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隨液脫

津液來源於腺胃運化的水谷,脾胃氣旺則澤液充足;脾胃氣弱則澤液虧損。氣有固攝的作用,具有控制津液分泌排泄量,維持體內澤液恆定的重要因素。如氣虛不固則發生多汗,多尿等津液流失病理現象。反之,氣必須依附於津液,賴於津液的充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如大汗淋漓,使之津液大量丟失外泄,亦可造成氣隨之大量外泄,導致“氣隨液脫”的現象。故《金匱要略心典·痰飲》:“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中文名稱氣隨液脫
英文名稱depletion of fluid involving qi desertion
定  義大汗、大吐、大瀉,使津液大量丟失,氣亦隨津液大量外泄而脫失的危重病理變化。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隨液脫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由於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去依附而隨津液外瀉,從而導致陽氣暴脫亡失的氣陰兩脫的病機。

解讀

氣隨液脫,又叫氣隨津脫,主要指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之外泄出現暴脫亡失的病理狀態。多由高熱傷津,或大汗傷津,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等所致。《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此即汗出過多,津液外泄,陽氣隨之亡失的病理變化。《金匱要略心典·痰飲篇》亦指出:“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此即說明頻繁而大量的嘔吐、泄瀉,皆可使氣隨津液的耗傷而脫失。

中醫套用

氣隨津脫(證)論治
臨床表現:汗、吐、下等大量耗傷津液,繼而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津液大量丟失,陽氣外脫為主要病機。
②以津液大量丟失和陽氣脫失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津液大量急劇耗傷的症狀,如大汗、大下等。
④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陽氣外脫的危重症狀。
治法: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代表方劑:生脈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