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氧化溝處理系統又稱循環式曝氣生物反應池,是20世紀50年代荷蘭的巴斯維爾所開發的一一種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圖1所示為氧化溝的平面示意,而圖2所示則為以氧化溝為生物處理單元的污水處理流程。氧化溝採用的曝氣裝置,可分為橫軸曝氣裝置和縱軸曝氣裝置兩種類型。氧化溝曝氣裝置的功能是:(1)向混合液供氧;(2)使混合液中有機污染物、活性污泥、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觸。這兩項是與普通污泥系統相同的。此外,氧化溝對曝氣裝置有一項獨特的要求,及(3)推動水流以一定的流速(不低於0.25m/s)沿池長循環流動,這一項對氧化溝保持它的工藝特徵具有重要的意義。
工作原理與特徵
與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氣生物反應池相比,氧化溝具有下列特徵:
(1)在構造方面
1)氧化溝一般呈環形溝渠狀,平面多為橢圓形或圓形,總長可達幾十米,甚至百米以上。溝深取決於曝氣裝置,一般2.0~6.0m。
2)單池的進水裝置比較簡單,只要設定一根進水管即可,如雙池以上平行工作時,則應設配水井,採用交替工作時,配水井內還要設自動控制裝置,以變換水流方向。
出水一般採用溢流堰式,宜於採用可升降式的,以調節池內水深。採用交替工作系統時,溢流堰應自動啟閉,並與進水裝置相呼應,以控制溝內水流方向。
(2)在水流混合(流態)方面
氧化溝實際上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變形,從圖2可知,它是將普通活性污泥法中的中間隔牆靠進水端的部分截去一段,使混合液從進水端推流至出水端時可以形成大的返混(循環),因此在流態上,氧化溝介於完全混合與推流之間,但主體屬於完全混合態。
污水在溝內流速v平均為0.4m/s,氧化溝總長為L,當L為100m以上時,污水完成一個循環所需時間約為5~20min,如水力停留時間定為24h,則在整個停留時間內要作72~288次循環。可以認為在氧化溝內混合液的水質是幾近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來說,氧化溝內的流態是完全混合式的。但是,又具有某些推流式的特徵,如在曝氣裝置的下游,溶解氧濃度從高向低變動,甚至可能出現缺氧段。氧化溝這種獨特的水流狀態,有利於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而且可以將其區分為富氧區,缺氧區,用以進行硝化和反硝化,取得脫氮的效果。
(3)在工藝方面
1)可考慮不設初沉池,有機性懸浮物在氧化溝內能夠達到好氧穩定的程度。
2)可考慮不單設二次沉澱池,使氧化溝與二次沉澱池合建而省去
污泥回流裝置。
3)BOD負荷低,可按延時曝氣方式運行,因此,具有下列優點:a.對水溫、水質、水量的變動有較強的適應性。b.污泥齡(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一般可達15~30d,為普通活性污泥系統的3~6倍。可以存活、繁殖世代時間長、增殖速度慢的微生物,如硝化菌等。故在氧化溝內可能產生硝化反應。如運行得當,氧化溝能夠具有反硝化脫氮的效果。c.污泥產率低,且多已達到穩定的程度,無需再進行消化處理。
奧巴勒型氧化溝系統
奧巴勒型氧化溝系統是由多個呈橢圓形同心溝渠組成的氧化溝系統,見圖3。污水首先進入最外環的
溝渠,然後依次進入下一層溝渠,最後由位於中心的溝渠流出進入二次沉澱池。這種氧化溝系統多採用3層溝渠,最外層溝渠的容積最大,約為總容積的60%~70%,第二層溝渠為20%~30%,第三層溝渠則僅占有10%左右。運行時,應使外、中、內3層溝渠內混合液的溶解氧保持較大的梯度,如分別為0.1mg/L及2mg/L,這樣既有利於提高充氧效果,也有可能使溝渠具有脫氮除磷的功能。奧巴勒型氧化溝系統在我國也得到了套用,用以處理城鎮污水和石油化工廢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