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楊酸鹽致耳鳴的中樞可塑性作用機制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黃治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楊酸鹽致耳鳴的中樞可塑性作用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黃治物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臨床上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水楊酸鹽)可致耳鳴,本項目組前期實驗研究發現水楊酸鹽引起OHC電能動性增強,進而導致耳蝸神經電生理活動增強,增強的電生理活動上傳是否導致聽覺中樞功能活動的增強或出現聽覺中樞可塑性改變備受關注。本研究擬按照經典方法建立長期注射水楊酸鹽誘導耳鳴的動物模型,並用動物行為學和電生理學方法來驗證動物是否存在耳鳴。採用microPET技術評估聽覺各級中樞功能活動,通過動態同步觀察長期注射水楊酸鹽過程中和停止注射後ASECA的變化、聽覺各級中樞功能活動的改變與動物行為學(出現耳鳴)在時間相位上的對應關係,明確聽覺中樞功能活動的改變在耳鳴產生機制中的作用。採用透射電鏡和分子生物學等方法,了解聽覺中樞相應的超微結構和NMDA受體、c-fos和arg3.1的mRNA及蛋白的表達,闡明耳鳴聽覺中樞可塑性(耳鳴的中樞化)的形成機制,為耳鳴產生的病理生理機制以及耳鳴臨床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臨床上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水楊酸鹽)可致耳鳴,本項目組前期實驗研究發現水楊酸鹽引起OHC電能動性增強,進而導致耳蝸神經電生理活動增強,那么,活動上傳是否導致聽覺中樞功能活動的增強和/或出現聽覺中樞可塑性改變值得經一步研究。 項目主要研究方向:水楊酸鹽致耳鳴的中樞可塑性作用機制 (1)建立驚跳反射刺激前抑制(GPIAS)方法檢測大鼠耳鳴行為,並結合電生理學方法來驗證動物是否存在耳鳴。採用microPET技術評估聽覺各級中樞功能活動,發現水楊酸鹽引起的耳鳴使得下丘、聽皮層及海馬出現活躍及代謝增高現象。 (2)研究觀察到耳鳴大鼠耳蝸背核、下丘及聽皮層超微結構中,突觸數量明顯增加,突觸前膜囊泡增多,顯示突觸活動亢進。許多突觸形態由平型變成凹型或U型,突觸界面曲率增加,突觸間隙明顯增寬,突觸後膜緻密物質厚度增加。同樣也觀察到海馬的突觸前膜囊泡增多,突觸界面曲率增加,突觸後膜緻密物質厚度增加,表明神經元發生可塑性的改變表現在突觸超微解剖結構上,為耳鳴中樞可塑性機制提供了解剖結構上的實驗依據。 (3)檢測到耳鳴大鼠耳蝸背核、下丘和聽皮層中NR2B、Egr-1和Arg3.1的mRNA及其蛋白表達的特異性改變,在海馬部位NR2B和Egr-1基因表達呈現可逆性上調規律。因此,突觸超微結構可能通過即刻早期基因和NR2B受體的調節來改變。,表明耳蝸背核、下丘、聽皮層和海馬部位神經元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可塑性改變,且和耳鳴電生理檢測指標變化相一致。推測聽覺中樞和海馬活動參與了耳鳴中樞可塑性的形成機制。 (4)研究還發現耳鳴大鼠產生與海馬功能相關的抑鬱樣行為。推測海馬突觸超微結構及可塑性相關蛋白的改變誘發動物情緒改變,並與耳鳴共同導致了抑鬱樣行為的產生。抑鬱樣行為與耳鳴互相影響及促成,可能是耳鳴產生的中樞可塑性機制之一。 結論及意義:耳鳴產生機制可理解為外界因素(水楊酸鹽)致外毛細胞能動性增加,繼而使蝸神經纖維同步自發活動增強,活動增強的刺激可導致與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相關的神經遞質和基因表達的改變,表現在突觸超微解剖結構上的改變,產生聽覺中樞及海馬的可塑性,並出現活躍及代謝增高現象,這些活動的改變在聽覺中樞通路及海馬中整合後被感覺(錯誤的編碼)為一種聲音,即耳鳴。這無疑對今後耳鳴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治療干預(包括藥物、聲掩蔽、行為認知療法、電刺激以及和改變中樞可塑性相關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