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蜜棗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水東蜜棗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手工技藝,水東蜜棗製作技藝,宣州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宣城水東鎮素有“棗鄉”之稱。水東蜜棗的加工工藝十分講究,每年處暑前後,青棗泛白成熟——水東青棗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形色俱佳,香甜爽口,營養豐富,乃滋補佳。青棗採下後,選色白、無蟲蛀、無紅頭的優質棗,經分揀、切割、揀切、淘洗、糖煮、養漿、稀烘、擠工、老烘、揀板等十道工序。其中尤以刀切技術為最難,所有棗子完全手工切上40—100刀,而且刀刀均勻,不淺不深,使棗子既容易煮熟,飽吸糖分,又久藏不壞。按製作方法與個頭大小,水東蜜棗分七個等級,特級叫“天香”,去核裝心,風味特佳,以下依次叫天元、提頂、超蛋、頂面、大面、蛋面,成品蜜棗色如琥珀,金黃鋥亮,核肉分明,透明感強,外觀扁平,個頭勻稱,清香撲鼻,酥軟可口。

歷史淵源

水東鎮是著名棗鄉,由於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水東地區生長的青棗具有十分獨特的優良品質,加上數百年的加工歷史經驗,形成的完整工藝,使水東蜜棗品質超群。水東蜜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形色俱佳,香甜爽口,營養豐富,屬滋補佳品。清初著名詩人施潤章(1618-1683)在《割棗》一詩中吟頌道:“井梧未落棗欲黃,秋風來早吹妾裳。含情割棗寄遠方,綿綿重疊千迴腸。”水東蜜棗歷史上曾為貢品,早在上世紀就遠銷東南亞、歐美20多個國家,久負盛名,馳名中外。相傳早在明末清初,水東鎮便開始加工蜜棗,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據說,最初製作蜜棗的人,是徽州一個聰明的和尚,他來“江南佛國”水東鎮從事佛事活動,發現水東的棗子特別多,而且品質也好,便想帶些回去。但鮮棗不宜保管,於是想出用蜂蜜煮棗的辦法,便於存放。這一方法很快被水東人學會了。後來水東人又將青棗用刀切上細紋後再煮,這樣裡面也能進糖,里外一樣甜,便形成了金絲琥珀蜜棗。所以至今制棗的器具名稱中,仍與佛教有關,如盛裝漿棗的器具分別叫“和尚帽子”和“托籃”(為寺廟裡懸吊香爐所用)。原先煮棗只用蜂蜜,後來中外通商,“洋糖”傳入,便改用結晶性強的粗砂糖代替,但蜜棗的名稱卻沿用至今。

基本內容

水東蜜棗集數百年的製作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傳統特色與風味。歷來按製作方法與個頭大小,水東蜜棗分七個等級,特級叫“天香”,去核裝心,風味特佳,以下依次叫天元,提頂、超蛋、頂面、大面、蛋面,成品蜜棗色如琥珀,金黃鋥亮,核肉分明,透明感強,外觀扁平,個頭勻稱,清香撲鼻,酥軟可口。由於質量上乘,曾被列為“貢品”。經現代科學檢測,水東蜜棗含有18種微量元素和20種胺基酸及豐富的維生素,是果中珍品,對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和治療高血壓、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

基本特徵

水東蜜棗的加工工藝十分講究,每年處暑前後,青棗泛白成熟,棗廠開鍋,繁忙的制棗季節便開始了。青棗採下後,須經分揀、切割、揀切、淘洗、糖煮、養漿、稀烘、擠工、老烘、揀板等十道工序。清初著名詩人施潤章曾在他的《割棗》一詩中寫道“含情割棗寄遠方,綿綿重疊千迴腸”,形象地描繪了制棗的情景。水東蜜棗的加工工藝十分講究,每年處暑前後,青棗泛白成熟——水東青棗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形色俱佳,香甜爽口,營養豐富,乃滋補佳。青棗採下後,選色白、無蟲蛀、無紅頭的優質棗,經分揀、切割、揀切、淘洗、糖煮、養漿、稀烘、擠工、老烘、揀板等十道工序。其中尤以刀切技術為最難,所有棗子完全手工切上40—100刀,而且刀刀均勻,不淺不深,使棗子既容易煮熟,飽吸糖分,又久藏不壞。按製作方法與個頭大小,水東蜜棗分七個等級,特級叫“天香”,去核裝心,風味特佳,以下依次叫天元、提頂、超蛋、頂面、大面、蛋面,成品蜜棗色如琥珀,金黃鋥亮,核肉分明,透明感強,外觀扁平,個頭勻稱,清香撲鼻,酥軟可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