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坑村(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鎮下轄村)

黃坑村(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鎮下轄村)

黃坑村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鎮,全村皆姓傅。村落依山傍水,三面環山。主要發展農業,林業。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花生。水果有西瓜,柑桔。聞名全國的美食有黃坑掛麵,在《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中有對此民間傳統手工掛麵的專題報導。

村落創始於公元1325年。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始祖名署為避黃巢兵亂,以湖南湘潭徙居清江石頭,至彥升公時分居於渝北(今水北)黃塘,元太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希聖公遷址黃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坑村
  • 外文名稱:huangkeng
  • 別名:千年古村 國家級傳統村落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委
  • 所屬地區:中國江南
  • 下轄地區:公塘、上小水、下小水、鐘家、山背、井村、橋頭、洲上、劉港
  • 政府駐地:水北鎮
  • 電話區號:0790
  • 郵政區碼:3380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中西部
  • 面積:2000多畝
  • 人口:1000餘人
  • 方言:新余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金星磊落、金獅迎星、震山流霞、盤阿竹韻、晚田浴鷺、千年古樟
  • 機場:贛西仙女湖機場(未建)
  • 火車站新余站,新余北站(高鐵站)
  • 車牌代碼:贛K
  • 主要院校新余學院江西工程學院
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黃坑古村,坐落於江西省新余市、樟樹市和上高三市(縣)交界處,與蒙河相鄰,傍山而建,逐水而居。據傳,古村有“江南第一當”美譽,且人才輩出,在唐朝時就有大夫第。黃坑的古屋以祠堂為中心,向兩翼及後方伸展。踩著泛青石板和叢生雜草,行走駐足於棟棟浸透著數百年歲月的大屋間,仿佛走進了古村昔日的繁華喧囂中。
古村大屋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外牆全部用砂石青磚築成,裡屋為木質結構的,巨大屋柱撐起大梁,客堂與天井、臥室、廚房、閣樓結為一體。尤其讓人驚奇的是,寫著“大夫第”、“司馬第”、“養正齋”的一棟棟大屋正門,都由4塊青石板築成,尤其正門兩側長2米餘的青石均為未切割的整石條,可見古屋建立時選料的講究和精細。數百間房屋耗費的木材和這么粗大的屋柱又是從何而來呢?
每幢房屋的大堂有天井,天井裡布了暗道,水不會溢出來。古村的排水系統全為暗溝,互相連通,排水順暢,匯流後統一排入蒙河,讓人不禁對百年古村先進的排水系統連連稱奇。進得裡屋,但見古屋閣樓雕欄相望,鏤空雕刻,細膩均勻,入木三分,雖經風雨侵蝕,人物圖案仍清晰可辨,不失為藝術佳品。
起於唐朝、盛於清朝的黃坑,原有古屋100餘棟,除有人居住的保存還好外,無人居住的大屋已是牆體剝落、屋樑坍塌。
小橋流水人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傳統古村落不僅是復返童真的心靈慰藉,更是銘刻歷史的精神坐標。
位於新余市水北鎮的黃坑村就是這樣的一座傳統古村。與蒙河相鄰的黃坑村地理條件優越,東臨流霞山,南面豐田沃土,北倚獅琴山,浸沁山水之靈氣。村內有十七處美景,分別是金星磊落、金獅迎星、震山流霞、盤阿竹韻、晚田浴鷺、野館書聲、古堎翔鴻、清泉漱石、穎江漁唱、蒙峰返照、神龜觀星、伏虎嘯風、犀牛望月、大嶺樵歌、三八冰境、古樹、田園交響樂。
黃坑村村民均姓傅,據《新喻黃坑傅氏族譜》載錄:“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始祖名署為避黃巢兵亂,以湖南湘潭徙居清江石頭,至彥升公時分居於渝北(今水北)黃塘,元太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希聖公遷址黃坑”。
黃坑村人歷代重視教育,文化底蘊深厚而濃重。明清時期,名儒商賈輩出,有普安知州傅芬、恩賜舉人傅陶熔、恩貢曲州牧傅世烈、八品銜官傅立宗、傅如理、縣丞銜官傅世燕、例授州同銜傅如珉、例授營千總銜傅學周等文武官員。至清道光年間,黃坑傅氏已發展成鼎盛時期,除一戶官差外,各戶都參與經商,其棉花布匹生意曾一度壟斷江南,在外當鋪達數十家之多,號稱“江南第一當”。村旁的穎江(今蒙河)碼頭,船來客往;通往四周村莊的道路全部鋪設了青石板,商賈雲集,黃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糧棉集散地,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傳統文化仍然時興於此,50年代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的傅世耀因在遺傳學、教育界和翻譯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世界名人錄》。
俯瞰黃坑村,其地形從北向南呈由高向低傾斜,青牆灰瓦的古屋一棟棟緊連一起,有序排列,呈“豐”字形,這也表明古村祖先預祝家族人丁旺盛,發達興旺的心愿。穿梭於古村之中,凝重豐厚的歷史氣息令人沉醉。曲徑通幽的巷道縱橫交錯,是連線家與家的紐帶,體現了傳統家族聚集的特點。沿著巷道踏入一棟棟古宅內,縷縷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黃坑村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主要有:士大夫第、餘慶堂、大夫第、司馬第、聚星里、四益齋、松竹山房、果育山房、爽氣環軒、十二山房、野館書聲、指南山房、美盡東來、別開生面、勢奮北溟等近二十棟建築,占地9700多平方米。這些古民居基本上為明清風格,屋頂有防火牆相隔,而房屋之間則有通道將各屋連為一個整體,使古屋棟棟相連,四通八達,可從村頭至村尾。下雨天時,行人走遍全村也不會打濕腳。不少古屋的門框上至今仍保留著清晰可見的石刻圖案和名稱,彰顯著昔日屋主的身份及地位。
古屋外部全部用磚瓦修葺,由黃泥長的土牆上再砌上用柴林燒鑄的青磚合成的外牆高高聳立,僅留有幾個木製的小軒榭,酷似古城堡,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架勢。進入古屋的每個外門上均搭建了一個由里向外傾斜的瓦檐,入屋的正門則由4塊青石板築成,門兩側的青石板琢有波浪線形的深痕,與門框齊高,上下兩塊石板與外牆同寬。正門兩側長2米餘的青石均為未切割的整石條,用如此石條砌門,可見古屋建立時選料的精細。
古屋內為木質結構,布置精巧,結構大致相似,具有濃郁的江南民居特色。客堂坐北朝南,寬敞明亮。天井位於客堂南端,呈風車漏斗形的屋頂,使雨水直接流入天井內。天井四角設有暗道,便於排水。客堂左為臥室,廚房則與客堂南牆相連,與天井相望,排水便捷。閣樓雕欄相望,刻有豐富的圖案,筆墨細膩,鏤空均勻,雖經百年風雨侵蝕,但仍清晰可見,足可稱之為藝術佳品。
更令人稱奇的是,黃坑古村的排水系統全為暗溝,互相連通,不僅排水順暢,且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匯流後統一排入蒙河內。村後,一棵樹冠如傘的古樟傲立,該樹樹徑約2米,高達10餘米,需4人才能合抱。根據村史記載,古樟有超過500年歷史。古樟位於村落與山林之間,似有採集山林之靈氣傳輸於古村之勢,既是村莊歷史的見證,又是村民對美好願景的寄託。
正是由於黃坑村獨特的民俗民風,精湛別致的建築瑰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2014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等七部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坑村成為新余市唯一入選的村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