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下實驗室。套用飽和潛水原理在水下設定的供科學家和潛水員工作、休息和居住的活動基地。其結構大多是鋼質的圓筒、圓球或橢圓球,也有用尼龍橡膠等材料製成的充氣結構。大多固定在海底上,少數漂浮於一定深度或可移動。被稱為水下實驗室系統。水面補給船的任務是進行指揮、通信、安全保障和各種物資供應。人員運載艙是水下實驗室同水面補給船之間的運載工具。水下實驗室是潛水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場所。在水下實驗室進行測量和試驗,不受外界環境、特別是天氣狀況和風浪的影響。測量精度高,能在水下有效地完成海洋生物、地質、污染、考古、湖沼或海洋藥物等研究,是海洋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工具。
詳細介紹
水下實驗室的構想提出的。美國的海中人-1號和法國的大陸架-1號水下實驗室率先在地中海試驗,到了1977年1月,前蘇聯的底棲生物-300號水下實驗室,作業深度已達300米,自恃力14天,可容納12名乘員。當代水下實驗室的下潛深度可超過300米,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作業期限通常為兩周,最長可達59天。
設定在海底的供科學家和潛水員休息、居住和工作的活動基地,又稱水下居住艙。它是根據飽和潛水技術原理設計的(見
潛水技術),可以移動,是從事水下調查研究和潛水作業的重要工具。
水下實驗室系統通常由水面補給系統、人員運載艙和水下實驗室三部分組成。水下實驗室有工作室、寢室和出入口室(閘室),並帶有廚房、廁所、浴室等生活設施。內部氣壓與設定深度水壓相等。氣體成分根據水下生活要求一般配製為氮、氧或氦、氮、氧混合氣體。實驗室內外壓力平衡時,海水不會進入室內,人員可以通過閘室自由出入。實驗室內壓力、溫度、濕度和氣體成分由儀表自動監控。
外部一般附有高壓氣瓶、壓載水艙和固體壓載等,通過壓載水艙注、排水使實驗室下潛、上浮。實驗室的電力、呼吸氣體、淡水和食物由陸上、補給船或補給浮標等補給站,通過電纜、水管、氣管組合的“臍帶”供應。潛水人員作業完畢返回正常環境之前,通過減壓艙進行減壓。水下實驗室殼體一般為耐壓高強度鋼製成,也有採用橡膠、塑膠以及丙烯玻璃等材料的。
水下實驗室的構想是在 20世紀 20年代提出來的。1962年,美國“海中人-1”號和法國“大陸架-1”號水下實驗室首次在地中海進行試驗。初期的水下實驗室固定於水下,依靠補給船的起重機吊放海底。以後的水下實驗室可以通過壓載水艙注、排水,做沉浮的垂直運動,並向作業水深大、自持力強和機動性能好的方向發展。如蘇聯1977年 1月下水的“底棲生物-300”號作業深度達300米,自持力14天,可容納12名乘員。由於通訊聯絡、保暖措施、安全減壓等方面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加上造價昂貴,水下實驗室目前仍處於實驗研究階段,今後水下實驗室的發展方向是:作業深度大、自持力強、機動性好,同潛水艇、深潛水系統結合成為具有高度機動性能的綜合水下活動基地。
當今世界僅存海底居住實驗室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拉哥礁海海底,有一個名叫“寶瓶座”的海底實驗室。它是當今世界僅存並仍在運作的海底研究站。“寶瓶座”被放置在海面下20米深處,外觀好似一艘潛水艇,總重量81噸。科學家通常先乘船到它的上方,換上潛水裝,再潛入海底。“寶瓶座”體積不大,但可容納六人居住。科學家們主要在這裡研究珊瑚、海草、魚類等生物和水質等生態環境的變化,並記錄自身在海底生活的各種生理狀況。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可在實驗室連續住上數星期,所需食物和工具都被裝在防水的罐子裡由潛水員定期送往實驗室。但是水下生活給科學家們也帶來了不少困擾。由於“寶瓶座”里的空氣濃度是水平面上的2.5倍,人體吸入氮的含量會隨之增高,噪音會變得奇怪,耳膜也會感覺到不小的壓力,就連食物的味道也會變得淡而無味。不過,海底實驗室還是給科學家們帶來了不小的希望。他們想通過它掌握更多人類在水下生活所需的各種信息,期望有朝一日,人類能向更深的海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