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一柱香病

水稻一柱香病國外分布於印度,國內分布於雲南和四川局部地區。解放前,雲南病區的病穗率一般為5~20%,嚴重的達30%。解放後本病被列入檢疫對象,由於大力推行種子處理,從無病區引進無病良種並改進栽培技術,該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由於個別地方對種子處理工作抓得不緊,病害又有所抬頭。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水稻一柱香病
  • 多發群體:水稻
  • 多發地區:印度
  • 形狀:頗似供佛之香
症 狀,病 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症 狀

本病主要為害稻穗(圖1),被害稻穗為病菌菌絲纏繞而呈圓柱狀,頗似供佛之香,故稱“一柱香”病。病穗初抽出時呈淡藍色,後變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點,此即為本病病菌分生孢子座。另外,在抽穗之前,病株劍葉及劍葉鞘上有時可見與葉脈平行的白粉條紋,乃為病菌菌絲體及分生孢子,是本病在劍葉及葉鞘上表現的另一種病徵。
( 圖1 稻穗受害狀 )

病 原

水稻一柱香病病原為一種真菌,稱稻柱香菌(Ephelis oryzae Syd.),歸半知菌亞門柱香菌屬或稱氈孢霉屬。分生孢子座散生,黑色,淺杯狀或凸出,圓形,直徑1~1.5毫米,表面生分生孢子層;分生孢子梗分枝,無色,密生於分生孢子座上;分生孢子棒狀,無色,單胞,直或稍彎(圖2)。菌絲生長適溫為28℃左右,在8℃及34℃時均不能生長;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26℃,孢子抗旱力強,貯藏162天后其發芽率仍可達32%。
( 圖2 病原真菌 )

發病規律

稻一柱香病為系統侵染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混雜在種子中存活越冬。帶菌種子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帶菌種子播種後,病菌從幼芽侵入,造成當年發病。病菌在稻株體內隨著植株的生長發育而擴展,在稻株抽穗之前,病菌已進入幼穗為害,被害幼穗穎殼受破壞而變藍黑色,並長出小粒點狀的子實體(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小穗因被病菌菌絲體纏繞而不能展開,致抽出的病穗呈圓柱狀。有時部分小穗受害後雖仍能散開,但穗粒基本不實。通常育旱秧有利病菌侵染。土壤無傳病作用。病菌也可為害稗草。水稻品種之間發病有差異。在雲南以當地“荔枝紅”和“小白谷”品種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實施檢疫 嚴禁病區種子調入無病區。
(2)無病田留種,或從無病區引種。
(3)厲行種子處理 播前進行鹽水或泥水選種,以汰除混在種子中的病菌子實體(分生孢子座),減少菌源;並實行溫湯消毒,52~54℃溫水浸種10分鐘,可基本殺死種子上的病菌。如何把鹽(泥)水選種與溫湯消毒結合起來,並探索藥劑消毒方法,對進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很有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