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是2006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我國當前水土保持監測的實踐。

基本介紹

  • 書名: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 ISBN:7-5084-4047-1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0-1
基本信息,簡介,前言,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定價:26
條形碼:9787508440477
ISBN:ISBN 7-5084-4047-1
作者: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印刷日期:2006-10-1
出版日期:2006-10-1
精裝平裝_開本_頁數:平裝16開,169頁

簡介

本書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方面的書籍,提出了由指標類、指標亞類、指標組和指標等構成的四級監測技術指標體系,共6類、20亞類71組、306個指標;闡明了每個指標的基本概念、量綱單位、-適用範圍和條件、採集方法、計算公式、,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與。相關指標的關係等;針對我國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監測工作實際情況,劃分出了區域水蝕監測、小流域水蝕常規監測、風蝕監測、典型滑坡土石流監測、典型凍融侵蝕監測、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和其他監測等套用技術指標體系,並提出每個指標監測的具體要求和頻次等。
本書可供各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監測與管理部門參考使用,也可供相關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大專院校的師生使用。

前言

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密切相關,在我國諸多的生態問題中,水土流失涉及範圍廣、影響大、危害嚴重, 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不斷拓展和深化,迫切需要建立協調一致、系統完整的水土保持監測評價技術指標體系,及時掌握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動態,為國家水土保持及經濟社會巨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此,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研究工作。經過調研分析、分工編撰、專家諮詢與多次研討,於2005年底完成研究任務。本書為研究成果的總結。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包括指標體系建立、指標釋文及分類套用等三個部分,涉及了我國水蝕、風蝕、凍融侵蝕、重力侵蝕及土石流等水土流失類型,涵蓋了水土流失的影響因子、狀況與危害、水土保持技術措施及其效益等方面的指標。
第一部分為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探討,包括指標的定義、內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依據及系統編碼,指標的採集方法與頻次等。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遵循了一般指標體系具有量化特徵組合、比例尺度標準和實際操作手柄等三大功能,緊密結合水土保持實踐,堅持客觀、實用、繼承與創新、可更新等原則,以現行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水土保持管理及指標本身的內涵、特性為依據,總結歸納出由指標類、指標亞類、指標組及指標等四級構成的指標體系,共6類、20亞類、71組、306個指標,並對其進行了編碼。
第二部分為水土保持監測指標解釋條文。闡明了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等方面每個指標的基本概念、量綱單位、適用範圍和條件、採集方法、計算公式、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與相關指標的關係等。這部分是指標體系的有機延伸和補充,對於規範技術指標、統一指標單位和計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為水土保持監測套用技術指標體系。依據我國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監測工作實際情況,劃分出區域水蝕監測、小流域水蝕常規監測、風蝕監測、典型滑坡土石流監測、典型凍融侵蝕監測、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和其他監測等套用技術指標體系,並提出每個指標監測的具體要求和頻次等。
本書第一部分由李智廣、劉秉正、嚴慕綏、劉憲春編寫;第二部分由劉秉正、李智廣、趙院、喻權剛、劉憲春、陳平、曹煒、翼文慧、袁愛萍、游翔、黃健編寫;第三部分由李智廣、嚴慕綏、趙院、劉憲春編寫;全書由李智廣、劉秉正統稿,郭索彥、姜德文審定。
在研討與成書過程中, 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李銳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劉寶元教授、北京林業大學丁國棟教授、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崔鵬研究員等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謹致衷心感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其他文獻中的研究成果,在此謹向文獻作者致以深切的謝意。
所有編寫人員力圖吸收國內外水土保持監測理論、技術、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但限於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本書的缺點和遺漏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今後進一步充實完善。
編者
2006年5月於北京

目錄

第一部分 總論
1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內涵 2
2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編制依據 2
2.1 法律法規依據 2
2.2 技術標準依據 3
3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與劃分依據 3
3.1 建立的原則 3
3.2 結構層次劃分依據 4
4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編碼 5
4.1 技術指標類 6
4.2 技術指標亞類 6
4.3 技術指標組 6
4.4 技術指標 8
5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表 9
5.1 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指標類(I) 9
5.2 水土流失狀況指標類(Ⅱ) 12
5.3 水土流失危害指標類(Ⅲ) 14
5.4 水土保持措施指標類(Ⅳ) 16
5.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指標類(V) 19
5.6 其他指標類(Ⅵ) 22
6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採集與頻次 24
6.1 指標採集方法 24
6.2 指標採集頻次 24
第二部分 指標條目釋文
1 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指標類 26
1.1 自然因子指標亞類 26
1.1.1 地質因子指標組 26
(1)區域地質構造特徵 26
(2)地層岩性特徵 26
(3)物理地質現象 26
(4)水文地質現象 26
(5)新構造運動特徵 26
1.1.2 地貌因子指標組 27
(1)地貌形態類型與分區 27
(2)海拔與相對高差 28
(3)坡面特徵 28
(4)流域坡度組成 28
(5)流域形狀係數29
(6)溝谷長度 29
(7)溝谷密度 29
(8)溝谷割裂強度 29
(9)主溝道縱比降29
(10)地理位置 29
1.1.3 氣象因子指標組 29
(1)氣候類型與分區 29
(2)降水量 30
(3)氣溫與地溫30
(4)≥10攝氏度積溫 30
(5)蒸發量 30
(6)無霜期 30
(7)風速與風向 31
(8)大風日 31
(9)氣候乾燥指數 31
(10)太陽輻射與日照 31
1.1.4 土壤因子指標組 32
(1)土壤類型 32
(2)土壤質地與組成32
(3)有效土層厚度 33
(4)土壤有機質含量33
(5)土壤養分含量33
(6)土壤酸鹼度(pH值)34
(7)土壤陽離子交換量 34
(8)土壤滲透速度34
(9)土壤含水量(率) 35
(10)土壤密度 35
(11)土壤團粒含量 35
1.1.5 植被因子指標組 35
(1)植被類型與植物種類組成 35
(2)鬱閉度 36
(3)覆蓋度 36
(4)植被覆蓋率 37
1.1.6 水文因子指標組 37
(1)流域的幾何特徵 37
(2)水系形式 37
(3)河流徑流特徵 37
(4)河流泥沙特徵 38
(5)地下水 38
1.2 社會經濟因子指標亞類 38
1.2.1 社會因子指標組 38
(1)土地面積 38
(2)人口總數 38
(3)農業人口 39
(4)農業勞動力 39
(5)人口密度 39
(6)人口增長率 39
(7)基本農田面積 39
(8)人均耕地面積 39
1.2.2 經濟因子指標組 39
(1) 國民生產總值 39
(2)農業產值 39
(3)糧食總產量 39
(4)糧食單產量 40
(5)農民年均產值 40
1.2.3 建設發展指標組 40
(1)土地資源利用狀況 40
(2)礦產資源開發狀況 40
(3)水資源利用狀況 40
(4)交通發展狀況 40
(5)農村產業結構 40
2 水土流失狀況指標類 42
2.1 水蝕指標亞類 42
2.1.1 坡面小區觀測指標組 42
(1)侵蝕性降雨 42
(2)降雨侵蝕力指標 42
(3)產流量 42
(4)土壤侵蝕量 43
(5)土壤導水率 43
(6)土壤黏結力 43
(7)土壤抗沖性 44
(8)土壤抗蝕性 44
(9)單位面積溶蝕量 45
2.1.2 小流域觀測指標組 45
(1)水位 45
(2)流量 45
(3)含沙量 46
(4)徑流量 46
(5)輸沙量 46
(6)泥沙顆粒組成 47
(7)水體污染 47
(8)水土流失面積 48
(9)輸沙模數 48
(10)徑流模數 48
(11)土壤侵蝕強度 49
(12)泥沙輸移比 49
(13)溶質含量 50
(14)溶蝕速率 50
2.2 風蝕指標亞類 50
2.2.1 風蝕場觀測指標組 50
(1)起沙風 50
(2)風沙強度與頻度 51
(3)優勢風沙 51
(4)風沙流強度 51
(5)風蝕深 52
(6)土壤堅實度 52
2.2.2 風蝕調查指標組 52
(1)抗風蝕顆粒 52
(2)沙丘移動 52
2.2.3 沙塵暴觀測指標組 53
(1)沙塵暴次數 53
(2) 降塵量 53
2.3 重力混合侵蝕指標亞類 54
2.3.1 撒落觀測指標組 54
(1)撒落坡面特徵 54
(2)撒落量 54
2.3.2 滑坡觀測指標組 54
(1)滑坡規模 54
(2)滑坡形變數 55
(3)滑坡異常現象 55
2.3.3 土石流觀測指標組 55
(1)土石流特徵 55
(2)土石流運動速度及歷時 56
(3)土石流泥位 56
(4)土石流密度及砂石含量 56
(5)土石流流量 56
(6)土石流徑流(漿體)總量 57
(7)土石流衝出物量 57
2.3.4 崩崗侵蝕觀測指標組 57
(1)崩崗發生面積 57
(2)崩崗侵蝕量 58
2.4 凍融侵蝕指標亞類 58
2.4.1 寒凍剝蝕觀測指標組 58
(1)寒凍剝蝕深 58
2.4.2 熱融侵蝕觀測指標組 58
(1)凍土厚 58
(2)凍結期 58
(3)熱融位移量 59
(4)熱融侵蝕面積比 59
2.4.3 冰雪侵蝕觀測指標組 59
(1)冰磧物堆積量 59
3 水土流失危害指標類 60
3.1 破壞可利用土地資源指標亞類 60
3.1.1 可利用土地數量減少指標組 60
(1)溝谷吞噬面積 60
(2)沙化面積 60
(3)石漠化面積 61
(4)洪水沖毀面積 61
(5)滑坡土石流掩埋面積 61
3.1.2 可利用土地質量下降指標組 61
(1)土壤肥力下降 61
(2)有效土層減薄 61
(3)土壤質量惡化 62
3.1.3 可利用土地資源經濟損失指標組 62
(1)土地損失折現 62
(2)土地生產力下降損失 62
3.2 泥沙淤積危害指標亞類 63
3.2.1 減少設施利用率指標組 63
(1)庫壩淤積 63
(2)河湖淤積 63
(3)港口淤積 63
3.2.2 洪澇等災害指標組 63
(1) 自然災害 63
(2)洪澇損失 64
(3)風沙損失 64
(4)滑坡等損失 64
(5)土石流災害損失 64
3.2.3 泥沙淤積損失指標組 64
(1)水利設施損失 64
(2)河湖淤積損失 64
3.3 水資源污染指標亞類 65
3.3.1 營養物質指標組 65
(1)總磷 65
(2)總氮 65
(3)氨氮 65
3.3.2 非營養物質指標組 65
(1)氟化物 65
(2)揮發酚 66
(3)高錳酸鹽指數 66
(4)五日生化需氧量 66
3.3.3 病菌指標組 66
(1)糞大腸菌群 66
4 水土保持措施指標類 67
4.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指標亞類 67
4.1.1 梯田工程措施指標組 67
(1)梯田面積 67
(2)梯田工程量 67
(3)梯埂利用率 68
4.1.2 溝頭防護措施指標組 68
(1)溝頭防護數量 68
(2)溝頭防護工程量 68
4.1.3 谷坊工程指標組 68
(1)谷坊數量 68
(2)谷坊工程量 69
(3)谷坊攔蓄泥沙量及淤地面積 69
4.1.4 淤地壩工程指標組 69
(1)淤地壩數量 69
(2)淤地壩庫容 70
(3)淤地面積 70
(4)淤地壩控制面積 70
(5)壩體沉降、裂縫、位移與滲漏 70
(6)淤地壩工程量 71
4.1.5 坡面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指標組 71
(1)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蓄水池(窖和澇池)數量 71
(2)小型蓄水工程容積 71
(3)節水灌溉面積 71
4.1.6 引洪漫地工程指標組 72
(1)引洪漫地工程數量 72
(2)引洪漫地面積 72
(3)引洪漫地工程量 72
4.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指標亞類 72
4.2.1 水土保持造林指標組 72
(1)水土保持林面積 72
(2)林木密度 73
(3)生物生產量 74
4.2.2 水土保持種草措施指標組 74
(1)水土保持草地面積 74
(2)更新草地面積 74
4.3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指標亞類 75
4.3.1 改變微地形措施指標組 75
(1)水平種植面積 75
(2)水平溝種植面積 75
4.3.2 增加地面覆蓋措施指標組 75
(1)間作、套種面積 75
(2)草田輪作面積 75
(3)種植綠肥面積 76
4.3.3 增加土壤入滲措施指標組 76
(1)增滲保土面積 76
(2)留茬播種、殘茬覆蓋面積 76
4.4 其他治理措施指標亞類 76
4.4.1 風沙治理措施指標組 76
(1)工程固沙面積 76
(2)固沙造林面積 77
(3)固沙種草面積 77
(4)改沙造田面積 77
(5)防風護田面積 78
4.4.2 重力侵蝕防治措施指標組 78
(1)防治面積和數量 78
(2) 防治固定岩(土)體體積 78
(3)防治措施工程量 78
4.4.3 土石流治理措施指標組 79
(1)攔沙壩 79
(2)攔沙壩工程量 79
(3)導流渠 79
(4)導流渠工程量 79
(5)其他工程 79
(6)其他工程量 79
(7)治理溝道數量 80
4.4.4 開發建設項目治理措施指標組 80
(1)攔渣工程 80
(2)攔渣工程量 80
(3)護坡工程 80
(4)護坡工程量 81
(5)土地整治工程 81
(6)土地整治面積 81
(7) 防洪工程 81
(8)防洪工程量 81
(9)綠化(美化)面積 82
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指標類 83
5.1 基礎效益評價指標亞類 83
5.1.1 綜合治理檢查驗收指標組 83
(1)治理程度 83
(2)存活率與保存率 85
(3)達標治理面積 85
(4)達標治理小流域 86
1 1.2 保土效益評價指標組 86
(1)減少侵蝕模數 86
(2)減少侵蝕總量 86
(3)攔蓄泥沙量 86
(4)減輕溝蝕量 87
(5)土壤侵蝕減少率 87
5.1.3 保水效益評價指標組 87
(1)徑流深減小量 87
(2)減流模數 87
(3)減流總量 88
5.1.4 土石流溝治理效益評價指標組 88
(1)土石流峰值流量減小量 88
(2)土石流密度減小值 88
(3)滑坡土體穩定率 88
(4)年土石流衝出土體顆粒減小率 89
(5)土石流災害減輕程度 89
5.1.5 開發建設治理評價指標組 90
(1)治理措施合格率 90
(2)土壤流失控制率 90
(3)攔渣率 91
(4)擾動土地整治率 91
(5)植被可恢復係數 91
5.2 生態效益評價指標亞類 92
5.2.1 水圈生態效益評價指標組 92
(1)減少洪水流量 92
(2)增加常水流量 92
5.2.2 土圈生態效益評價指標組 92
(1)改良土壤 92
(2)土壤滲透速度增加 92
5.2.3 氣圈生態效益評價指標組 92
(1)改善小氣候 92
(2)釋放氧氣 93
(3)淨化大氣 93
5.2.4 生物圈生態效益評價指標組 93
(1)植物降水利用效率 93
(2)環境質量提高率 93
(3)生物多樣性 94
(4)光能利用率 94
(5)系統抗逆力 95
5.2.5 水體污染程度評價指標組 95
(1)污染超標倍數 95
(2)污染超標率 95
(3)污染指數 95
(4)綜合污染指數 96
(5)富集係數 96
5.3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亞類 97
5.3.1 直接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組 97
(1)增產 97
(2)增收 97
(3)草地載畜量 97
(4)水資源增值 98
5.3.2 靜態經濟效益分析指標組 98
(1)淨效益 98
(2)效益費用比 98
(3)投資回收年限 98
(4)經濟效益係數 98
5.3.3 動態經濟效益分析指標組 99
(1)投資回收期 99
(2)動態淨效益 99
(3)動態效益費用比 99
5.3.4 間接經濟效益指標組 99
(1)基本農田節約土地面積 99
(2)基本農田節約勞工 99
(3)節約牧業用地面積 100
5.4 社會效益評價指標亞類 100
5.4.1 減災效益評價指標組 100
(1)防洪效益 100
(2)減沙效益 100
(3)減輕面源污染效益 100
(4)保護土地效益 100
5.4.2 促進社會進步效益評價指標組 101
(1)土地利用率 101
(2)農業勞動生產力 101
(3)勞動力利用率 101
(4)人均純收入 101
(5)人均糧食 101
(6)土地生產力 101
(7)恩格爾係數 102
(8)農產品商品率 102
(9)土地人口承載力 102
5.4.3 公益指標組 103
(1)土地資源增值 103
(2)生態經濟效益 103
(3)景觀經濟效益 103
6 其他指標類 104
6.1 生態修復指標亞類 104
6.1'1 封育治理指標組 104
(1)封育方式及面積 104
(2)封育措施面積 104
(3)封育合格率 104
6.1.2 綜合治理指標組 105
(1)退耕還林(草)面積 105
(2)改良品種、舍飼養殖畜(禽)數量 105
(3)生態移民數 105
(4)防蟲 (鼠)治病面積 105
(5)生態調水量 105
(6)小能源工程 106
6.1.3 質量管理指標組 106
(1)生物種群數量增加 106
(2)林草生長量增加 106
(3)土壤肥力提高 106
(4)生態災害減少 106
(5)社會經濟狀況變化 107
6.2 重點預防、監督、治理指標亞類 107
6.2.1 重點預防指標組 107
(1)資源增長量 107
(2)植被恢復面積 107
(3)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受益)面積 107
(4)水源區水質等級 107
(5)預防保護面積 108
6.2.2 重點監督指標組 108
(1)減少無序開礦、採石面積 108
(2)減少棄土、棄渣量 108
(3)植被保護面積 108
6.2.3 重點治理指標組 108
(1)控制侵蝕溝谷數 108
(2)水土保持治理年進度 109
(3)土壤荒漠化控制率 109
6.3 城市水土保持指標亞類 109
6.3.1 侵蝕指標組 109
(1)擾動侵蝕面積 109
(2)擾動侵蝕量 109
6.3.2 水土保持指標組 109
(1)防護工程 109
(2)路面硬化率 109
(3)硬化地面透水率 110
6.3.3 城市生態建設環境效益指標組 110
(1)減少流失泥沙 110
(2)綠化提高率 110
(3)人均綠地面積 110
(4)人居環境安全度 110
(5)人居環境滿意度 111
(6)裸地保護率 111
(7)降水蓄滯能力 111
第三部分 分類套用指標體系
1 套用分類 114
2 監測要求與頻次說明 u4
3 備註說明 114
4 各類套用指標體系表 u5
4.1 區域水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15
4.1.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15
4.1.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18
4.1.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18
4.1.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20
4.1.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20
4.2 中小流域(徑流小區、控制站)水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22
4.2.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22
4.2.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25
4.2.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26
4.2.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27
4.2.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29
4.3 風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31
4.3.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31
4.3.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33
4.3.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34
4.3.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35
4.3.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指標 135
4.4 滑坡、土石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37
4.4.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37
4.4.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38
4.4.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39
4.4.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40
4.4.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41
4.5 凍融侵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42
4.5.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42
4.5.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43
4.5.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44
4.5.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45
4.5.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45
4.6 開發建設項目水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46
4.6.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46
4.6.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49
4.6.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50
4.6.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51
4.6.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53
4.7 開發建設項目風蝕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55
4.7.1 侵蝕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55
4.7.2 侵蝕狀況監測指標 157
4.7.3 侵蝕危害監測指標 158
4.7.4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58
4.7.5 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監測指標 159
4.8 其他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61
4.8.1 生態修復監測指標體系 161
(1)水土流失影響因子監測指標 161
(2)水土流失狀況監測指標 163
(3)水土流失危害監測指標 164
(4)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 165
(5)水土保持效益監測指標 166
4.8.2 重點防治監測指標體系 167
4.8.3 城鎮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指標體系 168
參考文獻 16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