氬原子模型

氬原子模型是一個物理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氬原子模型
  • 類型:模型
  • 領域:物理
  • 相關:原子核
對該模型的結構解析如下:
“氬原子模型”剖面圖“氬原子模型”剖面圖
1. 球面結構。在傳統傳播模式中,一家報紙、一個廣播電台或一個電視台的傳播模型的拓撲結構為星型,即由該報紙、電台、電視台為中心呈放射狀傳播,而整個報紙行業媒體、廣播行業媒體、電視行業媒體則分別構成了匯流排型傳播結構,線上每一個點均呈放射狀傳播。對於網路傳播來說,由於其傳播主體種類、數量的眾多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顯然已不足以用點或線的結構來描述它,而是構成了“面”傳播模式。“面”上的所有“點”通過網際網路分散、均質的連線,沒有邊、角之分,故而形成球面結構。
2. 大眾傳播平台。以半徑最小的球面P1代表網路傳播的大眾傳播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的傳播主體是面向全體客群進行大眾傳播活動的網站,按其性質可分為政府網站、商業網站、企業網站。所謂大眾傳播平台,就是以這些傳播機構、網站為主體進行傳播行為的物理平台,在這裡所進行的傳播活動主要是“一對多”形式的大眾傳播。
3. 客群傳播平台。以半徑稍大的球面P2代表網路傳播的客群傳播平台。所謂“客群傳播平台”是指以客群為主體進行交流活動的網路平台,既包括人際傳播平台,如IM、Email,也包括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平台,如BBS、Chat Room,還包括客群的個人傳播平台如Blog、Homepage等。
4. 網路傳播範圍。以最外層的半徑最大的球面P3代表網路傳播的活動範圍。在傳播實踐中,網路的活動範圍受到網路傳輸技術、網路物理覆蓋範圍、網路使用人數及其分布、網路服務套用等因素的制約,隨著各個因素的發展,這個範圍也不斷的擴大,但是在時間維度的任何一個坐標點上看來,這個範圍都不是無限的,總是存在一個邊界。
5. 網路客群。儘管在網路傳播中“客群”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例如有學者認為“在大眾傳播時代曾經整齊劃一的客群逃遁到了四通八達的網路空間,成為個性化的網民。客群被網路消解了。”[6] 但是仍然客觀的存在著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區別,因而這裡仍然沿用“客群”這一說法。網路客群存在於P2和P3之間,以A表示。客群A與客群傳播平台P2、大眾傳播平台P1之間存在密集的信息傳輸通道,這種通道全部具有雙向傳輸特性。
6. 比特流。整個網路傳播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比特流就是用來描述系統內流動的信息的量。網路傳播的信息內容包羅萬象,有文字、圖形、音樂、電影、遊戲以及各種指令集。但所有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是以比特流的方式在物理鏈路上傳輸的,因而比特流的概念是網路信息流動的最適合的描述方式。
7. 控制核心。以同心球的球心O代表網路傳播的控制核心。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把自身和一切權力交給公眾,受公意之最高的指揮,我們對於每個分子都作為全體之不可分的部分看待。”“任何人如不遵守公共的意志,得由全體迫其遵守之。”[7] 網路傳播的控制核心,本質上就是指社會秩序、社會規範,也就是盧梭所說的“社會契約”、“公共的意志”。從實踐中看,該控制核心的主體通常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權力機構、組織,控制的手段有行政、技術、法律、道德等。
8. 傳播環境。同心球的球心(即控制核心)至最外層球面P3之間的球體部分(不含三個球面)代表網路傳播的傳播環境,分為三個層次:①P3至P2之間的球體為客群的存在環境,如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群體環境等,也包括客群自身的內在環境,如人格結構、自我印象、教育水平等。②P2至P1之間為客群傳播平台的運行環境,包括物理環境——設備、技術、規模等,以及人文環境——政策、法規、道德體系等。③P1以內為大眾傳播平台的運行環境,同樣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部分。網路客群和網路傳播平台的傳播行為均受到各自所處的環境的影響。
9. 層次與平衡。在上述的三層傳播環境中,每一層環境相對於其主體的主要影響力量是不同的。對客群來說,其存在環境中的主要影響力量來自於個體的社會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等,這些屬性決定了客群網路活動的目的、方式、持續性;對客群傳播平台來說,主要影響力量來自於網路媒體的物理環境,網站的功能、頻寬、技術設計決定了它吸引客群的能力,進而決定其生存和發展;而對於大眾傳播平台來說,主要的影響力量則是人文環境,也就是政策、法規、道德體系等。這個環境本質上是由控制核心的控制力造成的,而且這個控制力穿過P1繼續向外輻射直到網路傳播的整個活動範圍P3,只不過離控制核心距離越遠,這個控制力也就越弱。在這裡,這種控制力十分類似氬原子的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引力,這種引力使得整個網路傳播系統的各個層次保持了平衡和穩定。
“氬原子模型”(立體)直觀圖“氬原子模型”(立體)直觀圖
四、氬原子模型的運行機制
1.比特流、意見流的雙向傳輸。
在該模型中,比特流與意見流的傳輸通道是全部重合的,並且所有的通道均可實現雙向傳輸。傳輸的類型有四種:①客群A與大眾傳播平台P1之間的直接雙向傳輸,如圖4-b中的C1通道。②客群A與大眾傳播平台P1之間以客群傳播平台P2為中介的間接雙向傳輸,如圖4-b中的C2通道。該通道也涵括了大眾傳播平台P1和客群傳播平台P2之間的雙向傳輸。③客群與客群之間以客群傳播平台P2為中介的雙向傳輸。④比特流和意見流在P1、P2平台表面上的自由流動,如圖4-b中從M點到N點的流動。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眾傳播平台是由政府、商業、企業網站構成的,它既是傳播平台也是傳播主體,因而它能夠與客群進行雙向交流;而客群傳播平台則不具有主體性質,它僅僅提供傳播平台的作用,其傳播主體實際上是網路客群。因此,上述第③種類型本質上屬於直接傳輸。
2.客群腦海圖景的形成。
“腦海圖景”(The Pictures In Our Heads)的概念源自李普曼的《輿論》一書,是指客群通過接收媒介傳播的信息而形成的對外部世界的主觀感知和印象,“其作用在於把臆想的秩序及聯繫加諸龐雜混亂、無所適從的身外世界,變無序為有序,從而為自身提供一個'可觸可見可思議’的環境。”[8] 所接收的信息包括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兩部分。在理論上,客群從P1和P2平等的獲得信息,而實際上,由於來自P1的信息總有一部分要經過P2才能到達客群,相當於經歷了一次“被把關”,因而P2在客群“腦海圖景”的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要大於P1。或者可以認為,客群從P1處主要接收事實信息,而從P2處則更多的接收經過群體討論的、較為成熟的意見信息,這種意見信息在影響客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時發揮的作用顯然更加重要。
3.網路輿論的運行機制。
在通常狀態下,客群A1、A2……AN呈均勻分布的“散沙”狀態,這種分布方式對於維護系統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客群得到某一信息之後,形成個人意見並反饋到客群傳播平台P2和大眾傳播平台P1,這些意見在平台上自由流動,遇到同一主題的意見時便自動集中;而這種集中又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客群把他們關於該主題的意見發表出來,從而造成更多的意見集中。當這種集中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網路輿論就形成了。這時,客群的“散沙”狀態被打破,整個網路傳播系統失去平衡,進而引發控制核心O的震動。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核心O不得不做出反應,對其控制力的強度和角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保持整個系統的穩定。網路輿論效果隨之產生。這個過程可以用流程圖的形式表示如下:
圖5 網路輿論運行機制
4.客群與傳播平台的接觸機制。
作為具有經濟屬性的網路媒體機構,傳播平台上的每一個點都努力吸引客群的注意力,希望自己能夠與儘量多的客群保持比特流的傳輸。而客群則擁有通往傳播平台的無數條通道,可自由的選擇傳播平台上的任何一點,例如客群A1既可以通過通道C3到達X點,也可以通過C4到達Y點,因而傳播平台對客群是沒有任何強制力的,在二者的接觸中,傳播平台處於被動地位。形成這種被動地位的另一個原因是控制核心的“引力”。絕大部分網路傳播平台上的點總是希望遠離控制核心,向客群的方向靠近,而這個引力則使得它們不能夠輕易的做到這一點。但是它們向外擴張的動機始終都存在,這種動機與控制核心的引力相互制約,保持了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5.傳播環境產生影響的層次。
客群對傳播平台的選擇,是傳播環境產生影響的第一個層次。這裡的傳播環境既包括客群的存在環境也包括網路傳播平台P1、P2的運行環境。客群的社會屬性、文化屬性等決定了他對網路媒體類別的選擇,網站的功能、頻寬、風格、宗旨等屬性決定了他對同類網路媒體中不同網站的選擇。比如大學新聞系的老師可能會經常瀏覽人民網;年輕的電腦迷則會經常光顧中關村線上。傳播環境產生影響的第二個層次是網路傳播平台對於它所傳播的信息的選擇。比如,某個網站所屬的行政區域級別可能決定了它將主要登載本地新聞信息而不是全國的或者世界的;一個規範運作的商業網站不會發布香菸和性用品廣告。第三個層次的影響是對意見的強化或抑制。在這個層次上發揮作用的主要是人文環境,如國家政策、方針、法規、社會道德體系等。例如非典事件前期和後期我國官方媒體網站對事件的不同處理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