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口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麻嶺村。始建於清代,鐘姓先祖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遷移至此而形成。因該村位於南約河匯入龍崗河的出水口處而取名水口村。村南面有八仙嶺山,海拔120米;龍崗河主要支流南約河在村北面流過。現村於1987—2004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口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
歷史沿革,人口,民系方言,地方建設,地方文化,

歷史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南聯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鐘姓,明代中期由福建寧化遷至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清乾隆四十二年由長樂縣(今五華)遷至此地。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458人,其中男性228人,女性230人;80歲以上22人,最年長者10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08人;海外留學2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4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8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地方建設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薯類,養豬、鴨、雞等。改革開放後,村集體開始興建廠房,招商引資辦企業。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節的茶果、冬至的蘿蔔茶果、十月朝的糍粑,還有婚慶食品喜粄等。
瀋海高速G15線、愛南路、植物園路、碧新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2004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博立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59人、教職工26人。村中有籃球場、黨員活動中心、梨園圖書館,藏書800冊。

地方文化

村中存有《鐘氏族譜》,於1958年裏修。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
代表性民居有上梨園老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老屋坐北向南,建築面積約2100平方米,整體布局為三堂二橫一圍,帶照壁,是典型客家圍屋,老星以三合土夯築為主;內有匾額“懋德垂昆”,立於清乾隆年間。老屋整體布局和結構均保存得較好,牆體、基礎完好。但祠堂兩側外圍牆已倒塌,大面積牆壁腐蝕。原有的月池已被填埋。在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上梨園老屋被公布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