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村(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南五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口村,位於厚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3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相鄰自然村有雀嶺村、塘新村、東坑村。始建於清朝,因村旁半山腰鑿有一個出水眼,泉水長流而取名水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南五社區
  • 地理位置:厚街鎮東南部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八區(竹溪)橋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橋頭鄉、第十二區橋頭鄉、仙橋大鄉橋頭鄉、厚街人民公社橋頭生產大隊、仙橋人民公社南五生產大隊、厚街人民公社南五生產大隊;1983年,屬厚街區南五鄉;1987年,屬東莞市厚街鎮南五管理區;1999年,屬厚街鎮南五行政村;2011年1月,屬厚街鎮南五社區。
世居村民有陳、李、嚴3姓,以陳姓為主。陳姓先祖於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遷至今東莞厚街橋頭;清朝遷至當地。李姓和嚴姓均於民國時期從佛山順德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97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88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600人。世居村民均為漢族,有廣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大多使用粵方言東莞厚街話,少部分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橙、橘、荔枝、龍眼、莞草,尤其盛產荔枝、龍眼、莞草。改革開放初期,村內有爆竹、糧油、草蓆編織、榨糖等加工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中企業經營行業涉及鞋業、塑膠、家具、皮具、五金機械、物流運輸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業生產、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松糕、米餅、荔枝幹、蛋扣、雞仔餅、鹹團、粽子等。
該村80年代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中期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00年初通網際網路。有籃球場、村民活動中心各1個。
村內有建於民國時期的傳統廣府民居10座,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部分保存完整,仍有人居住。
村中有水井1口,始建年代不詳。
有“求雨”民俗。民國初期,每當久旱不雨,父老長輩便召集鄉民打著“祈求雨澤,早賜甘霖”的白旗到“大石頭”“海月岩”“水口”等地舉行求雨儀式。其間,禁止屠宰,人人齋戒,以示誠意。40年代後,此舉廢止。
1942年8月28日,中共抗日游擊隊彭沃中隊在赤嶺伏擊日軍,斃敵6名,後又在橋頭水口山阻擊日軍。
村有水口來歷的傳說。在水口山南坡500米處有個天然泉眼,名叫“龍泉”。一百多年前,有人用花崗岩鑿成一龍頭鑲在泉眼中,泉水恰好從龍口不斷湧出,順著山勢奔流;遇到山石,則水花四濺,響聲潺潺,匯入山坡下蓄水的池塘中。因龍口噴水,故名“水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