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擬小鯢,小鯢科擬小鯢屬物種,生活于海拔1910-1970m的石灰岩山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物種辨識,
形態特徵
體型較大,雄鯢全長178~210mm,雌鯢全長186~213mm,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94%和91%左右。頭部扁平,卵圓形,頭長遠大於頭寬,為1.8~2倍;吻端鈍圓,無唇褶;前頜囟大,淚骨入外鼻孔和眼眶,犁骨齒列呈“”形,左右枝不連線,每側有齒8~14枚。軀幹圓柱狀,背腹略扁;尾後段很側扁,尾末端多呈劍狀。皮膚光滑有光澤,頭後至尾基部脊溝較顯著;一般肋溝12條;頭體腹面光滑,頸褶明顯。四肢較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掌、跖部重疊1/2;掌、跖部無黑色角質層,一般有內外掌突和跖突,有的個體外掌突和外跖突不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整個背面紫褐色,無異色斑紋;體腹面色較淺。雄鯢尾鰭褶發達;肛部隆起明顯,肛孔“↑”形,前部有一個小乳突。卵圓形,卵徑5.0~5.4mm,動、植物極均為淺黃色。剛孵出的幼體有平衡枝;有3對羽狀外鰓。
生境繁殖
該鯢生活于海拔1910~1970m的石灰岩山區,山上長有常綠喬木和灌叢以及雜草,植被繁茂。成鯢非繁殖期間營陸棲生活,夜間覓食昆蟲、螺類等小動物。繁殖季節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成鯢進入泉水洞內交配產卵,雌鯢產卵膠袋一對,黏附在洞內壁上。卵袋呈長圓柱形,卵袋長163~392(239.5)mm,中段直徑17mm左右,彎曲成螺旋狀。卵單行或交錯排列在袋內,一尾雌鯢可產卵45~89粒。野外統計卵數1064粒,其受精率為96%。幼體越冬多隱藏在水凼內葉片和石塊下,翌年5~7月完成變態,並上岸營陸棲生活。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僅發現一個分布點,其種群數量很少。受脅等級:費梁等(2010)建議列為瀕危EN。
分布
貴州(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