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歷史與水文明研究(第2輯)》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曉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歷史與水文明研究(第2輯)
- 作者:鄭曉雲, 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 頁數:376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196895
《水歷史與水文明研究(第2輯)》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曉雲。
《水歷史與水文明研究(第2輯)》是一本202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曉雲。內容簡介水歷史和水的相關文明現象研究是目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 不僅有助於學術創新, 也為水的可持續提供理論支撐。是由湖北...
本書是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與河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共同創辦的學術刊物,旨在發表高水平的科技史研究論文,兼顧中西,融會古今,並以中西文明為坐標深刻闡釋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不同路徑,既不厚古薄今,又不厚今薄古,而是辯證地認識和理解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歷史。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河北科學技術史學會在河北秦皇島東北...
《環境考古研究· 第二輯》是200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1994年10月在河南洛陽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環境考古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及近年來其他新作34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全新世環境演變和人地關係機理研究,及自然科學和考古學新成果。圖書目錄 前言 周昆叔 Preface Zhou Kunshu 劉東生院士賀信 劉...
2009年主持組織教育部資助的“全國研究生社會史暑期學校”,2012年主持組織舉行教育部立項的“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均屬國內首創性工作。作為中國環境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之一,為探索中國環境史學科理論方法、人才培養體制和組織機構建設付出了大量勞動。2005年組織舉辦“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是為...
《中國環境史研究(第2輯):理論與探索》主要內容包括:社會生態史的一個案例:北宋熙寧七年的天人之際、端午風俗中的人與環境——基於社會生態史的新考察、藥草誠多喻:論唐詩的藥意象、主持者按語、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環境影響評價、歷史坐標上的生態文明、生態環境史研究與人類文明的再認識、環境倫理...
周永衛:《大陸的歷史教育類期刊及其所面臨的挑戰》,羅永生主編《二十一世紀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香港)鷺達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周永衛:《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林有能等主編《香山文化與海洋文明——第六次海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周永衛:《應加強鄉土史在...
貴州“地下詩歌”與“朦朧詩”關係研究 【民族藝術與審美文化研究】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識 【民俗研究】水族端節與漢族春節的文化比較 邊地山民的識字率與國家認同 ——兼論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掃盲運動 民族民間文化 納西哥巴文異體字研究 浮山話已婚婦女稱呼的社會語言學解讀 中國傳統文化 華夏文明 誰主沉浮?—...
同年,《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的衍生產品《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與叢書第五輯同步發行。叢書以古為今用、經世致用、服務大局為編撰方針,呼應和對接佛山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擴大佛山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佛山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開創文化導向型城市...
《北大社會學刊》是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文學術期刊,刊登社會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旨在提供一個高水平的綜合性學術平台,推進在理論、經驗和歷史分析方面深具原創力、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的一流研究,現每年出版兩輯。《北大社會學刊》開設“論文”“書評”和“學術評論”三個固定欄目。
《珠江論叢(2017年第2輯/總第16輯)》是2017年6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付景川。內容簡介 本書理論前沿中“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與海洋戰略概述”一文表明中國人有自己的航海傳統和海洋觀念;財經探索探討了高校大學生理財新模式、校園網購逆向物流管理究;教育教學探討了“網際網路+”時代套用型普通...
《地域文化》欄目3篇論文,總結關於北京早期文明研究的主要學術進展,從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視角追尋彼此之間的文化關聯,反映地緣關係演變的歷史背景和基本脈絡。《學術檔案》欄目2篇論文,從分析交遊詩詞和私人檔案入手,展現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社會活動、學術生涯和大師風範,是當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收穫。目錄...
“後三峽”時期三峽庫區水環境管理:問題、對策與展望(文傳浩秦方鵬王鈺瑩)三峽庫區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及對策研究(肖強)網際網路+水庫移民長期補償的路徑選擇與現實維度——以貴州省長期補償為例(羅用能)基於因子分析法的重慶市生態文明縣域競爭力研究(張毅)三峽庫區經濟成長對環境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陳誠)三峽庫區經濟...
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11年被評為二級研究員。2013年6月退休。主要從事史前文化、吳越文化、甌越史、閩越史、浙江青瓷史、造船史、地方史和海外古文化交流等研究。有學術專著8部(其中合著3部)、主編論文集4部、歷史讀物(合作)3本;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歷史文章100多篇,...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生態物質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精神文明這三個基本方面任務繁重而艱巨需要漫長的時間。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意義 第四節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第五節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六節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態危機的特徵和實質 第一節生態危機的特徵 一系統性 二全面性 三...
政治發展理論研究 從民生政治、民意政治到民主政治 現代性語境中的我國政治現代化及其路徑選擇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特點分析——新制度主義視角 社會層級結構理論與構建服務型政府——一種政治哲學的考察 國共兩黨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 政治學視角下的張居正改革簡析 評羅伯特達爾的權力觀 法治與治理研究 行政法視野下的...
8、參與2005年國家民委項目《西夏地理環境研究》,已經結題。9、主持2008年寧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馬克斯·韋伯的現代性理論與伊斯蘭》;10、《中東經濟現代化的歷史與理論探討——全球化視角研究》一書獲2008年寧夏大學優秀著作出版基金資助;。11、主持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趨向融合的東方文明——馬克斯·...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包括水利史探、城市空間、史跡考索、地域文化、學術檔案5個欄目,刊載歷史地理、城市史等領域的學術論文20篇,以北京為中心,兼及河北、天津、陝西等地區的相關研究。圖書目錄 水利史探 003 北京水利史辨微二題/唐曉峰 021 從永定河水繫到北運河水系 ——...
《絲路文明》(第二輯)收錄了包括朱雷、劉迎勝、關尾史郎、石見清裕、馮培紅、王冀青、徐文堪等人的20篇文章,或是書評,或是會議論文,有關絲路文明的探討,對推進絲綢之路研究當有助益。作者簡介 劉進寶,1961年生,甘肅蘭州人,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長期從事敦煌學與隋唐五...
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路徑研究——以重慶烏江流域為例 基於環境污染的重慶三峽庫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證分析 基於SSM模型的重慶烏江流域產業競爭力比較分析 重慶市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與競爭力時空變遷研究 基於烏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實踐分析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烏江流域生態屏障建設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 以民族文化立體引領...
第三節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黃承梁,男,漢族,1978年9月生,中共黨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學位。現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
但是,英國的所謂“工業考古學”、美洲的所謂“歷史考古學”或“殖民地時代考古學”,實際上是利用考古學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學。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學的年代範圍局限於史前時代,即沒有文字記載的古代。這樣,便把許多文明古國的歷史時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學研究的年代範圍之外,這也是不妥當的...
儒家天下責任觀的歷史考察 “和”範疇與華夏水火烹調論 文史考論 王陽明主教文明書院背景考述 由《詩(生民)解》論戴震的疑古及史學地位 天涯知己與知識遷移 ——清代中後期漢陽葉氏家族結交朝鮮文人考述 哲學與宗教 道音之美與聲音之道 ——老、莊與《樂記》音樂美學思想根本差異之分析 論《莊子》中存在性之“...
《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於2015年創辦的學術集刊,專注於鼓浪嶼地方區域文化研究,從歷史沿革、人物傳記、僑鄉發展、旅遊產業、文獻整理等方面對鼓浪嶼的人文遺產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論述。此為第十七輯。本輯收入鼓浪嶼研究原創論文16篇。本輯所收各篇圍繞著海洋文明視野下的鼓浪嶼,將鼓浪嶼置於深遠時空坐標...
王頲 ,別名王新民,原籍浙江寧波市,1952年9月生於上海市。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退休前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作品有《廟學典禮》、《黃河故道考辯》等多部著作。2018年6月27日凌晨一點二十分,原暨南大學教授王頲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6歲。人物經歷 1978年9...
2009年2月24-28日,應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所長小野仲男邀請,赴東京出席電子計算機新技術在考古學中的套用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應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蒲慕州博士邀請,赴台北進行學術交流,在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台灣大學藝術史系、台北故宮博物院、台灣中研院史語所作四...
黃盛璋退休後,仍一直研究,前進不停。並建議:一是開創綠洲研究與綠洲學,中國先行已三十年。二是開闢歷史地理研究:1、時間(上限、農業與文明起源),2、地域(包括海域與中文交通、交流),3、分支領域(綠洲、民族歷史地理)。黃盛璋認為必須創立歷史民族地理考古學,而與綠洲學互配,作為“東學新學”的具體進行...
水,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託,以它天然的聯繫,似乎從一開始便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縱觀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勢滔滔的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的消長榮枯明顯影響了巴比倫王國的盛衰興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環境顯然造就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搖籃,流淌在東方的兩條大河--黃河...
赫哲族主要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人文歷史背景。這裡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天然的漁場,因此赫哲人主要在三江水域從事捕魚生產,形成了獨特的具有魚、水風韻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風俗。其實,“赫哲魚文化”與水資源、水文化脫不了干係。因為,水,無論對赫哲人的生存、文明、信念...
這一理論也被稱作“棲水論”,或叫做“人類水生進化論”。哈代從1930年有了這個最初的想法,用30年時間去研究這一問題,一直到1960年才透露了這個想法並以一個較正式的方式發表。哈氏認為是一些早期靈長類動物被迫遷移到非洲東海岸的沿岸海島,過起了哈代所謂的“熱帶企鵝”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了...
《清代潮州對外貿易研究》,《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再論宋廣州南海神廟相關史實》,《海交史研究》2008年1期;《秦漢時期南嶺交通與南北交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4期;《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淮陰工學院學報》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