種3-5小時。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劑150-200g或於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絡氨銅水劑250g稻豐靈200g或5%井岡黴素水劑100g,對水50L噴灑。用50%DT可濕性粉劑100-150g,對水60-75L。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60-75g。以水稻抽穗前7~10天為宜。每畝用12.5%紋霉清水劑400~500毫升;或12.5%克紋霉水劑300~450毫升;或5%井岡黴素水劑400~500毫升,兌水37.5千克噴霧。殺菌農藥可減至每畝300毫升,兌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