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重塑以氣道慢性炎症為發生基礎,是氣道炎症慢性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氣道長期持續性的炎症反覆發作,反覆修復,結果導致組織增生而發生重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道重構
- 正常人:平均7μm
- 發生:結構變化
- 對象:慢性哮喘病患者
氣道重構的發生機制,氣道的改變,氣道重構的後果,
百科名片
現慢性哮喘病患者的支氣管壁較正常人增厚(正常人平均7μm,而哮喘病患者平均為17μm),並發生氣道組織的結構變化,這種氣道器質性的變化稱為氣道重塑(Airway remodeling),是慢性哮喘病患者(特別是重度慢性哮喘)長期反覆發作後導致的一種不可逆性的病理學改變。無論對哮喘患者的屍體解剖、手術標本檢查還是高解析度CT配合放射性顯影技術均證實了慢性哮喘患者的氣道壁普遍存在著增厚現象。包括基底膜的假性增厚、細胞外基質的改變、粘液腺肥厚、平滑肌增生肥大等。氣道的重塑可以促進氣道功能的衰退和老化。
氣道重構的發生機制
氣道重塑主要發生在成年哮喘患者,大多數成人慢性哮喘病患者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氣道重塑,兒童哮喘較為少見。氣道上皮的炎性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所導致的氣道重塑可能是哮喘病發展成難治性哮喘的重要病理生理學基礎。氣道重塑的發生機制與氣道內炎性細胞釋放的炎症促進因子和生長因子有關,基因表達、其他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也參與了氣道的重塑機制。氣道重塑在臨床上可表現出不可逆性或可逆性差的氣道通氣功能障礙和氣道高反應性,同時仍然可以出現遲發相哮喘反應的特徵。
氣道的改變
氣道重塑的主要改變體現在氣道壁的增厚、氣道壁結構發生改變、氣道動力出現滯緩或僵硬和對支氣管解痙劑的反應性降低。而氣道重塑的具體病理學特徵是:
(一)上皮下膠元蛋白沉積、基底膜的透明蛋白變性導致玻璃樣變和基底膜的假性增厚;曾有人認為基底膜增厚的原因就是基膜下的膠元蛋白沉積,實際上基底膜的增厚還包括粘蛋白和纖維連線蛋白的增加,基底膜增厚的厚度在7-23μm之間。近年來通過電鏡和免疫組化分析發現真基底膜(包括疏鬆層和 緻密層)是由Ⅳ型膠元蛋白、粘蛋白和纖維連線蛋白構成,其厚度正常,而基底膜下則有Ⅲ型膠元、Ⅴ型膠元、少量Ⅰ型膠元、纖維粘連蛋白以及IgG和IgM沉積,證實了增厚的基底膜主要是基底膜下的增生;
(二)氣道炎症對氣道上皮組織的破壞性損傷導致的上皮層下的纖維化增殖,氣道上皮細胞間的杯狀細胞也出現增生和肥大,但是通常<2mm的遠端細小支氣管的上皮下沒有發現纖維化改變。一般認為上皮下的纖維化是氣道炎症的修復的結果,可以減緩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對上皮層的破壞,有利於上皮的修復,但這種上皮下的纖維化也是造成支氣管管腔狹窄、支氣管彈性減退和可塑性差的主要原因;
(三)氣道炎症對黏膜的破壞性損傷,主要指氣道上皮的損傷和脫落、炎性細胞浸潤和杯狀細胞變性增生,上皮層的炎性損傷也是導致哮喘病氣道重塑的主要原因;
(四)氣道平滑肌的肥大增生、肌層肥厚,氣道平滑肌表現型的轉變,詳細的病理學改變可以參考本章第四節;
(五) 氣道上皮下和黏膜下層的深部成肌纖維細胞(也稱肌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的數目增多和活化;
(六) 黏膜下新血管的形成、血管增加以及氣道壁的水腫,已經測量到哮喘病患者的氣道黏膜的血管容積明顯增加,並發現血管的生成可以引起氣道壁厚度的增加;
(七) 氣道內黏液腺體的增生,包括氣道內粘液腺的化生和粘液下腺體的增生;
(八) 氣道壁全層厚度增加,管腔內直徑變小;
(九) 淋巴細胞、嗜酸細胞和肥大細胞的浸潤和活化。
氣道重構的後果
氣道重塑可以導致氣道的功能性改變,包括氣道痙攣的可逆性的減弱或喪失(如表現為對支氣管擴張劑的不敏感或氣道的持續性通氣障礙)、脫離變應原後氣道仍然呈高反應性、肺功能指標的持續降低和甚至對糖皮質激素治療也不敏感,在氣道重塑的基礎上再繼發炎症或感染可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因此發生氣道重塑的哮喘病患者死亡率可明顯增加。由於哮喘患者的氣道重塑是哮喘病慢性化的主因,而氣道重塑又是以氣道炎症為基礎,因此哮喘病的抗炎治療對預防哮喘病的慢性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