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水北原名渝北,因位於渝水之北而名之。後以
蒙河北畔之水北圩而更名。1949年置水北區,下設泉塘、躍塘、樓前、錢圩等十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9年改鎮。1997年,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潭江、色陂、南陂、樓前、龍骨、陳家、琴山、石上、北港、排江、
金星、躍塘、泉塘、新橋、上村、樓山、水北、木江、龍坑、錢圩、
黃坑、昌下、伍塘23個行政村和水北居委會。鎮政府駐水北圩,距區政府35千米。
自然地理
水北鎮隸屬
新余市渝水區,距市區35公里,鎮境東臨江西省樟樹市義城鄉與中洲鄉,西連渝水區
下村鎮、
人和鄉、
鵠山鄉,南接渝水區北崗鄉,北鄰上高縣
蒙山鄉、高安市的田南鄉和建山鎮,是四縣(市)十鄉(鎮)的結合部,總面積131.23平方千米,是渝水區最大的鄉鎮之一,素有“茶葉之鄉”、“米粉之鄉”、“渝北第一鎮”等美譽。水北鎮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多屬丘陵地帶,蒙河穎江沿集鎮南北蜿蜒而下,蒙山聳峙於西,北部山巒起伏,上新(上高至新余)公路沿西邊緣穿過,兩條人字形的鄉級公路(水線、水新)主貫全鎮。
行政區劃
轄水北居委會、水北村、南陂村、慕江村、排江村、北港村、潭江村、石上村、金星村、樓山村、伍塘村、上村村、琴山村、昌下村、新橋村、陳家村、錢圩村、樓前村、泉塘村、黃坑村、龍骨村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574人(2017)。
自然資源
其境內資源豐富,包括梅山煤礦資源儲量達2億噸,高嶺土儲量達2800萬噸。
經濟發展
集鎮建有大型室內集貿市場、竹木市場、小豬市場、耕牛市場等專類市場;1996年投資800萬元,總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穎江農貿城,是新余市最大的農村室內集貿市場,並迅速成為周邊四縣市十鄉鎮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圩日成效額達15萬多元。水北鎮物產資源豐富。礦藏主要有無煙煤、煙煤、高嶺土等,特別是高嶺土儲量大,達2800萬噸,主要分布在鎮內勾陂、石上、蒙山等地,該礦是生產耐火材料、瓷器、玻璃的好原料,開發前景廣闊。農作物以水稻、棉花為主,並盛產紅薯、花生、西瓜、蘿蔔、柑桔、茶葉等。經過多年的發展,水北鎮已形成了多個具有傳統特色的品牌。如三八茶廠的龍山銀針以其形美、味醇香濃、耐泡的特點,獲省優質名茶,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水北米粉和豆腐分別以其酥韌、口感細膩和色美味佳揚名四方,鎮供銷社新引進的茶樹菇栽培,經濟效益明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全鎮農業經濟主要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主,其特色農業“兩茶四基地”(高產油茶、鐵觀音茶業和綠色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金銀花基地、藥材基地)是全市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工業以伊利、天凱樂食品加工、天翔紡織廠為主,註冊了水北米粉和水北豆腐知名商標,其製作工藝是新余市1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2個。
水北集鎮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鎮中心區面積4.7平方公里,有水北、南陂兩個村委會聚居,常住人口7500多人,國營鎮辦企事業單位39家。水北集鎮貿易繁榮悠久,從明隆慶年間開始,定農曆二、五、八、十日為趕集日。自清代起,興起一年一度的趕會場,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二至初八舉行,歷時七天,初九為廟會。
水北還新建了武漢伊利廠和鐵觀音茶廠!新余各大工地都有我們水北的基建老闆!
社會事業
近年來,全鎮緊緊圍繞 “生態立鎮、產業強鎮、特色富民”的戰略目標,成立了水北商會(全省首家鄉鎮商會)和水北商會黨委,建立了新橋老屋、熊坑新村等23個頤養之家和省級精品社區村落2個(泉塘村委、伍塘村委),徵集了水北精神(精工水北,信義天下),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水北鎮的市政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先後投資興建了沿江路、穎江大道和十字街,鋪設了水泥路面,集鎮中心還配套興建了醫院門診及住院部大樓、稅務大樓、百貨大樓、文化中心站、廣播電視衛星接收站等,全鎮有線電視戶達3000戶,村村通廣播,程控電話用戶達2000門;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22所,中心幼稚園2所,教職員工近500人,在校學生達2700多人。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資源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拾年山遺址以及百年古村黃坑古村都具備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開發前景均十分廣闊。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委(穎江西大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