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過去、現在和未來

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過去、現在和未來

《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過去、現在和未來》是2010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英國)伍德(PaulJ.Wood)、(英國)漢納(Hanna)。

基本介紹

  • 書名: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過去、現在和未來
  • 作者:(英國)伍德(PaulJ.Wood)、(英國)漢納(Hanna
  • 類別圖書>工業技術>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基礎科學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 定價:¥39.0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8465036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本書盡力囊括近期全球的水文生態學/生態水文學方面的研究,與其他已出版論著的不同之處在於:①生物類型(植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②陸地、濱河(水-陸交錯帶)和水生生境中的物理過程;③古生態/水文觀點。本書努力提供水文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領域中相關研究的綜合述評,但由於學科本身的快速發展,書中難免有遺漏之處。我們寄希望在對研究現狀整理分析的過程中,本書能成為未來的交叉研究的催化劑,為對水文學-生態學交叉研究感興趣的科學家、從業者和終端用戶提供一個起點。

內容簡介

傳統水文學、大氣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因學科分工的不同難以滿足實踐需求,需要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綜合交叉的基礎上開展水循環及伴生過程的集成研究。在這種背景下,生態水文學這一新興學科得以產生並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本書較為系統地總結了生態水文學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進展,詳細闡述了各領域的*研究方法,對我國開展生態水文學研究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本書適合各大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大中專院校師生參考使用。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1 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引言
1.1 寬泛的內涵
1.2 簡要回顧
1.3 焦點問題
1.4 本書要旨
1.5 小結
參考文獻
2 森林生態系統中樹木如何影響水文循環
2.1 引言
2.2 蒸騰蒸發中的關鍵過程與概念——發展歷史和研究現狀
2.3 森林生態系統的蒸散發
2.4 概念套用——森林生命周期中的水文過程
參考文獻
3 裸露河濱灘地上無脊椎動物的生態水文學
3.l 引言
3.2 ERS生境
3.3 無脊椎動物保護與ERS生境
3.4 ERS生境中的水流干擾
3.5 水流擾動對ERS無脊椎動物生態的重要性
3.6 多大程度的擾動是維持ERS多樣性所必需的
3.7 ERS無脊椎動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3.8 小結
參考文獻
4 河流廊道的水陸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水生生物——陸生生物流的控制因素
4.3 河流廊道的水陸系統物質能量流
4.4 人為因素對水陸相互作用的影響
4.5 結論
4.6 展望
參考文獻
5 流激擾動及其生態學回響:洪水和乾旱
5.1 引言
5.2 擾動的定義
5.3 擾動及其回響
5.4 擾動和生物避難所
5.5 洪水
5.6 乾旱
5.7 洪水的回響
5.8 乾旱的回響
5.9 總結
5.10 水文擾動和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6 地表水——地下水交換過程與河流生態系統功能:基於時空尺度的分析
6.1 引言
6.2 河流生態系統——水文地貌模組和生態系統功能
6.3 徑流演變與地表水、地下水運動
6.4 對於地表水、地下水交換過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而言的流量變異性的含義
6.5 結論
參考文獻
7 生態水文和氣候變化
7.1 引言
7.2 生態水文對河流的影響
7.3 氣候變化的生態水文回響模擬研究
7.4 氣候變化的生態水文回響的實驗性研究
7.5 水文學家和生態學家的不同觀點
7.6 未來研究的需求
7.7 附言
參考文獻
8 長系列(古)記錄在水文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中的作用
8.1 河流-洪泛區-湖泊系統和系統監測的局限性
8.2 主要概念
8.3 古生態學和古水文學的指標及轉換函式
8.4 古生態水文學的恢復和加強
8.5 案例一 英格蘭西南部的Culm河
8.6 案例二 丹麥湖泊的變化
8.7 結論
參考文獻
9 水生生態系統水文生態相互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現場實驗監測方法
9.1 概述
9.2 研究的相關內容——命題、尺度、正確度與精度
9.3 直接的水文學方法評估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
9.4 評估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間接水文方法
9.5 未來技術的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10 徑流情勢變化對流域生態影響的檢測
10.1 引言
10.2 對生態水文數據的要求
10.3 文獻分析
10.4 尺度的重要性
10.5 河流數據的採集和分析
10.6 生態數據的採集和分析
10.7 為水文生態學分析整合水文、生態的數據
10.8 河流變化和生態回響的未來方向和挑戰
參考文獻
11 利用高解析度遙感認識河道生境
11.1 概論
11.2 尺度——河流生境的粒度和遙感數據的必要條件
11.3 水深與地形
11.4 底質
11.5 單晶粒識別
11.6 集成粒度參數的確定
11.7 套用舉例——鮭魚河的底質測圖
11.8 展望
參考文獻
12 生態水力學的數學與概念方法
12.1 導言
12.2 生態水力學的構想
12.3 工程學及生態學的方法
12.4 生態水力學的概念
12.5 生態水力學的兩個例子
12.6 討論
12.7 總結
參考文獻
13 水文生態學:水資源管理和河流調控的科學依據
13.1 引言
13.2 水資源管理的科學依據
13.3 水資源管理中的水文生態學
13.4 在解決水資源問題中的運用
13.5 結論
參考文獻
14 洪泛平原在削減硝酸鹽的非點源污染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4.1 概述
14.2 河岸帶緩衝區的脫氮作用——歐盟國家的實驗結果
14.3 地貌因素
14.4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15 修復的洪泛區環境中水流——植被的相互作用
15.1 生態水力學的必要性
15.2 水流_植被相互作用的基本水力學原理
15.3 阻力係數和植被
15.4 流速、流速分布和植被特性
15.5 維度——流速在有植物的複合河道中的情況
15.6 對水流-植被相互作用的一些經驗說明
15.7 結論
參考文獻
16 熱帶洪泛區水文地貌和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委內瑞拉奧里諾科河流域匯流區的重要性
16.1 概述
16.2 水文地貌動力學
16.3 濱河帶生態系統
16.4 匯流區的縱比降
16.5 結論
參考文獻
17 濱河帶植物群落水文生態變化格局
17.1 引言
17.2 濱河帶生境的植被
17.3 水文-生態相互回響機制
17.4 自然變化格局
17.5 人類影響
17.6 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8 高山河流的水文生態學
18.1 緒論
18.2 高山河流系統的水源動力
18.3 高山河流的物理化學特性
18.4 高山河流生物群
18.5 對高山河流系統水文生態的綜合理解
18.6 結論和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9 河流沉積作用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意義
19.1 引言
19.2 沙洲形態沉積學
19.3 沙洲形態的演變
19.4 討論和結論
參考文獻
20 低地河流系統的物理一生態相互作用:澳大利亞墨累河中大樹、水力複雜性與本地魚類之間的關係
20.1 概述
20.2 研究區域
20.3 方法
20.4 抽樣結果分析
20.5 討論
20.6 結論
參考文獻
21 水力滯留區的生態重要性
21.1 介紹
21.2 地貌和斑塊動力學產生滯留區
21.3 滯留性、水力學和地形學條件
21.4 典型生物體的棲息條件
21.5 滯留和水體形成過程
21.6 河網中滯留區的重要作用
21.7 河流管理中的套用
參考文獻
22 水文生態學與生態水文學:挑戰與展望
22.1 引言
22.2 交叉學科方法的必要性
22.3 未來研究主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