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它摒棄了傳統展館的展示形式,以大型雕塑、超大型半景畫、幻影成像、實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等技術,再現了三萬年前遠古人類生產、生活和災難驟起被迫遷徙的活動場景,開創了中國博物館展示形式的先河,館內包含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區,其多項專利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 外文名稱:Shuidonggou Site Museum
  • 類別:遺址博物館
  • 地點: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旅遊區
  • 開放時間:8:00-18:00
  • 館藏精品:刮削器、人類頭骨化石、披毛犀化石
  • 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
  • 開館時間:2011年6月18日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場館特色,展覽方式,序廳,人類演化史,中國舊石器,水洞溝文化,實景體驗廳,尾廳,部分藏品,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水洞溝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距銀川市60公里,位於水洞溝遺址靈武市臨河鄉水洞溝一處面南的崖壁上。它是是中國目前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中國發現的材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場館特色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

展覽方式

博物館分地上環廊展示和下沉介入式動感體驗兩大部分,環廊由序廳、人類演化史、中國舊石器、水洞溝文化、結束語五個板塊組成。

序廳

這組名為《發現》的大型雕塑,採用高超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時光推移到三萬年前,一群遠古人頂著凜冽的西伯利亞寒風,艱難地跋涉在鄂爾多斯黃沙漫漫的曠野之上。他們隨身攜帶著狩獵的專用工具,利器、帳篷和火種。當他們翻過一道連綿起伏的山樑後,來到一處今天叫做水洞溝的地方,眼前出現一片水草豐美的湖泊,遠處草原上還隱約可見成群奔跑的野馬、野驢和羚羊。顯然,這是一處誘人的地方。他們卸下行裝,就地宿營,水洞溝的文明從此興起,寧夏的歷史也從這裡拉開序幕。從這組雕塑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當他們發現水洞溝這片沃土時,歡呼吶喊,欣喜萬分的激動心情。
【前言: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成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此後又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五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石製品、工具以及石器製作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和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從水洞溝出土的石器、裝飾品的製作工藝、精緻程度分析,在三萬年前,寧夏水洞溝人的生產已達到了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使用著領先的、精美的石制工具。這種現象,為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所僅有。寧夏人民因水洞溝而感到驕傲,中國人民為此而自豪。
水洞溝文化產生於荒蠻,影響於後世。水洞溝遺址博物院通過全面展示史前水洞溝人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場景,使大家對水洞溝文化遺址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以增強人們愛護生態環境、保護文物古蹟的意識。三萬年以前的水洞溝人,會因為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和珍愛感到欣慰。】
從前言的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三萬年前,寧夏水洞溝人的文明程度已達到了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水洞溝人使用的石器及佩戴的鴕鳥蛋皮項鍊,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水平和最高的工藝水平。

人類演化史

【引言:從猿到類人猿再到人的進化經歷了從中新世後期——上新世——更新世近千萬年的漫長年代,已經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證據為距今350萬年的東非(衣索比亞)人。目前,一般將人類進化史分為南方古猿階段、能人(早期猿人)階段、直立人(晚期猿人)階段和智人階段。智人階段又包括早期和晚期兩個小階段。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發現南方古猿和能人階段的人類化石。】
人類從原始人進化到現代人,歷經了漫長的過程,這裡您可以看到人類進化的立體演繹場景:向我們打招呼的古猿告訴我們,採摘樹上的果實是古人類最早的食物來源之一,(邊講邊走,引導至投影螢幕前)發明了石器以後才有了狩獵活動,鐵器的出現促進了農耕的發展,現代人生產工具的多樣性,使得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資訊時代,生產已經達到了專業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時間和效率······工具的不斷更新促使人類文明的腳步不斷地加快!
從人類進化場景可以看出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古人類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場景中前四個階段,最後兩個一人為秦朝人,一人為現代人)水洞溝人屬於晚期智人階段,距今約3萬年-1萬年,他的體貌特徵介於第三四個模型之間,也就是說水洞溝人經歷了舊石器晚期和新時器時代,主要從事採摘和狩獵活動,生產工具開始從打制石器向磨製石器變革。到新石器晚期陶器已很發達,農業工具也已開始,並有了原始的畜牧業。

中國舊石器

展出具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包括早期的雲南元謀人遺址(距今170-110萬年)、陝西藍田人遺址(距今115-110萬年),中期的山西丁村文化遺址(距今約21-7萬年)、許家窯文化遺址(距今12.5-10.4萬年),和晚期的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距今5-3.7萬年)、北京山頂洞遺址、寧夏水洞溝遺址(距今3-1萬年)等文化遺址及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展示。

水洞溝文化

寧夏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寧夏新十景、國家地質公園,水洞溝有我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由明長城、品字坑、大峽谷、藏兵洞、紅山堡共同構成)。
水洞溝文化遺址部分共通過九個單元進行展示:第一單元:水洞溝地理概況,第二單元:水洞溝遺址地區地質構造,第三單元:水洞溝的古環境特徵,第四單元:水洞溝遺址的發現,第五單元:水洞溝遺址分布圖(沙盤),第六單元:水洞溝遺址的五次發掘,第七單元:水洞溝遺址發掘成果,第八單元:水洞溝遺址研究,第九單元:水洞溝人生產、生活場景。

實景體驗廳

下沉式動感實景體驗廳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

尾廳

在古人類歷史研究中發現,人類在某一地方生活一個時期後,就會消失不見,例如山頂洞人生活年代是距今5-1萬年,而水洞溝人則是距今3-1萬年,那么,距今1萬年之後,水洞溝的哪裡去了,一直是考古界的一個謎,一種說法認為認為他們因環境的惡化或與當地已有人群發生競爭而走向滅絕,也不能排除他們與土著文化發生了融合從而喪失了獨特的標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又打道北歸,到達蒙古、俄羅斯等歐亞大陸北部,之後一部分人因追逐水草豐美的環境到達美洲大陸,還有一部分人繼續遷徙……流浪。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或許水洞溝人在後來的遷徙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遵循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融合於某個民族中,由於出土資料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水洞溝遺址專題研究也會逐漸深入,在以後的研究報告中,或許能夠揭開謎底。
大自然在它自身的變遷中,水洞溝人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他們遷徙到這裡,生活在這裡,最後被迫離開了這裡,從這組雕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史前水洞溝人的堅毅、樂觀、求索的精神。剛毅的男子,手舉石標自信的目視遠方;柔美的女子,手提水囊憧憬著生活的嚮往;勇敢的孩子,手握木標邁著堅定的腳步,不管水洞溝人最後去向何方?他們曾經的輝煌,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遺產,成為這裡最寶貴的財富。

部分藏品

披毛犀化石:1919年,比利時生物學家肯特發現的水洞溝披毛犀化石,披毛犀是當時古人類主要追逐捕獵的動物之一;
普氏野馬頭骨化石:水洞溝2號地點出土,有頭骨、有腿骨,說明當時普氏野馬在水洞溝一帶曾有不少的數量;
鴕鳥蛋皮環狀裝飾品化石:水洞溝出土的環狀裝飾品共有69件。用骨片和鴕鳥蛋皮製成的精美環狀裝飾品,是迄今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批量生產的磨製工藝品,其精美程度為我國舊石器文化中所僅見,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的文化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演化、藝術品加工使用情況及其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資料。
骨針:水洞溝2號地點出土的骨針,說明當時古人類已經學會了製作骨針並縫製簡單的遮體衣物。
刮削器:水洞溝遺址出土典型石器類型之一,是用來切割、刮、削的工具,一般用於切割肉類、獸皮、分割動物肢體、穀物的根莖,也用於截斷、修理中小木棒等工具,是打制石器中最常見的工具。
勒瓦婁哇石核:這種石核本身並不是工具,而是一種石器修理技術,它是製作工具的原材料,在用它製作工具前,先對其進行精心的修理,修理後如倒置的龜甲,修理完成後,從它上面打制出來的石器薄而規整,不需加工可以直接使用。是具有歐洲莫斯特和奧瑞納技術風格的典型代表,與我國北方石片石器主工業有明顯差異。距今約3.5—2.7萬年以前。
披毛犀化石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化石
普氏野馬頭骨化石普氏野馬頭骨化石
普氏野馬頭骨化石
鴕鳥蛋皮裝飾品化石鴕鳥蛋皮裝飾品化石
鴕鳥蛋皮環狀裝飾品化石
鴕鳥蛋皮環狀裝飾品化石鴕鳥蛋皮環狀裝飾品化石
鴕鳥蛋皮環狀裝飾品染色化石
骨針骨針
骨針
刮削器刮削器
刮削器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8:00-18:00
水洞溝門票:成人76元/人;學生38元/人;成人套票140元,學生套票120元; 老年人(60歲以上)、殘疾人、軍人憑有效證件免景區首道門票。
持水洞溝套票可免費參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環廊展廳及下沉式動感體驗展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