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浮司南

水浮司南

水浮司南,司南的一種,小瓷器,呈圓形,鼓腹,上下各有一圈齒紋,齒紋間分四等份,用青花釉繪了四個盤長紋,成圓餅狀。中間凹空,裝滿水,放入金屬針狀物並附著一定的懸浮物使之漂浮水上,該針狀物始終指向一個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浮司南
  • 特點:小瓷器,呈圓形,鼓腹
  • 司南:一擬人化的稱謂
  • 司南:古代辨別方向用具
使用,發現,

使用

水浮司南
按文獻中的記載,驗證水浮司南的實用性,先將裡面加滿清水,找來燈草芯,將縫衣針穿入燈草芯後放入水中,縫衣針依靠燈草芯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很快就靜止下來,果然是指向南北。瓷器邊緣的一些刻度式的東西讓人不解,依照文獻記載,水浮司南容器的邊緣應該是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應表出24個方位,但沒實物可考。
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關於指南針的用法,他曾經做過關於指南針的4種試驗,其中就有水浮法,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裡,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可以說是世界上指南針使用方法最早的詳細論述。北宋晚期的寇宗爽所編的《本草衍義》中更詳細地講到在指南針上穿幾根燈草,就可浮在水面上了。
自宋經元、明到清初,水浮法指南針在航海上一直使用。沈括的論述,為近代羅盤和地磁測量儀所採用,現代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羅盤,就多以水浮磁針作為基本原理。

發現

首次發現
首次報導見於《青島晚報》,此物始出曾難倒島城數位鑑定專家,後經學者帶至北京,交文物鑑定泰斗史樹青先生過目,史老沉思片刻,肯定地說:“這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水浮司南,我沒見過實物。”
水浮司南
再次發現
2012年12月底,一件中國明朝洪武年間的瓷製水浮司南實物在廣東韶關現身,這種古代航海用指南針在廣東是首次發現,也是中國大陸繼山東和海南之後見之於媒體的又一次發現。經中國古陶瓷協會專家郭惠雄2012年12月27日鑑定,可以肯定這件瓷器“出生”於明代永樂年間,是古代航海用的指南針——瓷製水浮司南。
形狀和大小有點像極了菸灰缸的瓷製水浮司南,扁圓柱形、鼓腹,底座及內壁很厚實,面上和周邊描有青花飾邊及圖案,上邊與底邊均有一圈齒輪,記者數了數,上邊一圈有38個“齒”,底邊一圈有30個“齒”,整體使用痕跡明顯。經測量,瓷製水浮司南高38毫米,上平面直徑84毫米,有同心圓孔,孔徑36毫米,孔深20毫米,下底面直徑68毫米,整體重305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