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效益的複雜性
水土保持的效益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水土保持的工作分散在廣大面上,從點上看效益顯著,從面上看並不明顯。
水土保持的作用是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互結合的整體,有直接效益,有間接效益;有些可以用實物或貨幣表達,有些則只能加以描述,無法定量,有些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更不易正確表達。
水土保持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當時當地,它既涉及到遠在河流中下游的泥沙沉積區,也涉及到若干年後的自然與經濟面貌變化,難以全面預估。
大小面積間的效益,關係到泥沙的輸移比,區間的產沙用沙條件。
氣候與雨量的時空分布有一定隨機性,很難以一時一地的變化,論證其水保效益。
資料統計與效益分析,還存在不少問題,已如前述。
效益的持續增長性
水土保持的效益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日益明顯。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保持水土, 減少水、肥、土的流失,從而增加了當地農、林,牧等業的各項收益。
(2)減輕泥沙對河道、水庫和其它水利工程的危害,節省了河道、渠道等的清淤費用,延長了水庫的使用壽命。
(3)減輕山洪、土石流的災害,減少抗災費用的投入。
(4)保持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如減低風速,防止風沙災害,改善小區氣候,美化環境等。
由於水土保持措施的許多效益難以定量,所以在計算時,常常只考慮採取水土保持措施後,農。林、牧業等收益的增量, 以及減少水土流失方面的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的調查和分析
水土保持的治理效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土地利用率提高,利用方式改善。
土地生產率提高,畝均產值增加。
糧食繼續增產,農林牧全面發展。
蓄水削洪減沙效益顯著。
林草覆蓋率增加,生態效益顯著。
農民增加收入,山區走向富裕。
水土保持對山區的建設作用
水土保持對侵蝕區的作用是以經濟效益帶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達到三項效益的統一,為改變山區自然與經濟面貌,並對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例如,遼寧朝陽地區總面積2.3km,人口350萬,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土地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全區自50年代後期以來的30多年累積造林23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4.5%增加到16.6%,種草保存面積近50萬畝,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接近50%,興建中型水庫200多座,總庫容4.7億立方米,水澆地面積由1.65萬畝提高到165萬畝,糧食生產每年遞增5.6%,棉花油料也大有發展。林業上由於經濟林、果樹林的增產,農業人口人均林副產品收入5-6元。牛、羊、豬比50年代分別增長2、3、5倍。工副業和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1958年到1982年,年產值增加了35倍。特別是80年代以來,多種經營迅速發展,鄉鎮工副業門路增多,產值迅速上升,商品率不斷提高,1980~1982年三年累計,在採礦、建材,農副產品加工,輕紡編織和飲食服務業方面,共實現利潤近1億元,在抗災保收、生產自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林草覆蓋率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內容,是衡量國土狀況和生態環境的主要指標。例如,四川邛崍縣總面積200萬畝,人口58萬,山區面積占70%"--80%,經過40年曲折反覆的過程。80年代以來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農業結構,大抓植樹造林,三五年時間,全縣森林面積已恢復到51萬畝,以林作為突破口,大搞多種經營,加強商品基地建設,加快山區經濟的發展,山區糧食4年增產36%,高出全縣平均值的3.6%,山區工農業總產值增加163%,比全縣水平高出80%,山區居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水土保持對水利事業的影響
水土保持對於沉積區水土資源利用和生產發展影響深遠,社會效益很大,但其表現則不如對侵蝕區那樣直接而明顯。同時還由於水沙的天然變差,泥沙的輸移關係,大小面積的測算方法和測驗精度等問題,在短期內常常難於看出水土保持對沉積區減沙效益方面的明顯作用。下面首先借用部分長期歷史資料反推侵蝕區生態條件的好壞對沉積區的定性影響。
水土流失對沉積區的各類水利事業與水利建設也產生巨大影響。有關資料反映,美國年均土壤侵蝕量約40億t,每年淤積水庫湖泊減少調蓄能力0.22%,造成經濟損失6~8億美元。我國僅四川、陝西兩省不完全統計,每年減少水庫總庫容的2.5%-3.5%,已部分侵入調節庫容範圍。泥沙對灌區渠系的影響也是嚴重的,豫魯兩省引黃灌區每年從黃河引水100億立方米左右,引沙1.5-2.0億t,這些泥沙除少部分送入農田外,大部分淤在沉沙池、輸水渠道、排水溝渠,使作為尾閭的衛河、渦河以及徒駭河、馬頰等河均遭嚴重淤積,為清淤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還占壓渠系兩側的耕地,沉沙池一般還需占灌區面積的百分之二三。泥沙對水電站的影響:一是加速水輪機的磨損,增加維修養護費用;二是在多沙期要停止運行,降低電站的保證出力。泥沙沉積還造成河道遊蕩不羈,航深變淺,航道擺動,水深多變,整治困難,有礙航行。總之,土壤侵蝕區的水土流失確給下游泥沙沉積區帶來嚴重危害。反之,侵蝕區的水土保持對沉積區也確有巨大作用,其間接影響可能不低於侵蝕區的直接效益。
我國有1/2的人口,2/3的工農業產量位於河流中下游範圍的沉積區內。雖不要求侵蝕區的廣大民眾為沉積區投勞費工,但即使從侵蝕區本身利益出發所進行的水土保持,也同樣會對下游帶來無可估量的效益,作為沉積區應當對中上游地區的水土保持給以一定的關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