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國古代經典無障礙讀本

水滸傳/中國古代經典無障礙讀本

施耐庵的《水滸傳》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它描寫了108個好漢從貧民被逼上梁山到與朝廷抗爭最後失敗的全過程。它不僅展示了農民起義在發展過程中的燎原之勢和市井平民與封建勢力展開英勇鬥爭的全過程,也寫出了起義的悲劇結局。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事實,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光輝形象。

基本介紹

  • 書名:水滸傳/中國古代經典無障礙讀本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頁數:939頁
  • 開本:32
  • 作者:施耐庵 羊剛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水滸傳》是我國明代長篇小說的一部傑作。它不是作者施耐庵憑空杜撰的,而是以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率眾造反起義的歷史事件為素材,並廣泛吸收了宋、元間街談巷議和說書人、雜劇表演依據的“梁山泊故事”。小說描寫了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反抗官軍、殺富濟貧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後分成兩個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發展壯大、對抗朝廷的過程,受招安後是起義軍為國盡忠、損失殆盡的悲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是一部描寫英雄傳奇的典範。

作者簡介

作者:(明)施耐庵 注釋解說詞:羊剛

圖書目錄

引首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第四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六回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第十三回 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
第十四回 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第十六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第十七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第二十二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全義釋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鴆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祭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鬥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第三十一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第三十四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第三十五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七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夜鬧潯陽江
第三十八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裏白跳
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第四十四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第四十六回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莊
第四十七回 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第五十回 吳學究雙用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第五十四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第五十六回 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第五十九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第六十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夜月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夢中顯聖 浪裏白跳水上報冤
第六十六回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 宋江賞馬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
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第七十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第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進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鬧東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閻羅倒船偷御酒 黑旋風扯詔謗徽宗
第七十六回 吳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第七十八回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賺蕭讓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戰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第八十八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參禪 雙林渡燕青射雁
第九十一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第九十二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第九十三回 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第九十四回 寧海軍宋江弔孝 涌金門張順歸神
第九十五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第九十六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第九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第九十八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九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第一百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學習與思考

文摘

宋江見輸了數將,心內驚惶,便要將軍馬收轉。只見盧俊義背後一人大叫:“今日將威風折了,來日怎地廝殺!且看石子打得我么!”宋江看時,乃是醜郡馬宣贊,拍馬舞刀直奔張清。張清便道:“一個來,一個走!兩個來,兩個逃!你知我飛石手段么?”宣贊道:“你打得別人,怎近得我!”說言未了,張清手起一石子,正中宣贊嘴邊,翻身落馬。龔旺、丁得孫卻待來捉,怎當宋江陣上人多,眾將救了回陣。
宋江見了,怒氣在心,掣劍在手,割袍為誓:“我若不拿得此人,誓不回軍!”呼延灼見宋江說誓,便道:“兄長此言,要我們弟兄何用!”就拍踢雪烏騅直臨陣前,大罵張清:“小兒得寵,一力一勇!認得大將呼延灼么?”張清便道:“辱國敗將之人,也遭我毒手!”言未絕,一石子飛來。呼延灼見石子飛來,急把鞭來隔時,卻中在手腕上,早著一下,便使不動鋼鞭,回歸本陣。
宋江道:“馬軍頭領,都被損傷。步軍頭領,誰敢捉這張清?”只見部下劉唐手拈朴刀,挺身出陣。張清見了大笑,罵道:“你那敗將,馬軍尚且輸了,何況步卒!”劉唐大怒,徑奔張清,張清不戰,跑馬歸陣。劉唐趕去,人馬相迎,劉唐手疾,一朴刀砍去,卻砍著張清戰馬。那馬後蹄直踢起來,劉唐面門上掃著馬尾,雙眼生花,早被張清只一石子,打倒在地。急待掙扎,陣中走出軍來,橫拖倒拽,拿入陣中去了。宋江大叫:“那個去救劉唐?”只見青面獸楊志便舞刀直取張清,張清虛把槍來迎。楊志一刀刺去,張清鐙里藏身,楊志卻砍了個空。張清手拿石子,喝聲道:“著!”石子從肋羅里飛將過去。張清又一石子,錚的打在盔上,嚇得楊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宋江看了,輾轉尋思:“若是今番輸了銳氣,怎生回梁山泊!誰與我出得這口氣?”朱仝聽得,目視雷橫說道:“一個不濟事,我兩個同去夾攻。”朱仝居左,雷橫居右,兩條朴刀殺出陣前。張清笑道:“一個不濟,又添一個!由你十個,更待如何!”全無懼色,在馬上藏兩個石子在手。雷橫先到,張清手起,勢如招寶七郎,石子來時,面門上怎生躲避,急待抬頭看時,額上早中一石子,撲然倒地。朱仝急來快救,脖項上又一石子打著。關勝在陣上看見中傷,大挺神威,掄起青龍刀,縱開赤兔馬,來救朱仝、雷橫。剛搶得兩個奔走還陣,張清又一石子打來。關勝急把刀一隔,正打著刀口,進出火光。關勝無心戀戰,勒馬便回。
雙槍將董平見了,心中暗忖:“吾今新降宋江,若不顯我些武藝,上山去必無光彩。”手提雙槍飛馬出陣。張清看見,大罵董平:“我和你鄰近州府,唇齒之邦,共同滅賊,正當其理。你今緣何反背朝廷,豈不自羞!”董平大怒,直取張清。兩馬相交,軍器並舉,兩條槍陣上交加,四隻臂環中撩亂。約斗五七合,張清撥馬便走。董平道:“別人中你石子,怎近得我!”張清帶住槍桿,去錦袋中摸出一個石子,手起處真如流星掣電,石子來嚇得鬼哭神驚。董平眼明手快,撥過了石子。張清見打不著,再取第二個石子,又打將去,董平又閃過了。兩個石子打不著,張清卻早心慌。那馬尾相銜,張清走到陣門左側,董平望後心刺一槍來。張清一閃,鐙里藏身,董平卻搠了空,那條槍卻搠將過來。董平的馬和張清的馬兩廝並著,張清便撇了槍,雙手把董平和槍連臂膊只一拖,卻拖不動,兩個攪做一塊。宋江陣上索超望見,掄動大斧,便來解救。對陣龔旺、丁得孫兩騎馬齊出,截住索超廝殺。張清、董平又分拆不開,索超、龔旺、丁得孫三匹馬攪做一團。林沖、花榮、呂方、郭盛四將一齊盡出,兩條槍、兩枝戟來救董平、索超。張清見不是頭,棄了董平,跑馬入陣。董平不捨,直撞入去,卻忘了提備石子。張清見董平追來,暗藏石子在手,待他馬近,喝聲道:“著!”董平急躲,那石子抹耳根上擦過去了,董平便回。索超撇了龔旺、丁得孫,也趕入陣來,張清停住槍,輕取石子,望索超打來。索超急躲不迭(不及),打在臉上,鮮血進流,提斧回陣。
卻說林沖、花榮把龔旺截住在一邊,呂方、郭盛把丁得孫也截住在一邊。龔旺心慌,便把飛槍標將來,卻標不著花榮、林沖,龔旺先沒了軍器,被林沖、花榮活捉歸陣。這邊丁得孫不敢棄叉,死命抵敵呂方、郭盛,不提防浪子燕青在陣門裡看見,暗忖道:“我這裡被他片時連打了一十五員大將,若拿他一個偏將不得,有何面目!”手中棄了桿棒,身邊取出弩弓,搭上弦,放一箭去,一聲響,正中了丁得孫馬蹄,那馬便倒,卻被呂方、郭盛捉過陣來。張清要來救時,寡不敵眾,只得拿了劉唐,且回東昌府去。太守在城上看見張清前後打了梁山泊一十五員大將,雖然折了龔旺、丁得孫,也拿得這個劉唐。回到州衙,先把劉唐長枷送獄,卻再商議。
P645-646

序言

《水滸傳》,作於元末明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歷來有爭議,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是施耐庵所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極少,據筆記和新發現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人,原籍蘇州,傳說為船商子弟,中過秀才、舉人。曾赴元大都會試,結果落第。經人推薦,到山東鄆城任訓導。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關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跡,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曾在錢塘(今杭州)任官,因與當權者不合,任期不滿便辭官回蘇州。張士誠占據蘇州時,曾入幕府,不久離去,往常熟、江陰一帶做塾師。明朝初年,北歸興化,居白駒鎮(今大豐)。後卒於淮安,終年七十五歲。但一些研究者對此頗存疑義。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在民間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作而寫成《水滸傳》。《水滸傳》在問世之後的幾百年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屢次出版,因而版本十分複雜,概括地說,有繁本和簡本兩大系統。繁本細緻生動,文學性強;簡本敘述簡約,細節描寫較少,繁本系統中又有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七十回本之別。本書以刊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的“容與堂”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為底本,以明萬曆年間袁無涯刊刻的百二十回本、清代貫華堂七十回本作為參校本,認真比較異見,擇善而從。
為了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更方便地鑑賞這本文學名著,我們做了三方面工作:
1.注釋。《水滸傳》是一部盛傳於民間的文學作品,其中的通俗詞語就是宋元間人的常言,不過有些由於時代變遷,意義已不甚明了,還有一些方言,語音和寫法特殊,也不太好理解,當時的“通俗”反而成了現代人的閱讀障礙,因此,我們把注釋的重點放在這類詞語上。至於古代文化常識,只要不妨礙流暢閱讀,就略過不注;對於書中的不少俗字,不影響理解,我們也不再注釋。我們的工作程式是:先用朗讀的方式發現疑難語詞,再列出需注釋的詞語清單,然後參考工具書和相關文獻作注。作注的原則是:緊連的章回中多次出現的單義語詞避免重複注釋,多義的詞語則分別加注;注釋文字力求簡明,只注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釋力求準確,可以隨文活解,但一定要以《詞源》、《漢語大字典》、《水滸語詞辭典》、《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等工具書的解釋作參照。
2.導讀。每回書都配上了簡短的導讀語,主要有四種形式:情節概述式、人物分析式、鑑賞評論式和綜合式。我們希望能做到:(1)情節概述準確全面,並對前後情節的勾連照應作出提示,引導讀者樹立讀“整本書”的意識;(2)人物性格歸納恰當,但儘量避免給人物貼標籤,啟發讀者作出自己的判斷;(3)藝術特點分析點到即止,只想把讀者引到“風景絕佳處”,讓讀者自主欣賞;(4)語言簡潔流暢,有些變化,字數控制在二百字左右;(5)能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究思考。
3.閱讀與思考。這部分分為回顧、思考、探究三大板塊,供讀者自測、鞏固閱讀成果。“回顧”板塊共六十道選擇題,主要檢測《水滸傳》情節、人物和相關文學常識;“思考”板塊意在引導讀者重視自己的閱讀體驗,自主欣賞小說的結構、主旨;“探究”板塊兩道題,一道與中學文學教育呼應,一道啟發讀者從“敘事”角度,對這部名著作深度鑒評。所有題目都附答案,並註明答案的文獻依據。
本書評註文字,由羊剛、張陽成、許倩、張常耀四人分工寫出初稿,再集體討論修改而成,羊剛負責統稿。書中評註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羊剛
2011.12.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