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城市

水下城市

水下城市,就是建立在水下的可供人類居住、生存並發展的建築群落。從廣義來說,水下城市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被動”水下城市,或者稱之為古代城市水下遺址,即由於地質變遷,古代城市沒於水下,它們中的其中一部分已被人們發現而了熟知。而另一種則是現代人為了追求冒險或真實需求,在水域探索過程中,主動建立的水中的人類社會。畢竟,地球表面70%的區域都被水所覆蓋,在水中有足夠的空間、資源可以利用。從狹義而言,只有能供現代人類生存發展的水下建築群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水下城市。至今為止,這樣的建築群落還僅存在人類的幻想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下城市
  • 外文名:Underwater city
  • 性質:城市的一種類別
  • 分類:被動形成 主動形成
預備規劃,設計與構想,科幻水下城市,

預備規劃

預備建造的水下城市
“海神”水下度假村
如果希望在水下40英尺(約合12米)睡上一晚並且駕駛自己的私家潛艇穿行於熱帶瀉湖之中,“海神”海下度假勝地將是世界上能夠讓這兩個夢想都成為現實的唯一選擇。電梯負責將客人運至海床上的小“豆莢”,豆莢裝有透明的丙烯酸樹脂壁,讓遊人欣賞海下景色時視線不會受到干擾。 對於那些腰纏萬貫的遊人來說,他們可以租住豪華“鸚鵡螺套房”,房內裝飾和布置與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潛艇類似。
水下城市
這個度假村原定於2008年開工建設,後推遲至2010年初,卻直到現在仍不見動靜,目前(2010年12月)尚不清楚這個項目還能否啟動。如果最終成為現實,“海神”水下度假村項目將在一個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鹹水湖底部建24個豪華套房,可一覽周圍美景。不過,入住價格不菲,兩人平均每周的花費高達3萬美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
杜拜七星級水下酒店Hydropolis
Hydropolis是一家規模龐大的豪華酒店,由全部位於海下客房、酒吧、飯館、商店和劇場構成,面積超過倫敦的海德公園。給人的感覺是,Hydropolis水下酒店是科幻小說和科幻影片中才有的東西,但實際上,這家坐落於杜拜的未來派酒店已在建造之中。Hydropolis位於阿拉伯灣沿岸地區,客人可搭乘位於隧道內的一輛列車從陸地前往這個海下酒店。
Hydropolis本來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酒店,該酒店內有220個豪華套房,裡面還有一座水下娛樂城、一個水上基地以及連線這兩部分的隧道。不過,由於2008年至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Hydropolis項目變得有些不切實際,對於富有的杜拜來說也是如此。雖然承建商宣稱可以在任何時候開工建設,但Hydropolis項目實際上已被束之高閣。

設計與構想

“海底生物圈2號”
想像一座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城市,能根據需要前往任何一個地方——從漂在海面上到潛入海底。“海底生物圈2”號(Sub Biosphere 2)是一個水下城市概念,由八個生活、工作與農場生物群落圍繞一個大型生物群落而建,後者有維持整座城市運轉的所有必備設施。從理論上講,只要充足的補給和準確的訊息,“海底生物圈2”號可以承受從颶風到核戰爭等各種災難。
漂浮的摩天大樓——“旋轉城”
從技術上講,“旋轉城”(Gyre)不是漂浮的摩天大樓,更像是“海底刮刀”。不同於我們熟悉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旋轉城”是從一個浮動平台下降至海面400米處。這個浮動平台有四個“臂膀”,為整座城市提供浮力,為大型船隻提供停靠的港灣。“旋轉城”由太陽能、風能和波能等可再生能源驅動,能夠容納一個研究站和一個擁有商店、餐廳、花園、公園和娛樂設施的度假村。
受水母啟發的澳大利亞海洋城
建設有些水下城市不是為了讓其像可以下沉的現代化大都市,而是為了成為海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澳大利亞以水母為靈感打造的海洋城“Syph”不是“建築物”,而是“生物”,每個“生物”都有特定任務,比如製造食物或為居民提供住所。
阿姆斯特丹水下“未來城”
阿姆斯特丹長期以來面臨人口激增和用地短缺的問題,如果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一問題會變得更加尖銳。許多超前意識的建築師提出為阿姆斯特丹打造一座“漂浮的未來城”,這樣的概念也會有一些水下城的功能。
能夠自給自足的漂浮“水中刮刀”
水中刮刀”就像“旋轉城”與澳大利亞“Syph”海洋城的綜合體,是一個水下倒立式摩天大樓,同時還運用了一些奇特的仿生學技術。來自馬來西亞的設計師薩利·阿德雷說,“其生物發光觸角為海洋動物群提供了生活和聚集之地,同時又能通過運動收集能量。”
亞歷山大港水下博物館
很少有人見過沉入地中海的亞歷山大古城遺址。20世紀90年代,潛水員發現了亞歷山大古城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26個獅身人面像。如果世界第一個水下博物館能夠建成,公眾就可以親眼看到這些文物。按照設計,這個半潛式博物館由四個船帆形狀的結構組成,每個代表羅盤上的位置,將使亞歷山大古城遺址可以遵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有關保護水下遺產的規定得到妥善保護。一個研究小組目前仍在嘗試如何在不破壞這些珍貴文物的情況下建設水下博物館。
取經於“星戰”的海洋研究設施
海洋研究設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一帶,但它們往往“相貌平平”。Facility at Sea的出現將改變這一切。這是一個靈感來自於《星球大戰》、樹木以及海上石油平台的令人吃驚的設計。每一個建築的主要構件是一個類似樹幹的圓柱,海洋研究設施的很多重要組成部分均位於圓柱之內,例如能量儲存設施、引擎室以及控制室。位於“研究球”之內的是實驗室、教室和辦公室,“棲息盤”則容納生活區。 Facility at Sea由詹森·梅拉德設計,可以採取海下和海上兩種方式,身在其中的科學家可逗留6至12個月。
生態友好型但不切實際的白令海峽大橋
橫跨白令海峽的生態友好型大橋顯然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想法,但卻不太可能成為現實。如果最終夢想成真,這座大橋不但可以促進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同時也能保護野生動物,它所呈現的視覺奇觀與其它任何已經建造的建築截然不同。 白令海峽大橋由Off Architecture建築公司提議,是一個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並使用清潔能源的生態系統,可以與海洋生物和睦相處。除此之外,大橋內還建有一家公園以及一個烏托邦式“明日村落”。

科幻水下城市

“生化奇兵的水下迷城”
它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變成現實。作為有史以來最令人吃驚的水下城之一,這一構想其實來自經典電子遊戲《生化奇兵2》,是一座完全沉入冰島附近的海底城市。它最初是作為二戰結束後全世界人的烏托邦式避難所,後淪為內部動亂的犧牲品,廢棄的“水下迷城”正是玩家極力探索的地方。
“克蘇魯的家——拉萊耶”
在本榜單上其他水下城市和建築物概念提出很久以前,美國三大恐怖小說家之一洛夫克萊夫特筆下的“拉萊耶”是繼亞特蘭蒂斯之後,最令人感興趣的水下大都市。畫家約翰·庫爾哈特在這幅不可思議的藝術作品中賦予“拉萊耶”可怕的力量,提醒我們在海底生活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