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評估

氣象災害評估,又稱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其主要任務是災前根據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結合災區的經濟密度、人口密度和抗災能力等,在災前預先估測氣象災害的損失,指導啟動回響等級的防災預案,科學合理地開展防災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象災害評估
基本信息,孕災環境,成災因素,承災體,

基本信息

氣象災害評估應該圍繞自然災害的三個主要因子為孕災環境,成災因素和承災體來展開。

孕災環境

是孕育災害的自然環境。廣義來說,它包括空間、時間和人文社會背景。如生物圈、大氣圈、地質構造、社會文明等。對於氣象災害而言,大氣狀況和異常是孕災環境中基本的一環。

成災因素

是指有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的自然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氣象事件或天氣或氣候異常的發生。例如,暴雨引發洪澇; 若長期降水量特少或無降水, 就會發生乾旱; 若溫度突降, 往往會出現低溫冷害, 在冬季還有可能產生霜凍或凌凍; 若溫度突然顯著升高, 形成熱浪等。人為因子主要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中, 違反自然規律而造成致災作用增強。例如, 毀林開荒種糧, 結果是水土流失嚴重,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使乾旱、暴雨等加劇等。

承災體

指可能受到危險因素威脅的人員、財物和生命等。只有當成災因素對承災體造成損害的時候才形成災害。一個地區的承災體越多,則該地區可能遭受潛在的損失可能也越多,災害的風險也越大。承災體的脆弱性指在給定危險地區存在的所有財產由於潛在的危險因素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綜合反映了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一般承災體的脆弱性越低,災害損失越小,災害風險也越小,反之亦然。
從社會經濟角度看,災害是可以計量的經濟損失,減災則是儘可能降低各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因而災害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量值的大小。其中,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包括:人員傷亡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損失、自然資源破壞的損失和相關費用損失、各種社會財富毀滅和生產中斷、生活失常造成的損失等。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來自直接經濟損失的延伸和滯後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